市隱廬醫學雜著
《市隱廬醫學雜著》,此書為清代醫家王德森的醫論集,成書於西元1853年(癸丑年),收錄於《中國醫學大成》之中。全書共十四篇醫學雜論,內容廣涉內、外、婦、兒、五官等臨床各科證治,然其核心與最大特色,在於深刻剖析臨床上常見的診斷與治療謬誤,以犀利筆鋒揭示問題所在,並闡述正確的醫理與方法。王德森藉由此書,展現其多年臨床實踐所累積的獨到見解與深厚學養,尤其對當時醫界存在的某些積習提出尖銳批評,字裡行間充滿匡謬正道的「苦口婆心」。
從卷前的〈趙敘〉、〈題詞〉及〈弁言〉,可一窺作者的背景與著書緣由。據弁言所述,王德森出身於醫學淵源的家庭,自幼便對醫學有所涉獵,中年以後,雖非專以醫為業(自云「餬口四方」,後「棄青氈」),卻持續研習方書,參悟《素問》、《靈樞》微旨,並在家人親友有疾時,藉以自治或為之診治。在歷經「二十年來,漸深閱歷」後,始將其心得體會抒發成文。他自稱「玉峰歲居士,書於吳門市隱廬」,顯示其晚年寓居蘇州,過著類似「市隱」的生活,潛心於醫學的鑽研與著述。趙永年(揚子趙永年)的敘文稱讚他「夙好儒書,素研醫術」,且能「隨證處方,惟求其是,往往奏效甚奇」,可見其醫術得到肯定。謝逢源(拳石山人)的題詞則點出作者「垂老著書耽市隱」,視其著作為「鴻寶」,讚其「一片活人心」,文字「字字金」,更提及「保赤應在養老先」,「養生保健」的重要性,以及「省識性情中有藥」等,顯示本書涵蓋範疇不限於病理治療,也觸及生命全程關懷與身心健康。
本書十四篇雜論,多圍繞著「誤治」這一主題展開。王德森最為反對的,是那種「不究病因,不問病狀,而概以不著痛癢,無甚寒溫之籠統十數藥,一例投之」的態度。他直斥這類藥方是「穩當之方」的代名詞,是醫者「樂藏其拙,以售其欺」,而病家亦因習聞此說而誤以為穩當。這種做法,對於病勢輕微者或許無礙(「病輕者可服,而亦可不服」),甚至「不病者服之,亦無害也」,但對於真正需要藥物干預的疾病,卻是貽誤病情,導致「遷延日久,使病益深,愈治愈壞,至不可起」。他認為,這種積習的深重,使得即使有對證之藥,也會因病家或醫者自身的怯懦、愚昧、妄議或忌妒而難以實施,這正是許多疾病「不可治也」的根本原因。
在〈苦口婆心語〉一篇中,王德森以具體藥物為例,痛陳濫用之害。他批評當時醫家不分病證,常以桑葉、丹皮、梔子、豆豉等藥組成的方劑籠統施治,甚至將痱子、蚊跡等誤認為疹子,不問寒熱虛實,一概使用豆豉、豆卷發汗。他特別指出,清代晚期許多藥物的炮製方法已與古代不同,例如豆豉、豆卷改用麻黃浸漬炮製,性味轉溫甚至帶有麻黃的辛溫,與古方中桑葉、井華水制豆豉的清涼發散迥異。如果疹子是由熱引起,理應清裡熱,卻使用溫散的麻黃制豆豉發汗,無異於「熱助熱」,這正是溫證反覆、加重的原因。這種對藥物炮製變革及其臨床影響的關注,體現了作者對藥物真實性味和功效的嚴謹態度。
而〈論濕溫證用藥之誤〉一篇,則是本書 critique 誤治的典型與精華。濕溫證是清代溫病學派重點討論的病證,王德森在此展現了他對此病的深刻認識。他明確區分了濕熱病與濕溫證,強調濕溫證雖屬廣義傷寒門類,但其病機與典型的太陽經病不同,不能用麻黃、桂枝等發汗解表之藥。他闡述濕溫證的脈象、舌苔及口渴症狀特點,並指出其病機關鍵在於「濕為病之本,熱乃濕所化」,因此治療原則應是「芳香以燥之,苦寒以泄之,淡滲以利之」,且「始終不當發汗」、「始終不當滋陰」。
然而,當時醫家在治療濕溫時,卻常犯下致命錯誤。王德森批評他們使用麻黃制豆豉來發汗(助熱),使用粘膩的生地來清熱(助濕),結果濕熱膠著,病情加劇,出現舌苔垢膩、灰黑、神志昏迷、囈語等危象。更錯誤的是,醫者此時往往誤判為將發疹或津液枯竭,於是變本加厲地使用麻黃制豆卷助熱發汗,或使用沙參、石斛等滋膩藥物助濕潤燥。最終,見病勢危急,又使用紫雪、至寶等開竅涼散類丹藥,王德森認為這類丹藥適用於清陽的暑邪,卻不適用於陰濁的濕邪。濕邪有質,一旦開泄,反而會將邪氣引入心包,導致患者「一厥而不復醒」,萬無生理。他沉痛地指出,濕溫證本非死證,卻因醫者的連環誤治而致死,其根本原因在於不理解濕為陰邪、不能滋陰,也不理解濕邪的特性而妄用開泄。這段論述鞭辟入裡,對當時及後世的濕溫病治療具有極大的警示意義。
除了對具體病證誤治的分析,王德森還提出了普遍性的用藥原則。他強調「用藥之道,貴在審慎,不審慎則誤人」,並詳細列舉了用藥前需要審慎考量的八個方面:「凡用藥,必先審其病,審其人,審其時,審其方,審其藥,審其量,審其法,審其宜忌,然後用之。」這「八審」原則,體現了他對臨床用藥的嚴謹態度,要求醫者必須全面綜合分析病情、患者體質、季節氣候、方藥配伍、劑量、給藥方法以及藥物禁忌等因素,才能確保用藥得當,避免偏差。
雖然提供的文字沒有詳細展現養生保健的具體內容,但書介和題詞中明確指出這是本書的重要部分。這顯示王德森的醫學思想,不僅著眼於疾病的治療,也重視疾病的預防與生命的養護。養生保健涵蓋飲食起居、情志調攝、運動鍛鍊等諸多方面,這部分內容應是作者在臨床實踐中,體認到人體健康與日常習慣、情緒狀態息息相關後,而提出的預防性措施,旨在提升人體正氣,減少疾病發生,體現了中醫「治未病」的思想。
綜觀《市隱廬醫學雜著》,其核心價值在於作者對臨床實踐的反思與批判精神。他以其親身經驗和學理研究為基礎,不避諱地指出當時醫壇的弊病,尤其是循規蹈矩、不知變通、不究病理、濫用藥物等問題。他的筆觸尖銳,論證有力,旨在喚醒醫者對「對病發藥」原則的真正理解,強調辨證論治的精髓在於深入探究病因病機,而非拘泥於病名或套用模式化的方藥。他對濕溫證等具體病證的深入剖析,更是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臨床經驗與教訓。
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具體的證治論述,更在於其批判性的思維方式。在醫學傳承中,經驗固然重要,但對既有知識和臨床習慣的反思與質疑同樣不可或缺。王德森的《市隱廬醫學雜著》正是這種反思精神的體現,他敢於挑戰當時的「時流」,堅守「背違先哲」的底線,為後來的醫者樹立了一個獨立思考、勇於匡謬的榜樣。雖然是清代晚期的著作,但書中所揭示的許多問題,如不求甚解、套用成方、誤判病機、濫用藥物等,在當今臨床中醫實踐中仍然具有警示意義。因此,本書不僅是一部記錄清代醫學面貌的史料,更是一部對臨床實踐具有持續啟發意義的醫學論著。它提醒醫者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深入病機,謹慎用藥,才能真正踐行「醫行仁術」的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