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森

《市隱廬醫學雜著》~ 傷寒正名論 (2)

回本書目錄

傷寒正名論 (2)

1. 傷寒正名論

江浙少真正傷寒,故不必泥定傷寒看病,再者,世運日變,兩間氣化亦變遷,前賢未盡之理,亦須後人糾正。如王安道、劉河間、朱丹溪治四時發熱之病,已遍用辛涼苦寒,救濟前人辛溫香燥之弊。至清代古吳葉先生香岩,闡發治溫,又以甘濡立法化邪,其實杭嘉湖亦從此法。

王士雄駁吳鞠通《條辨》,病名題旨未清,乃言曰冬傷於寒,至春發者曰溫病;夏至後發者曰熱病。冬春感風熱之邪,而病者首先犯肺,名曰風溫。其病於冬者曰冬溫,病於春者曰春溫,即葉氏所論者,是亦名時氣溫病。夏至後所發熱病,在《內經》亦曰暑,以其發於暑令也。

故仲景以夏月感暑成病者名曰暍。蓋暑暍者,皆熱之類也。然尚有濕溫一條未言,但濕溫即濕熱也。須分兩條,一者其人常傷於濕,因而感暍熱為之濕溫,病苦妄言,治在足太陰,不可發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聾。前賢主以蒼朮石膏湯之用蒼朮、石膏、知母、甘草,但此病不易治。

其時令濕熱,亦曰濕溫,葉氏有論,薛生白有暑濕者,條分縷晰,亦曰濕熱病論三十八條。余是附入。傷寒有五,《難經》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而不知內傷寒症有五,一停飲、二傷食、三腳氣、四虛煩、五內癰也。同傷寒十二證,一冬溫,二寒疫,三瘟疫,四溫病,五熱病,六風溫,七溫瘧,八濕溫,九中暍,十溫毒,十一風濕,十二痙病。見清代《醫宗金鑑》傷寒心法要訣欲正名,亦當知此。

白話文:

傷寒正名論

江浙地區真正傷寒病例較少,所以不必拘泥於傷寒的診斷方法看病。而且,時代不斷變化,天地間的氣候也隨之變遷,前輩醫家未能闡明的道理,也需要後人來修正。例如王安道、劉河間、朱丹溪治療四季發熱的疾病,已經廣泛使用辛涼苦寒的藥物,來糾正前人辛溫香燥的弊端。到了清代,吳地葉天士先生(香岩)闡述溫病的治療,又以甘潤的治法化解邪氣,實際上杭嘉湖地區也沿用這種方法。

王士雄批評吳鞠通的《溫病條辨》,認為其病名和論點不夠清晰。他認為冬天受寒,到春天發病的叫做溫病;夏至後發病的叫做熱病。冬春季節感受風熱之邪,疾病首先侵犯肺部,稱為風溫。冬天發病的稱為冬溫,春天發病的稱為春溫,這也是葉天士所論述的,也就是所謂的時氣溫病。夏至後發生的熱病,《內經》也稱為暑,因為它發生在暑熱季節。

所以仲景把夏月感受暑熱而發病的稱為中暑(暍)。總之,暑和中暑都是熱病的一類。但是,還有一種濕溫病沒有提及,濕溫就是濕熱。需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病人經常受濕邪侵襲,然後再感受暑熱而患上濕溫,病人常常神志不清,治療應著眼於足太陰經,不可發汗。出汗必然導致病人不能說話、耳聾。前輩醫家主要使用蒼朮石膏湯,其中包含蒼朮、石膏、知母、甘草,但是這種病不易治療。

因時令而發生的濕熱,也稱為濕溫,葉天士有論述,薛雪齋也有關於暑濕的論述,條理清晰,也稱為濕熱病論三十八條。我這裡也附錄進去。傷寒有五種,《難經》中提到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卻不知道內傷寒症也有五種,分別是停飲、傷食、腳氣、虛煩、內癰。與傷寒十二證相對應,分別是冬溫、寒疫、瘟疫、溫病、熱病、風溫、溫瘧、濕溫、中暑、溫毒、風濕、痙病。參閱清代《醫宗金鑑》傷寒心法要訣,想要正名,也應該知道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