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森

《市隱廬醫學雜著》~ 傷寒正名論 (1)

回本書目錄

傷寒正名論 (1)

1. 傷寒正名論

今人見發熱數日不涼,即混名之曰傷寒。而不辨其為風、為寒、為濕、為熱、為溫,一例以豆豉、豆卷、牛蒡、沙參、生地、洋參、石斛投之,此大謬也。不知此數病者,雖隸於傷寒門類,皆由傷寒傳變,不得混名之曰傷寒,而以冬至以前所發之真傷寒治之。況其所用者,並非傷寒方,且其所視者,亦並非傷寒症,特欲以傷寒兩字愚病家耳。

《素問》曰: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又曰: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熱病。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寒甚則生熱也。又曰: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難經》五十八難曰: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傷寒為病之總名。五者乃病之分證。

仲景《傷寒》論其始曰: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其後乃一一分別治之。有所謂中風者,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是也;有所謂傷寒者,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是也,病自傷寒來,故用桂枝、麻黃之辛溫,以祛風而散寒。有所謂濕痹者,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是也。

有所謂暍病者,太陽中熱,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者是也;有所謂溫病者,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是也。其病亦自傷寒來。其方如葛根之辛涼,石膏之辛甘寒,黃芩、黃連、大黃之諸苦寒者皆治之。今人既不辨傷寒症中之為風、為寒、為濕、為熱,為溫,又不問《傷寒論》中,以何者為主方。

炳按:傷寒正名,剿撮《傷寒論》開場白。引用《難經》傷寒有五語,做一篇文字,實要罵用豆卷、豆豉、牛蒡、沙參、生地、洋參、石斛之醫耳。余無自己一言半語,表張醫理,跡近謗書。總之,藥之酸甘鹹辛苦之味,寒熱溫涼補散消奪等等之性,有是病,即用是藥。古來名手,不越規矩,如偏愛偏憎,早用寒涼,抑遏病邪,固屬誤人;而偏喜補燥,使邪亦不外達,助熱化火劫津,亦所不免矣。

且著書,此等言語不宜說,因自遇有痧疹未透,可不用牛蒡,溫熱無汗,不用豆豉,熱病化火,不用生地、石斛救液乎?轉覺寫方時自有牴觸。

而惟以豆豉、豆卷、洋參、石斛等味,為治傷寒之良劑,並治百病之妙藥,豈不可笑哉?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余願治病者,必先正其病之名,然後定其方所主。勿混言之曰傷寒,而以無關於傷寒之藥誤人也。陸九芝先生有傷寒有五論,其說甚詳且精,略舉其凡,以破夫傷寒愚人之術焉。

炳按:傷寒一症,何人不知,傷寒一書,何醫不看。漢后王叔和集勒成書,以後注述闡揚張氏之書,有其名而無其書者,不知凡幾,即書尚存,專攻一世,不能盡讀,一書莫說多,以四十卷為則,請讀三顧,能否上口背出乎?要之既為醫,傷寒病理,不可不知耳。

白話文:

現代人看到發燒好幾天不退,就一概稱作「傷寒」,而不區分是風寒濕熱溫哪一種,一股腦兒就用豆豉、豆卷、牛蒡、沙參、生地、洋參、石斛這些藥材,這是大錯特錯的。他們不知道,雖然這些病都屬於傷寒的範疇,是傷寒傳變而來的,但不能混為一談,不能用治療冬至前發病的真正傷寒的方法來治療。況且,他們用的藥方根本不是治療傷寒的方子,看到的病症也不是傷寒的症狀,只是想用「傷寒」兩個字來欺騙病人。

《黃帝內經·素問》說:各種熱病,都屬於傷寒的類型。又說:人受寒邪,就會導致熱病。人受寒邪,卻轉變成熱症,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寒邪太重就會產生熱邪。又說:凡是因傷寒而導致溫病的,夏至日之前發病的叫「病溫」,夏至日之後發病的叫「病暑」。《難經》五十八難說:傷寒有五種: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傷寒是這五種疾病的總稱,而五者則是疾病的不同證候。

張仲景的《傷寒論》一開始就說:太陽病的症狀是脈浮、頭痛項強、惡寒。然後就一一分別治療。所謂中風,是指太陽病,發熱、出汗、惡風、脈緩;所謂傷寒,是指太陽病,可能是已經發熱,也可能還沒發熱,但一定會惡寒、身體疼痛、嘔吐,脈象陰陽俱緊,因為病情由傷寒引起,所以要用桂枝、麻黃等辛溫藥來祛風散寒。所謂濕痹,是指太陽病,關節疼痛且煩躁,脈沉細;所謂暍病,是指太陽病,發熱出汗,惡寒身熱;所謂溫病,是指太陽病,發熱口渴,不惡寒。這些病也都是由傷寒演變而來。治療這些病的藥物,像葛根的辛涼,石膏的辛甘寒,黃芩、黃連、大黃等苦寒藥物,都被用來治療。現代人既不辨別傷寒症中是風寒濕熱溫哪一種,也不參考《傷寒論》中哪種方劑為主方。

(按語:關於傷寒名稱的考證,摘錄了《傷寒論》開篇的內容。引用了《難經》中「傷寒有五」的說法來寫這篇文章,實際上是想批評那些使用豆卷、豆豉、牛蒡、沙參、生地、洋參、石斛等藥物的醫生。我並沒有自己發表什麼醫理見解,這篇文章近乎於誹謗之作。總之,藥物有酸甘苦辛等不同的味道,有寒熱溫涼、補瀉等不同的藥性,針對不同的疾病就要使用不同的藥物。古來的名醫都不會違背這些規律。如果偏愛寒涼,抑制病邪,就容易誤人;如果偏愛溫補燥熱,使邪氣不能外達,反而助長熱邪,耗傷津液,也是不可取的。

寫書的時候,不應該說這些話。例如,遇到痧疹未透,就不能用牛蒡;溫熱無汗,就不能用豆豉;熱病化火,就不能用生地、石斛來救治體液。寫方子時,就會有矛盾的地方。

而那些人卻只用豆豉、豆卷、洋參、石斛等藥物,當作治療傷寒的良藥,甚至當作治療百病的妙藥,豈不可笑?孔子說:名稱不正,言論就不順暢。我希望治療疾病的人,必須先正確地命名疾病,然後才能確定所用的方劑。不要混淆地說成是傷寒,而用與傷寒無關的藥物來誤導病人。陸九芝先生有關於傷寒五種的論述,其說法很詳盡精確,我略舉其要點,來打破那些對傷寒認識錯誤的人的謬論。)

(按語:傷寒這種疾病,誰不知道呢?《傷寒論》這本書,哪個醫生沒看過呢?漢代王叔和整理編寫了這本書,後世對張仲景這本書的注釋和闡揚,不知凡幾。即使書還存在,專心研究一生,也讀不完。更不用說有多本書了,以四十卷為例,即使讀三遍,能背出來嗎?總之,既然是醫生,傷寒的病理,是不可不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