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隱廬醫學雜著》~ 苦口婆心語 (4)
苦口婆心語 (4)
1. 苦口婆心語
如旋覆代赭、竹葉石膏、小柴胡等湯之不知其人參。黑膏湯之但知有生地、豆豉二味,不知又有豬膚、雄黃、麝香三味也。(載在《外臺秘要》以治陽毒發斑。)他若溫而兼補,則如理中湯之以姜附合人參也。清而兼補,則如白虎湯之以石膏加人參也。散而兼補,則如清暑益氣湯之以升、葛合參、耆也。
寒溫並用,則如瀉心湯之芩、連薑、附,左金丸之黃連、吳萸是也。表裡兩解,則如大青龍湯之麻、桂、石膏,白虎湯之加桂枝、柴胡是也。汗下並行,則如大胡柴湯之柴胡、大黃,又如柴胡加芒硝湯、桂枝加大黃湯是也。更有如清熱燥濕之用蒼朮白虎湯,攻下和中之用調胃承氣湯之類,不勝枚舉。
要在方中乎病耳。何一不可用之藥,而故為疑忌乎?今之醫者,論藥不論病,用方不用藥。但云某藥太補,某藥太瀉,某藥太溫,某藥太涼,某藥太熱,某藥太表,某藥太散,某藥太燥,某藥太膩,某藥太攻,某藥太消。去其偏勝,得其中和,誠無愈於粥飯矣!何必服藥哉?此皆不知藥為病設,專為補偏救弊之用故也。
於是乎有當用不用以致誤者,不當用而用以致誤者,有當用而輕用以致誤者,有不當用反重用以致誤者。誤之淺深不同,其為不識病情則一也。今夫病名不同,則治病之方與藥,自不得而同。倘謂病寒者不可溫。病熱者不可涼,病虛者不可補,病實者不可攻,通乎不通。倘謂病寒者反宜涼,病熱者反宜溫,病虛者反宜攻,病實者反宜補,通乎不能。
倘謂病無論寒熱虛實,我將以不溫、不涼、不攻,不補之藥,約略治之,而可盡去其攻補溫涼之味,通乎不通。乃不通之論,在不通者聞而信之,原不足為奇。最奇者,號為通人,而亦信不通之語。則無怪乎不通之論充塞乎宇宙,而日殺不辜,無人顧問也。
今設有病熱者於此,不問其虛熱實熱,表熱裡熱,而惟以藥汗之,未有不以為宜然者。豈知表有寒可汗。表無寒不可汗,不可汗而汗之,是愈虛其表,而熱愈熾也。
本欲清其熱,反使增其熱,病家亦可以悟矣,然而不悟也。況乎虛熱之宜用甘溫以退者,更無人能解者乎?有如婦人產後,惡露暢行,血虛發熱,不可汗也。汗之則表虛而熱陷;不可清也,清之則熱不解而變症雜出矣。芎歸、獨參、四君、四物、八珍、十全大補湯之所以為產後良劑也。
又如小兒病後,臟腑空虛,陰寒發熱,日輕夜重,不可以汗,不可以清,與產後同。輕則逐寒蕩驚湯,重則加味理中、附桂八味、十全大補等湯,以退虛熱。方中且重用薑、桂、丁、附之熱品矣。彼但見其外之熱,不察其內之虛,孤陽無傳,寒極似火,不且詫為怪事哉。雖然,溫補之劑,苟不中病,為禍甚烈,不可以不細審焉。
白話文:
苦口婆心語
許多方劑的組成,人們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例如旋覆代赭湯、竹葉石膏湯、小柴胡湯等,人們只知道它們含有參,卻不知道黑膏湯(治陽毒發斑,載於《外臺秘要》)除了生地、豆豉之外,還含有豬膚、雄黃、麝香。溫性又兼具補益的方劑,像理中湯用生薑、附子配合人參;清熱又兼具補益的方劑,像白虎湯用石膏加人參;疏散又兼具補益的方劑,像清暑益氣湯用升麻、葛根配合人參、黃耆。
寒熱並用的方劑,例如瀉心湯用黃芩、黃連、生薑、附子,左金丸用黃連、吳茱萸。表裡雙解的方劑,例如大青龍湯用麻黃、桂枝、石膏,白虎加桂枝湯、白虎加柴胡湯。汗下並行的方劑,例如大柴胡湯用柴胡、大黃,還有柴胡加芒硝湯、桂枝加大黃湯等等,不勝枚舉。還有像清熱燥濕的蒼朮白虎湯,攻下和中的調胃承氣湯等等,種類繁多。
用藥關鍵在於是否合乎病情。哪一種藥不可以使用,而必須刻意忌諱呢?現在的醫生,講藥不講病,用方不用藥。只說某藥太補、某藥太瀉、某藥太溫、某藥太涼、某藥太熱、某藥太表、某藥太散、某藥太燥、某藥太膩、某藥太攻、某藥太消。去除藥物的偏性,取得中和,那還不如吃稀飯好!何必吃藥呢?這些都是因為不懂得藥物是為疾病而設,專門用來調整身體失衡的。
因此,有該用卻不用而導致錯誤的,有不該用卻用而導致錯誤的,有該用卻輕用而導致錯誤的,有不該用卻重用而導致錯誤的。錯誤的輕重程度不同,但其根本原因都是不了解病情。疾病的名稱不同,治療疾病的方劑和藥物,自然也不相同。如果說,寒症不能用溫藥,熱症不能用涼藥,虛症不能用補藥,實症不能用攻藥,這是對的嗎?如果說,寒症反而應該用涼藥,熱症反而應該用溫藥,虛症反而應該用攻藥,實症反而應該用補藥,這對嗎?
如果說,疾病無論寒熱虛實,都用不溫不涼不攻不補的藥,大概治療一下,就能去除攻補溫涼的藥性,這對嗎?這是不通的論點,不通的人聽了相信,不足為奇。最奇怪的是,自稱通達醫理的人,也相信這種不通的說法。所以,不通的論點充斥天下,冤枉殺死很多人,卻沒有人來詢問。
假設現在有一個熱症病人,不論是虛熱實熱、表熱裡熱,都只用發汗的藥物,沒有人會不認為這是對的。難道不知道表證有寒邪才可以發汗嗎?表證沒有寒邪不可以發汗,不可以發汗卻強行發汗,就會更加虛損表氣,熱邪反而更加熾盛。
本想清熱,反而增加熱邪,病人也應該明白,然而卻不明白。何況虛熱宜用甘溫藥來退熱,更沒有人能夠理解嗎?例如婦女產後,惡露暢通,血虛發熱,不可以發汗。發汗就會表虛而熱邪內陷;不可以清熱,清熱就會熱邪不解而出現各種併發症。芎歸膠艾湯、獨參湯、四君子湯、四物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所以是產後良藥。
又例如小兒病後,臟腑虛弱,陰寒發熱,白天輕晚上重,不可以發汗,不可以清熱,與產後相同。輕則用逐寒蕩驚湯,重則用加味理中湯、附桂八味湯、十全大補湯等,來退虛熱。方劑中還要大量使用生薑、桂枝、丁香、附子的溫熱藥物。他們只看到外在的熱象,沒有察覺內在的虛弱,陽氣孤獨不能傳達,寒邪極盛反而像火一樣,難道不覺得奇怪嗎?雖然,溫補的藥物,如果不得其法,禍害很嚴重,不可以不仔細審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