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森

《市隱廬醫學雜著》~ 苦口婆心語 (1)

回本書目錄

苦口婆心語 (1)

1. 苦口婆心語

古語云;對病發藥。然則,藥之當中乎病也,明矣。夫病有寒熱虛實,即藥有溫涼攻補,汗吐和下。苟中乎病,病自去矣。從未有不究病因,不問病狀,而概以不著痛癢,無甚寒溫之籠統十數藥,一例投之,可望去病者。乃病家習聞其說,以為此穩當之方也。醫者樂藏其拙,以售其欺,亦以此為穩當之方也。

於是乎桑、丹、梔、豉等味,不待搖筆,而已畢集於腕下矣。不知此數味者,(病輕者可服,而亦可不服。)即不病者服之,亦無害也。倘病必以藥愈者,而僅以此投之,遷延日久,使病益深,愈治愈壞,至不可起,誰執其咎。無如積習既深,牢不可破,即有對病之藥,怯者驚焉,愚者惑焉,妄者議焉,忌者謗焉。

此病之所以不可治也。

炳按:桑葉辛涼泄表,去風瀉火。丹皮辛苦微寒,入手足厥陰,瀉血中伏熱,治中風驚癇,除煩熱,退無汗骨蒸,為吐衄必用之藥。山梔炒黑苦寒,瀉心肺之邪熱,治心煩懊憹不眠。考:桑葉輕清,治上焦氣分,主治風熱,即風溫也。(古方少用。)至於丹皮、山梔兩藥,仲景方用者非一,何可泥定三物必不可用?執哉!

最可怪者,不問何病,皆稱發疹,皆用豆豉、豆卷以表散之。至十數劑不止,必使病者汗出如漿,舌黑劫津,神昏熱陷。不得已,乃用紫雪、至寶等丹以開泄之,而不可救矣。夫偶感發熱,膈間煩悶,清其熱可愈。何至必出疹子?其所以必曰出疹者,蓋以此哄嚇病家,欲用豆豉等味耳!豈知豆豉、豆卷,近皆用麻黃湯制,與古人之桑葉,井華水制者,溫涼迥別。如果出疹,而以麻黃溫之,可乎不可,此溫證之所以轉展必重也。

且其所指為疹,皆痱子(俗名㾦子)耳、蚊跡耳,水晶虛㾦耳。故不曰斑而獨曰疹者,取其易於混淆也。不然,疹由熱而發,必當清裡熱,必不當溫散以助熱。古方俱在,本草可稽,奈何以豆豉、豆卷奉為治疹無上之妙品哉?

炳按;豆卷用麻黃浸漬,《吳醫匯講》中亦有此說,然亦是耳食也。邵步青《四時病機》載:一味豆卷湯,治濕病一身盡痛,服之得汗,熱解痛去,用之有效。淡豆豉鹹寒解熱,與蔥白頭、蘇葉同用則發表;與人中黃、銀花同用解疫毒;與薤白同用治痢;與鮮生地同打名黑膏,治熱入營分,液幹不能作汗,以養陰濟汗。以上皆鑿鑿可驗之法,莫輕視豆為無用之物。

如產後之豆淋酒,能治產後虛邪身熱,得汗熱解。菜中黃豆芽,生外症人誤食,其發如雞魚。此格致變化之不可思議者。

今有以傷寒名家者,見人兩三日發熱,必指曰:此傷寒也。及視所處之方,則仍豆豉耳、豆卷耳;不然,則牛蒡耳、蟬衣耳;又不然,則浮萍耳、桑葉耳、枇杷葉耳,佐之以陳、夏、藿、樸,進之以石斛、沙參,而其技畢矣,其術窮矣。其病亦將不可為矣。然尚有背水之一戰,曰紫雪丸、濂珠粉、至寶丹、牛黃丸也。

白話文:

苦口婆心語

古人說,治病要對症下藥。藥物是否對症,是很明顯的。疾病有寒熱虛實之分,藥物也有溫涼攻補、發汗、吐瀉、通便等不同功效。只要藥物對症,疾病自然就會痊癒。從來沒有不探究病因、不了解病狀,就用一些籠統的、不管寒熱痛癢的十幾味藥,一股腦兒地亂投,就能治好病的。然而,病人常聽信這種說法,認為這是穩妥的療法;醫生也樂於掩飾自己的無能,以此蒙騙病人,也把這種方法當作穩妥的療法。

於是,桑葉、丹皮、梔子、豆豉等藥材,不用動腦筋思考,就已經堆滿醫生的藥箱了。這些藥材,就算病輕者服用,其實也可以不服用;甚至健康人服用也沒有害處。如果認為所有病都必須用藥才能痊癒,而只用這些藥,拖延日久,病情加重,治療反而導致病情惡化,最終無法挽回,誰來負責呢?然而,這種積習已深,牢不可破,即使有對症的藥物,膽小的人會害怕,愚蠢的人會迷惑,胡亂猜測的人會議論,忌諱的人會誹謗。

這就是疾病難以治癒的原因。

(批註:桑葉辛涼,能疏散表邪,祛風清熱;丹皮苦寒,能瀉去血中的伏熱,治療中風、驚癇、煩熱、無汗骨蒸,是治療吐血、鼻出血的常用藥;梔子炒黑後苦寒,能瀉去心肺的邪熱,治療心煩、懊惱、失眠。考證:桑葉輕清,治療上焦氣分,主治風熱,也就是風溫感冒。(古方較少使用。)至於丹皮、梔子兩藥,張仲景的方劑中有很多使用,怎麼能硬說這三味藥一定不能用呢?太執拗了!)

最令人奇怪的是,不管什麼病,都說是出疹子,都用豆豉、豆卷來發汗散邪。服藥十幾劑不止,必定讓病人汗出如漿,舌頭發黑、津液枯竭,神志昏迷,高燒不退。不得已,才用紫雪丹、至寶丹等藥來解救,但往往已經來不及了。偶爾感冒發熱,胸膈煩悶,只要清熱就能痊癒。為什麼一定要說是出疹子呢?之所以一定要說是出疹子,是因為這樣可以嚇唬病人,好讓他們服用豆豉等藥材!哪裡知道,現在的豆豉、豆卷,大多是用麻黃湯炮製的,與古人用桑葉、井花水炮製的,溫涼性質完全不同。如果真的出疹子,而用麻黃溫之,行不行呢?這溫證就會因此而加重。

而且,他們所指的疹子,其實都是痱子、蚊蟲叮咬的痕迹、水晶樣的小疹子。所以不說是斑,而獨說是疹子,是為了混淆視聽。不然,疹子是熱病引起的,應該清裡熱,絕對不應該用溫散的方法助長病情。古方都記載著,本草書也都有記載,為什麼要將豆豉、豆卷奉為治療疹子的無上妙品呢?

(批註:豆卷是用麻黃浸泡的,《吳醫匯講》裡也有這種說法,但也是道聽途說。邵步青的《四時病機》記載:單味豆卷湯,能治療濕病引起的全身疼痛,服用後能發汗,熱退痛消,療效很好。淡豆豉鹹寒,能清熱,與蔥白、蘇葉同用能發汗;與金銀花同用能解疫毒;與薤白同用能治療痢疾;與鮮生地黃同用打成黑膏,能治療熱入營分、津液枯竭不能出汗,能滋陰生津。以上都是可以驗證的,不要輕視豆豉的功效。)

例如產後的豆淋酒,可以治療產後虛邪引起的發熱,服用後能發汗退熱。菜裡的黃豆芽,生外症的人誤食,會起疹子。這都是藥物神奇變化的例子。

現在有一些自稱傷寒名家的醫生,看到病人發熱兩三天,就斷定是傷寒。但看他們用的藥方,還是豆豉、豆卷;不然就是牛蒡子、蟬衣;再不然就是浮萍、桑葉、枇杷葉,再加一些陳皮、厚朴、藿香,再加一些石斛、沙參,他們的本事就到此為止了,他們的醫術已經窮盡了。病人的病情也將無可救藥了。然而,他們還有一招,叫做紫雪丸、濂珠粉、至寶丹、牛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