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隱廬醫學雜著》~ 苦口婆心語 (2)
苦口婆心語 (2)
1. 苦口婆心語
炳按:此言溫證,何等溫病也,亦不指明。至疹子乃時氣溫病,熱入營分則發疹,疹與膚平,周身密密。痧子則幼稚為多,形如疹子,而膚捫之頭粒微尖,乃風熱由肺胃氣分,傳入營絡而發。
白㾦形如濂珠,晶瑩光亮。初病即見,乃濕鬱衛分,汗出不徹之故。當理氣分之邪。日久熱不解而發白㾦,邪雖欲從外達,氣液已傷,必得甘濡養中。疹色不可紫萎,白㾦不可白如枯骨。疹子、痧子發透,熱減神清,胸悶松,咳嗽暢,神安有寐為吉。若煩擾不寐,氣粗(為喘之兆)。
胸悶熱焦灼,皆屬危險難治。透疹方分寒暖,痧子亦然。未見必用豆豉、豆卷。且二藥各自為主,斷無連類而用者。
不知傷寒之論,倡自仲景。傷寒之方,亦傳自仲景。治傷寒者,宜必宗仲景矣。傷寒解表之劑,則有桂枝、麻黃、葛根、柴胡等湯。傷寒清裡之劑,則有芩連、白虎、承氣等湯。傷寒利濕之劑,則有五苓、豬苓、茯苓、甘草等湯。傷寒溫中之劑,則有四逆、理中、真武、附子等湯。今傷寒家皆不用也。
炳按:羅謙甫治冬溫,謂秋燥餘氣,上刑肺金,陰氣先傷。故邪得入少陰之經。蓋溫則氣泄,寒則氣收,二氣本相反也。用蔥豉湯加枇杷葉、杏仁、象貝、花粉、甘桔。若先冬溫,嚴寒外束,身熱喘嗽,面目浮腫,喉中介介如梗。惟仲景麻杏石甘湯一方,散表寒,清裡熱。因先生大惡輕清之藥,故引此比例。
仲景《傷寒論》入手說:傷寒營無汗,發表用麻黃湯;風傷衛有汗,用桂枝湯解肌;風寒兩傷營衛,煩燥汗不出,用大青龍,風寒雙解。此言太陽經病證方藥。葛根,陽明表藥。柴胡,少陽和解藥。清裡,芩、連清心胃之熱。白虎,清陽明經熱。承氣,下陽明府滯以下邪熱。
五苓、豬苓、茯苓、甘草等湯,是利水之劑。理中、溫中。四逆、真武、附子等三方,救逆法。今病非正傷寒,不當用此法,故不用也。
而獨用一梔子豉湯。不知傷寒方中之梔子用生,用以探吐,非用以發汗。後世改用焦梔,已非古法。然以之清肺泄熱,亦屬治溫良品。近世復易以麻黃水制之豆豉,則藥性大變,利害迥殊。而傷寒家偏視為不祧之俎豆。如果傷寒在太陽經,用以代麻黃,雖非正法,尚為無害;至傳入陽明,即不可用矣。
況用以治溫熱乎?乃何以不論有汗、無汗與汗多、汗少,又不論風、寒、暑、濕、燥、火之六淫,喜、憂、怒、思、悲、驚、恐之七情,並不論勞傷、瘡瘍之雜證,而謂梔豉一湯,豆卷、桑葉數味,可以治百病。而四時皆宜,有是理乎?此非余誣人之言也。請觀於藥鋪中購藥之方,其不曰發疹子者有幾,不用此數味者有幾,亦可以啞然失笑矣。
炳按:炒黑梔用以除煩解熱,使心肺之邪,從小便解。亦無醫以梔豉作表劑觀者,豆豉不用麻黃湯浸漬,不必嘵嘵不休。亦未見吳醫不論溫病六氣七情,有汗無汗,汗多汗少,三因內外,而皆用梔豉湯。豆卷、桑葉,可治四時百病者,真誣人矣,無其實事,先生亦當啞然自笑也。
白話文:
苦口婆心語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溫病的治療,但文中提到的「溫病」究竟是哪種溫病卻沒有明確說明。疹子和痧子都是時疫溫病的表現,熱邪侵入營分則會發疹,疹子與皮膚表面平齊,遍佈全身。痧子則多見於兒童,形狀像疹子,但觸摸皮膚時會感到疹子略微尖突,這是因為風熱從肺胃氣分傳入營絡而引起的。
白痦(讀作ㄆㄨㄛˊ)形似珍珠,晶瑩剔透。疾病初期就會出現,是因濕邪鬱滯於衛分,汗出不暢所致,應當疏理氣分之邪。如果疾病持續,熱邪久久不退而出現白痦,雖然邪氣想從體表排出,但氣液已受損傷,必須用甘潤的藥物滋養身體內部。疹子的顏色不能紫黑萎縮,白痦也不能白得像枯骨一樣。疹子和痧子如果能夠透發出來,熱邪減退,精神清爽,胸悶舒緩,咳嗽暢順,精神安寧,睡眠良好,便是吉兆。如果煩躁不安,睡不着覺,呼吸粗重(是喘息的徵兆),則屬危險,難以治療。疹子和痧子透發的方劑,需根據寒熱證候而選擇,尚未見到疹子或痧子之前,應該使用豆豉和豆卷。而且這兩種藥各自都有其主治功效,絕不能混在一起使用。
不知道傷寒論是從張仲景開始倡導的,傷寒的治療方法也傳自張仲景。治療傷寒,就應該遵循張仲景的理論。傷寒解表藥物有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柴胡湯等;傷寒清裡藥物有芩連湯、白虎湯、承氣湯等;傷寒利濕藥物有五苓散、豬苓湯、茯苓湯、甘草湯等;傷寒溫中藥物有四逆湯、理中湯、真武湯、附子湯等。但現代治療傷寒的人都不使用這些方法了。
文中提到羅謙甫治療冬溫的方法,認為是秋季乾燥的餘氣侵犯肺金,陰氣先受損傷,所以邪氣得以侵入少陰經。因為溫邪會使氣散洩,寒邪會使氣收斂,這兩種邪氣的性質本來就相反。他使用蔥豉湯,並加入枇杷葉、杏仁、象貝、花粉、甘桔。如果遇到早冬溫病,嚴寒閉塞肌膚,身體發熱咳嗽,面部浮腫,喉嚨有異物感,則應當使用張仲景的麻杏石甘湯,散表寒,清裡熱。因為羅先生很反對輕清的藥物,所以才以此為例。
張仲景《傷寒論》開篇提到:傷寒邪氣入侵營分沒有汗,用麻黃湯發表;風邪侵犯衛分有汗,用桂枝湯解肌;風寒同時侵犯營衛,煩躁出汗不多,用大青龍湯,同時治療風寒。這些是太陽經病證的方藥。葛根是陽明表藥,柴胡是少陽和解藥。清裡藥物,黃芩、黃連清心胃之熱;白虎湯清陽明經熱;承氣湯瀉陽明府滯,以此排出邪熱。
五苓散、豬苓湯、茯苓湯、甘草湯等,都是利水藥物。理中湯溫中,四逆湯、真武湯、附子湯等是救逆的方法。現代的疾病並非正宗的傷寒,不應該使用這些方法,所以不用。
而只使用梔子豉湯。不知道傷寒方中的梔子是生用,用以催吐,而非用以發汗。後世改用焦梔子,已非古法。然而用它來清肺泄熱,也屬於治療溫病的良方。近世又用麻黃水來炮製豆豉,藥性就大變了,利弊也大不相同。但傷寒學家卻把它視為不可或缺的藥物。如果傷寒在太陽經,用它代替麻黃,雖然不是正統方法,尚且無害;但如果傳入陽明經,就不能用了。
何況用它來治療溫熱呢?為何不考慮是否有汗、汗多汗少,也不考慮風、寒、暑、濕、燥、火六淫邪氣,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也不考慮勞傷、瘡瘍等雜證,而認為梔子豉湯、豆卷、桑葉等幾味藥就能治療百病,而且四季都適用呢?這不是我誣陷別人,請看看藥店裡抓藥的處方,有多少是治療疹子的,有多少不用這幾味藥的,就可以讓人啞然失笑了。
文中最後再次強調,炒黑梔子用於除煩解熱,使心肺的邪氣從小便排出。也沒有醫生把梔子豉湯當作表證藥物來使用的,豆豉不用麻黃湯浸漬,沒有必要反覆強調。也沒有見過吳醫(指江浙一帶的中醫)不論溫病的六氣七情,有汗無汗,汗多汗少,三因(內因、外因、不内外因)内外證,而全都使用梔子豉湯、豆卷、桑葉等藥物,可以治療四季百病,這真是誣陷人,沒有根據,先生也應該啞然失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