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森

《市隱廬醫學雜著》~ 論濕溫證用藥之誤

回本書目錄

論濕溫證用藥之誤

1. 論濕溫證用藥之誤

人有積濕,或因脾虛不能運化,或因喜啖濃肥,恣飲茶酒之故。蓋濕蘊則生熱,無寒熱者,謂之濕熱病。先寒後熱,有汗而熱不解者,謂之濕溫證。雖在傷寒門內,不得用傷寒方中治太陽經證之桂枝、麻黃湯,此盡人皆知者也。其脈必濡大而數,其舌苔必白膩轉為黃膩,或見濕灰,口雖覺干,不能多飲;或含水而不欲下咽,此因濕盛於中,故不能飲,熱勝於濕,故口覺干也。

夫濕為病之本,熱乃濕所化;然則治濕溫者,必芳香以燥之,苦寒以泄之,淡滲以利之,為一定之理,毫無疑義者也。今之治濕溫者反是,其方必用豆豉、生地,名曰黑膏湯。欲以豆豉表汗,生地泄熱也。不知今之豆豉,不用桑葉制,而用麻黃制,是以熱助熱也。生地性黏膩,滯痰涎,是以濕助濕也。

助之不已,則濕愈盛而熱愈熾,時覺口渴,(熱熾故也。)舌苔垢膩,其至灰黑,(濕盛故也。黑為水色。)神志昏迷,口多囈語。(皆熱熾濕盛之見象。)醫者不知其為藥所誤,見其昏迷囈語,以為必發疹子,而重用豆豉、豆卷(亦麻黃制。)等以汗之,不恤竭力以助其熱;見其舌灰口渴,以為防其劫津,而重用沙參、石斛等以潤之,不恤竭力以助其濕。至此而昏迷愈甚,舌色愈灰,痰涎上湧,命在頃刻,萬無生理。

醫乃手足無措,無以名之,名之曰肺閉,而用紫雪丹、至寶丹、牛黃丸、濂珠粉、烏犀角,一服再服,使濕熱之邪,盡引入心包,遂一厥而不復醒矣。豈知濕為陰邪,為濁邪;暑為陽邪,為清邪。

清陽之邪,有氣無質,可用紫雪等丹開泄而去;陰濁之邪,有氣有質,不可用開泄,一開泄則邪陷心包,死不旋踵矣!嗚呼!濕溫一症,始誤於豆豉,生地等之助熱助濕,繼誤於豆卷、石斛等之助熱助濕。終誤於紫雪、至寶等之引邪入心,以置之必死之地,而豈知濕溫本非死證耶。

濕溫非死證,而今之患濕溫者,往往致死豈非服藥之誤乎。今夫病名曰濕,即不當以助濕之藥以治濕病,雖甚庸愚,必知之也。病名曰溫,即不當以助溫之藥以治溫病,雖甚庸愚,必知之也。而病者乃不之知,醫者亦不之知,醫之有時名者,更不之知,豈不大可怪耶!

且夫濕為陰邪,陰盛者陽必衰,未有陽衰而可以滋陰者也。陰愈滋則(濕愈)盛,以滋陰者治濕,是猶灌滷於地,而望其燥也。愚孰甚哉!然則如何而可治濕溫乎?曰:始未化火,則用樸、朮、陳、夏等以香燥之;繼而化火,則用連、芩、梔、翹等以苦泄;終而濕降,則用茯苓、通草、澤瀉、車前子等以淡滲之,始終不當發汗。蓋濕家自有汗,不可再發其汗也。

始終不當滋陰,滋陰是以水濟水,無益而有害也。無如邪說中人,深入骨髓,愚人無主,聽命庸醫,忠告之言,茫然不省。吾未如之何已!

嘗過一富翁之門,見其傾有藥渣,中有金斛,不以為意。既而見有霍斛矣,既而見有鮮斛矣,最後見有鐵皮風斛矣。余乃嘆曰:當此濕令,病多濕溫,投此不已,病其殆哉。未幾,翁果死。蓋人參與石斛連投,惟恐其津之劫也。然而聞之者,不以為誤,一若與其以燥濕生,無寧以滋陰死者。

嗚呼!滋陰之說,中於人心,雖死不悔。吾安得運萬千廣長舌,登生公說法壇,使頑石一齊點頭哉?

白話文:

有人因為體內濕氣積聚,可能是脾臟虛弱無法正常代謝,或者喜好食用油膩食物,大量飲茶喝酒。因為濕氣積聚會產生熱氣,如果沒有寒熱交錯的情況,我們稱之為濕熱病。如果先感到寒冷然後發燒,有出汗但熱度不退的情況,我們稱之為濕溫症。雖然濕溫症在傷寒病類裡,但不能使用傷寒病治療太陽經絡的桂枝和麻黃湯,這點大家都知道。患者脈搏通常會濕滑、大且頻繁,舌苔會從白色轉為黃色,或呈現濕灰狀,雖然口乾,但並不會大量喝水;或者含著水不願吞下,這是因為體內濕氣過重,所以無法喝水,熱氣比濕氣更強烈,所以感覺口乾。

濕氣是病的根源,熱氣是由濕氣轉換而來;因此,治療濕溫病,必須使用芳香的藥材來去濕,苦寒的藥材來清熱,清淡的藥材來利尿,這是一定的道理,毫無疑問。然而,現在治療濕溫病的方法卻相反,必定會使用豆豉和生地,稱之為黑膏湯。想用豆豉來促進排汗,用生地來清熱。但現在的豆豉,不是用桑葉製造,而是用麻黃製造,這是加劇熱氣。生地的性質粘稠,會滯留痰液,這是加劇濕氣。

持續加劇下去,濕氣會更加嚴重,熱氣也會更熾烈,會時常感到口渴,舌苔會變得厚且膩,甚至變成灰黑色,這是濕氣過重。精神意識會變得混亂,口中會不斷說胡話,這些都是熱氣熾烈和濕氣過重的現象。醫生不知道這是藥物的錯誤,看到患者混亂和胡言亂語,以為是將要發疹,於是大量使用豆豉、豆卷(也是用麻黃製造)來促進排汗,完全不考慮這樣會加劇熱氣;看到患者舌苔灰黑和口渴,以為是要防止體液流失,於是大量使用沙參、石斛來滋潤,完全不考慮這樣會加劇濕氣。到這個階段,患者混亂程度會更嚴重,舌苔顏色會更灰暗,痰液會大量湧出,生命危在旦夕,幾乎沒有生存機會。

醫生會手足無措,無法解釋,命名為肺閉,於是使用紫雪丹、至寶丹、牛黃丸、濂珠粉、烏犀角,一次又一次服用,使得濕熱之邪,全進入心包,結果一倒下就再也無法醒來。誰能知道濕氣是陰邪,是渾濁的邪氣;暑氣是陽邪,是清新的邪氣。

清新的陽邪,只有氣沒有實質,可以用紫雪丹等藥物來清除;陰濁的邪氣,既有氣又有實質,不能用開泄的方式,一旦開泄,邪氣就會陷入心包,隨即死亡!唉!濕溫病,最初被豆豉、生地等藥物助熱助濕所誤,接下來被豆卷、石斛等藥物助熱助濕所誤,最後被紫雪、至寶等藥物引導邪氣進入心臟,置人於死地,但誰又能知道濕溫病本來不是致命的病症呢?

濕溫病本來不是致命的病症,但現在患上濕溫病的人,往往會致死,難道不是藥物的錯誤嗎?疾病名為濕,就不應該使用助濕的藥物來治療濕病,即使是非常愚笨的人,也知道這一點。疾病名為溫,就不應該使用助溫的藥物來治療溫病,即使是非常愚笨的人,也知道這一點。但患者不知道,醫生也不知道,有些有名氣的醫生也不知道,這不是很奇怪嗎!

而且,濕氣是陰邪,陰氣過盛,陽氣必然衰退,沒有陽氣衰退還可以滋補陰氣的。陰氣越滋補,濕氣就越嚴重,用滋補陰氣的方法來治療濕氣,就像往地上倒鹹水,希望它乾燥一樣,這是多麼愚蠢啊!那麼,如何才能治療濕溫病呢?在初期未轉化為火氣,使用樸、朮、陳、夏等藥物來芳香去濕;接著轉化為火氣,使用連、芩、梔、翹等藥物來苦寒清熱;最後濕氣下降,使用茯苓、通草、澤瀉、車前子等藥物來清淡利尿,始終不應發汗。因為濕氣本身就容易出汗,不能再促使出汗。

始終不應滋補陰氣,滋補陰氣就像是用水來救火,無益反而有害。但邪說深入人心,深入骨髓,愚笨的人沒有主見,聽從庸醫的指示,忠告的話語,完全不理會。我無法改變這種情況!

曾經經過一個富翁的家門,看到他倒掉藥渣,其中有石斛,我並不以為意。不久之後,看到有霍石斛,接著看到有鮮石斛,最後看到有鐵皮風石斛。我於是感慨道:在這種濕氣盛行的季節,疾病多為濕溫病,如果一直使用這種方法,病情恐怕會更嚴重。不久,富翁果然去世了。這是因為人參和石斛一起使用,唯恐體液流失。然而,聽到這種說法的人,不認為這是錯誤,好像寧願滋補陰氣而死,也不願去濕氣而活。

唉!滋補陰氣的說法,深入人心,即使死亡也不後悔。我怎能運用自己的廣長舌,登上講法臺,讓頑石也能點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