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經指南

在中國浩瀚的醫學典籍中,《針經指南》佔有重要一席,是研究古代針灸學術思想的關鍵文獻之一。這部著作由金元時期的醫學家竇傑(字漢卿)所著,初刊於元貞元年(1295年),雖然作者活躍於金末元初,本書則明確成書於元代,是當時針灸學發展的重要成果,後世並被收錄於影響深遠的《針灸四書》中。本書雖僅一卷,卻涵蓋了針灸理論與臨床的精要,以其獨特的結構和內容,為後世針灸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本書的內容主要圍繞著作者竇傑(竇漢卿)的針灸學說與臨床經驗展開,核心部分包括《標幽賦》和《流注通玄指要賦》這兩篇賦體著作,輔以《針經直說》、《絡說》、《交經辨》等補充性解釋。

書首的〈序〉由牛良祐所撰,開宗明義強調針灸「愈疾之理,莫妙乎針」的重要性。他指出針灸作為一種治療方法,其療效卓著,有「決病之功,立效之能」。序中強調學習針灸必須嚴謹審慎,不可妄施,關鍵在於「定孔穴以精於心」,才能達到「取神功而應於手」,最終實現「除疴見於目下,決病在於手中」的神效。序言追溯了針灸的歷史淵源,提及軒岐、越人等古代醫家,並高度評價針灸的地位。隨後,序言讚揚了作者竇傑先生的針法,稱其「以針法活人甚多」,並將其學說「演之為論為賦」。牛良祐記述了自己遍尋針法而不得,後偶然得獲竇傑遺書,深感其價值,故將其付梓刻印,「以廣其傳」,顯見本書乃是竇傑學術思想的結晶,其出版旨在系統性地傳承竇傑的針灸學說與臨床經驗。序中對作者的推崇以及對本書傳播價值的肯定,為全書定下了基調。

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是〈針經標幽賦〉。「標幽」意指揭示精深、幽微的道理。這篇賦體行文流暢,富含韻律,是針灸理論的高度概括。賦中首先強調針灸治病必須「察歲時於天道,定形氣於予心」,將人與自然相應,並指出針刺的深淺應隨四時體形(春夏瘦而刺淺,秋冬肥而刺深)而異。接著,賦論述了針灸的基礎理論,強調理解經絡陰陽、臟腑虛實的重要性,並闡述了十二正經的循行方向(手足三陽、手足三陰的走向)。對於針灸手法,賦中提及了「迎隨」,並進一步深入探討了經絡氣血的多少特點,如厥陰、太陽少氣多血,太陰、少陰少血多氣等,為辨證補瀉提供了依據。賦中生動地描述了「氣至」時的感應(若魚吞鉤鉺之浮沉)與「氣未至」時的狀態(似閉處幽堂之深邃),並指出「氣速至而效速,氣遲至而不治」,強調得氣的重要性與預後關係。賦中還討論了針具(九針)的特性與象徵意義,將針體與五行相配(形金、長短水、定刺象木、口藏比火、循機捫象土),賦予針灸器械哲學層面的理解。對於取穴,賦中提出了精確定位的要求(定腳處,取氣血為主意;下手處,認水木是根基),並根據解剖部位(陽部筋骨之側陷下、陰分郄膕之間動脈相應)和臨床需要(或伸屈、或平直)指導取穴方法。賦中還將穴位與天地人三才、上中下三部相對應,並提及了重要的經絡系統(陽蹺、陽維、督脈、陰蹺、陰維、任、帶、沖)及它們主治的病位(表病、裡疑)。此外,賦中廣泛論述了針灸學的關鍵概念,如標本、根結、俞募、原別、交會穴、絡穴、八脈八會、十二經原等,並強調了針刺手法(如交經繆刺、瀉絡遠針)的運用。賦中也提及了針刺前的準備(令針耀、藏口內)和術者的心理狀態(目無外視,手如握虎;心無內慕,如待貴人),以及患者的體位與可能反應(空心恐怯多暈)。整篇賦體現了古代醫家對針灸學理的深刻理解和高度歸納能力。

另一核心篇章是〈流注通玄指要賦〉。「流注」是指氣血在經脈中按時辰循行流動的規律,而「通玄指要」則暗示這篇賦旨在通過闡釋流注規律,提供針灸臨床應用的重要指引。這篇賦與《標幽賦》相輔相成,雖然也用賦體,但更側重於將具體的穴位與其治療病症聯繫起來,具有很強的臨床實用性。賦開篇即強調針灸治病的神效,並提及經絡系統的複雜性。接著,賦體以列舉的方式,將大量常用穴位與其主治病症一一對應,形成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總結。例如,「行步難移,太衝最奇」、「人中除脊膂之強痛,神門去心性之呆癡」、「頭暈目眩,要覓於風池」、「眼痛則合谷以推之」、「腹痛而脹,奪內庭以休遲」、「腰腳疼,在委中而已矣」等,這些都是流傳至今的經典配穴和治療經驗。賦中涉及的病症廣泛,涵蓋頭面五官、四肢百骸、臟腑疾患、精神神志等,展現了針灸廣泛的治療範疇。賦中也簡略提及了辨證施治的思想,如區分病證的虛實(實則自外入,虛則自內出),以及針灸補瀉的原則(濟母而裨其不足,奪子而平其有餘)。這篇賦可以視為是《標幽賦》理論在臨床層面的具體化和應用,提供了大量實用的穴位主治和配伍思路。

本書後面的補充內容,如〈針經直說〉、〈絡說〉、〈交經辨〉等,則是對前面賦體內容的進一步闡釋和細化。〈針經直說〉類似於針灸詞典或解剖方位指南,對經絡循行描述中可能出現的解剖名詞或特定術語進行直接解釋,如「足跗」是足面,「膕」是屈膝處,「人迎」是氣顙上兩旁的動脈等。這些解釋有助於讀者準確理解經絡循行路線和穴位定位。文末關於理解經典應有取捨的論述,也體現了作者謹慎治學的態度。

〈絡說〉專門闡述絡脈系統,提及十五絡、橫絡、孫絡等概念,並重點解釋了絡穴的意義與位置,以列缺穴為例說明絡穴溝通表裡經脈的功能。文中對十五絡穴的具體名稱和所屬經脈進行了辨析,並指出這些絡穴與某些穴位列表(如流注六十六穴)可能存在區別,是對經絡系統認識的補充和深化。

〈交經辨〉則是一個簡短的示例,具體描述了足厥陰肝經與足太陰脾經在內踝上方的交會關係,說明經脈之間存在複雜的相互聯繫和影響,這對理解循經取穴、繆刺等手法具有提示作用。

綜觀《針經指南》的內容,其結構 arrangement 由總論性的序言引入,以《標幽賦》和《流注通玄指要賦》這兩篇具備文學色彩和記憶優勢的賦體作為核心,系統性地呈現針灸的理論精華、基礎手法和臨床應用經驗,再輔以對關鍵概念和解剖方位的直觀解釋。這種編排方式將理論的系統性、臨床的實用性與記憶的便捷性結合起來,使得本書既具備學術價值,也易於學習和掌握。雖然本書篇幅不大,僅為一卷,但內容凝練豐富,體現了竇傑這位金元時期針灸大家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精華。它不僅是對前人針灸學成就的繼承與發展,更通過賦體形式的創新,將複雜的理論和大量的臨床經驗系統化、條理化,以易於傳誦的形式流傳後世。書中對經絡循行、穴位主治、補瀉手法、臨床禁忌等方面的論述,至今仍對針灸學習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針經指南》作為被收錄於《針灸四書》的重要著作,其在針灸學術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是研究中國古代針灸理論和實踐不可或缺的文獻,為後世的針灸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指引。


針經標幽賦 (1)

針經標幽賦 (2)

流注通玄指要賦

針經直說

絡說

交經辨

氣血問答

手足三陰三陽表裡支幹配合 (1)

手足三陰三陽表裡支幹配合 (2)

流注八穴序

定八穴所在 (1)

定八穴所在 (2)

定八穴所在 (3)

真言補瀉手法 (1)

真言補瀉手法 (2)

夫婦配合

古法流注

雜忌法

針灸避忌太一之圖序

冬至葉蟄宮說

附:針灸雜說 (1)

附:針灸雜說 (2)

附:針灸雜說 (3)

竇漢卿流注指要後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