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傑(竇漢卿)

《針經指南》~ 真言補瀉手法 (2)

回本書目錄

真言補瀉手法 (2)

1. 真言補瀉手法

夫病後熱者,治之以寒也何如?須其寒者,先刺入腸之分,後得氣推內至陰之分。復令病人地氣入而天氣出,謹按生成之息數足,其病人自覺清涼矣。夫病惡寒者,治之以熱也何如?須其熱者,先刺入陰之分,後得氣徐引針,至陽之分,復令病人天氣入而地氣出,亦謹按生成之息數足,其病人自覺知暖矣。

生成數法(生五加)

冷補之時,使氣至病,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人鼻中吸氣出,自覺熱矣。

當熱瀉之時,使氣至病,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人鼻中出氣,口中吸氣,按所病臟腑之數,自覺清涼矣。

手指補瀉

經云:凡補瀉,非必呼吸出內,而在乎手指何謂也。故動、搖、進、退、搓、盤、彈、捻、循、捫、攝、按、爪、切者是也。今略備於後:

動:動者,如氣不行,將針伸提而已。

退:退者,為補瀉欲出針時,各先退針一豆許,然後卻留針,方可出之,此為退也。

搓:搓者,凡令人覺熱,向外針似搓線之貌,勿轉太緊。治寒而里臥針,依前轉法,以為搓也。

進:進者,凡不得氣,男外女內者,及春夏秋冬各有進退之理,此之為進也。

盤:盤者,為如針腹部,於穴內輕盤搖而已,為盤之也。

搖:搖者,凡瀉時,欲出針,必須動搖而出者是也。

彈:彈者,凡補時,可用大指甲輕彈針,使氣疾行也。如瀉,不可用也。

捻:捻者,以手捻針也。務要識乎左右也,左為外,右為內,慎記耳。

循:循者,凡下針於屬部分經絡之處,用手上下循之,使氣血往來而已是也。經云:推之則行,引之則止。

捫:捫者,凡補時,用手捫閉其穴是也。

攝:攝者,下針如氣澀滯,隨經絡上,用大指甲上下切其氣血,自得通行也。

按:按者,以手捻針無得進退,如按切之狀是也。

爪:爪者,凡下針用手指作力置針,有準也。

切:切者,凡欲下針,必先用大指甲左右於穴切之,令氣血宣散,然後下針,是不傷榮衛故也。

迎隨補瀉

經云:東方實而西方虛,瀉南方而補北方,何謂也?此實母瀉子之法,非只刺一經而已。假令肝木之病實,瀉心火之子,補腎水之母,其肝經自得其平矣。五臟皆仿此而行之。

白話文:

真言補瀉手法

病人發熱,應以寒涼方法治療。需要用寒涼之法時,先刺入腸經的分支穴位,然後得氣後,再推針至陰經的分支穴位。讓病人地氣內吸,天氣外泄,仔細觀察呼吸的次數是否符合「生成之數」,病人就會感覺涼爽。

病人怕冷,應以溫熱方法治療。需要用溫熱之法時,先刺入陰經的分支穴位,然後得氣後,慢慢地將針引向陽經的分支穴位。讓病人天氣內吸,地氣外泄,同樣仔細觀察呼吸的次數是否符合「生成之數」,病人就會感覺溫暖。

生成數法(生五加)

寒涼補法時,使氣至病處,再根據「生成之數」調整呼吸,讓病人鼻子吸氣呼氣,就能感覺到溫暖。

溫熱瀉法時,使氣至病處,再根據「生成之數」調整呼吸,讓病人鼻子呼氣,嘴巴吸氣,並根據患病臟腑的數目調整,就能感覺到涼爽。

手指補瀉

古籍記載:補瀉之法,並非一定需要依靠呼吸來進行,更重要的是運用手指的技巧。所以,動、搖、進、退、搓、盤、彈、捻、循、捫、攝、按、爪、切等手法都是重要的。以下簡述這些手法:

動:針氣不通暢時,輕輕提插針體。

退:補瀉完畢要拔針時,先將針退出一粒豆子的距離,然後再拔出,這就是「退」法。

搓:使病人感覺溫熱時,針向外,像搓線一樣,但不要轉得太緊。治療寒症時,針刺在內部,也採用同樣的搓法。

進:針刺後不得氣時,男性向外,女性向內;春夏秋冬各有進退的原則,這就是「進」法。

盤:針刺腹部穴位時,在穴位內輕輕旋轉針體。

搖:瀉法時,拔針前需輕輕搖動針體。

彈:補法時,可用大拇指指甲輕輕彈針,使氣迅速運行,瀉法時則不可使用。

捻:用手捻轉針體。務必區分左右,左為外,右為內,記住這點很重要。

循:針刺於經絡分支穴位時,用手沿著經絡上下輕撫,使氣血運行通暢。古籍記載:「推之則行,引之則止。」

捫:補法時,用手按壓穴位。

攝:針刺後如氣血阻滯,沿著經絡,用大拇指指甲上下刮拭,使氣血通暢。

按:用手捻針,感覺針體無法進退時,如同按壓一樣。

爪:針刺時,用手指用力按壓針體,使針刺準確。

切:針刺前,先用大拇指指甲在穴位處左右輕刮,使氣血宣通,然後再針刺,這樣就不會傷到榮衛。

迎隨補瀉

古籍記載:「東方實而西方虛,瀉南方而補北方。」這是指瀉母子關係中較實的一方,補母子關係中較虛的一方,這不是單純針刺一條經絡,而是系統的治療。例如肝木實證,瀉其子心火,補其母腎水,則肝經自然平衡。五臟皆可依此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