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經指南》~ 定八穴所在 (1)
定八穴所在 (1)
1. 定八穴所在
公孫二穴,足太陰脾之經。在足大趾內側本節後,一寸陷中。令病人坐蜷兩足底,相對取之。合內關穴。
內關二穴,手厥陰心包之經,在手掌後二寸。令病人穩坐,抑手取之。獨會。
臨泣二穴,足少陽膽之經,在足小趾次趾本節後一寸陷中。一云:去俠谿一寸五分。令病人垂足取之。亦合於外關。
外關二穴,手少陽三焦經,在手腕後二寸,別起心主。令病人穩坐,覆手取之。獨會。
後谿二穴,手太陽小腸之經,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令病人穩坐,覆手取之。合申脈。
申脈二穴,足太陽膀胱經,在足外踝下赤白肉陷中。令病人垂腳坐取之,側臥取亦得。合於後谿穴。
照海二穴,足少陰腎之經,在足內踝下赤白肉際陷中。令病人穩坐,足底相對取之。合列缺。
列缺二穴,手太陰肺之經,在手腕後一寸半。兩手相叉指頭盡處,筋骨罅間取之是。合照海。
公孫穴主治二十七證:
九種心痛,心胃
痰膈涎悶,心胃
臍腹痛並脹,三焦胃
脅肋疼痛,心脾
產後血迷,心主
胎衣不下,小腸胃
泄瀉不止,大腸胃
痃氣疼痛,心胃
裡急後重,大腸三焦
傷寒結胸,小腸心
水膈酒痰,肝胃
中滿不快反胃嘔吐,胃
腹脅脹滿痛,脾胃
腸風下血,大腸包絡
大人小兒脫肛不收,大腸肺
氣膈,心肺
食隔不下,胃脾
食積疼痛,胃脾
癖氣並小兒食癖,小腸心主
小枕痛,小腸三焦
酒癖,胃三焦
腹鳴,小腸胃
血刺痛,肝脾
小兒脾瀉,脾腎
瀉腹痛,大腸胃
胸中刺痛,心
瘧疾心痛,心包絡
上件病證,公孫悉主之。先取公孫,後取內關。
內關二穴,主治二十五證:
中滿不快,心胃
傷寒不解,心主
心胸痞滿,肝胃
吐逆不定,脾胃
胸滿痰膈,肺心
腹痛,胃
泄瀉滑腸,大腸
酒痰膈痛,心主
米穀不化,胃
橫豎痃氣,肝胃
小兒脫肛,大腸肺
九種心痛,心主胃
脅肋痛,肝膽
婦人血刺痛,肝
腸鳴,大腸
積塊痛,肝脾
男子酒癖,脾肺
水膈並心下痞痛,脾胃
氣膈食不下,胃心肺
腹肋脹痛,脾胃心主
腸風下血,大腸
傷寒結胸,胃
裡急後重,小腸
食膈不下食,心主胃
瘧疾寒熱(新添有驗),膽
上件病證,內關悉主之。
臨泣穴,主治二十五證:
足趺腫痛,胃
手足麻,小腸三焦
手指戰掉,肝心主
赤眼並冷淚,膀胱
咽喉腫痛,三焦
手足攣急,肝腎
脅肋痛,膽
牙齒痛,胃大腸
手足發熱,胃心主
解利傷寒,膀胱
腿胯痛,膽
腳膝腫痛,胃肝
四肢不遂,膽
頭風腫,膀胱
頭項腫,膀胱
浮風搔癢,肺
身體腫,腎胃
身體麻,肝脾
頭目眩暈,膀胱
筋攣骨痛,肝胃
頰腮痛,大腸
雷頭風,膽
眼目腫痛,肝心
中風手足不舉,腎
耳聾,腎膽
上件病證,臨泣悉主之。先取臨泣,後取外關。
外關二穴,主治二十七證:
肢節腫痛,腎
臂膊冷痛,三焦
鼻衄,肺
白話文:
定八穴所在
公孫穴位於腳大拇指內側,第一個關節後方一寸的凹陷處。病人坐著,雙腳底相對,此時取穴。與內關穴配伍使用。
內關穴位於手掌後二寸處。病人穩穩坐著,手腕向下時取穴。獨穴使用,不需配伍其他穴位。
臨泣穴位於腳小拇指旁,第二個腳趾的第一個關節後方一寸的凹陷處。也有人說,在俠谿穴後一寸五分處。病人垂下腳時取穴。與外關穴配伍使用。
外關穴位於手腕後方二寸處,與心臟相關。病人穩穩坐著,手腕向上時取穴。獨穴使用,不需配伍其他穴位。
後谿穴位於手小指外側,第一個關節後方凹陷處。病人穩穩坐著,手腕向上時取穴。與申脈穴配伍使用。
申脈穴位於腳外踝下方,紅白肉交界處的凹陷處。病人坐著,腳垂下時取穴,側臥取穴也可以。與後谿穴配伍使用。
照海穴位於腳內踝下方,紅白肉交界處的凹陷處。病人坐著,雙腳底相對時取穴。與列缺穴配伍使用。
列缺穴位於手腕後方一寸半處,兩手交叉,食指盡頭處,肌肉與骨骼之間取穴。與照海穴配伍使用。
公孫穴主治二十七種病症:九種心痛、心胃疾病;痰阻胸膈、心胃不適;臍腹疼痛及脹滿、三焦及胃部疾病;脅肋疼痛、心脾疾病;產後血瘀、心臟疾病;胎盤不下、小腸及胃部疾病;腹瀉不止、大腸及胃部疾病;氣脹疼痛、心胃疾病;裡急後重、大腸及三焦疾病;傷寒結胸、小腸及心臟疾病;水腫、酒痰、肝胃疾病;腹部脹滿不適、反胃嘔吐、胃部疾病;腹脅脹滿疼痛、脾胃疾病;腸風下血、大腸及包絡疾病;大人小孩脫肛、大腸及肺部疾病;氣逆、心肺疾病;食物停滯不下、胃脾疾病;食物積滯疼痛、胃脾疾病;癖症及小孩食慾不振、小腸及心臟疾病;枕部疼痛、小腸及三焦疾病;嗜酒成癮、胃及三焦疾病;腹鳴、小腸及胃部疾病;血瘀刺痛、肝脾疾病;小孩脾虛腹瀉、脾腎疾病;腹瀉疼痛、大腸及胃部疾病;胸部刺痛、心臟疾病;瘧疾心痛、心包絡疾病。以上病症,公孫穴皆可治療。先取公孫穴,後取內關穴。
內關穴主治二十五種病症:腹部脹滿不適、心胃疾病;傷寒未愈、心臟疾病;心胸痞滿、肝胃疾病;嘔吐不止、脾胃疾病;胸部脹滿、痰阻、肺心疾病;腹痛、胃部疾病;腹瀉、大腸疾病;酒痰導致的胸膈疼痛、心臟疾病;米穀不消化、胃部疾病;橫豎氣脹、肝胃疾病;小孩脫肛、大腸肺部疾病;九種心痛、心臟及胃部疾病;脅肋疼痛、肝膽疾病;婦女血瘀刺痛、肝臟疾病;腸鳴、大腸疾病;腫塊疼痛、肝脾疾病;男子嗜酒成癮、脾肺疾病;水腫及心下痞滿疼痛、脾胃疾病;氣逆、食物不下、胃心肺疾病;腹肋脹滿疼痛、脾胃及心臟疾病;腸風下血、大腸疾病;傷寒結胸、胃部疾病;裡急後重、小腸疾病;食物停滯不下、心臟及胃部疾病;瘧疾寒熱。以上病症,內關穴皆可治療。
臨泣穴主治二十五種病症:腳背腫痛、胃部疾病;手腳麻木、小腸及三焦疾病;手指顫抖、肝臟、心臟及心包絡疾病;紅眼及流淚不止、膀胱疾病;咽喉腫痛、三焦疾病;手腳拘攣、肝腎疾病;脅肋疼痛、膽囊疾病;牙齒疼痛、胃及大腸疾病;手腳發熱、胃及心臟疾病;治療傷寒引起的腹瀉、膀胱疾病;腿胯疼痛、膽囊疾病;腳膝腫痛、胃及肝臟疾病;四肢癱瘓、膽囊疾病;頭痛腫脹、膀胱疾病;頭頸腫脹、膀胱疾病;風疹搔癢、肺部疾病;身體腫脹、腎及胃部疾病;身體麻木、肝脾疾病;頭暈目眩、膀胱疾病;筋攣骨痛、肝胃疾病;面頰腫痛、大腸疾病;雷頭風、膽囊疾病;眼目腫痛、肝心疾病;中風導致手腳癱瘓、腎臟疾病;耳聾、腎膽疾病。以上病症,臨泣穴皆可治療。先取臨泣穴,後取外關穴。
外關穴主治二十七種病症:肢節腫痛、腎臟疾病;手臂冷痛、三焦疾病;鼻出血、肺部疾病。
(注意:以上翻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如有任何疾病,請諮詢專業的中醫師或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