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肝血不足」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肝血不足是中醫的一個病症,是指肝臟精血虧虛所導致的一系列症狀。肝血不足的常見症狀有:面色萎黃、視物模糊、頭暈目眩、兩目乾澀、視力減退、耳鳴耳聾、頭痛、失眠多夢、健忘、腰膝酸軟、四肢乏力、月經不調、閉經、崩漏、帶下、不孕等。
肝血不足的病因主要有:
- 先天不足:父母肝血不足,遺傳給子女。
- 後天失養:飲食不節,過度勞累,情志不遂,長期熬夜,房事不節等,導致肝血耗損。
- 病後虛損:長期患病,久病不愈,耗傷肝血。
肝血不足的治療方法主要有:
- 滋補肝血:可用四物湯、歸脾湯、大補肝腎丸等中藥進行治療。
- 調節情志: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 適當休息:避免過度勞累,保證充足的睡眠。
- 合理飲食:多吃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肝血不足的預防方法主要有:
-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規律,作息有常。
- 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 避免情緒激動,保持心情舒暢。
- 定期體檢,早發現早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四物湯
- 1.《雜病廣要》:「肝血不足,悠悠痛不止者,四物湯加柴胡梢。若脅下一點痛不止,此因酒色太過所致,名干脅痛,難治。(《指掌》)」
- 2.《明醫指掌》:「肝血不足,悠悠痛不止者,四物湯加柴胡梢。(方見血證。)若脅下一點痛不止,此因酒色太過所致,名干脅痛,難治。肥白人脅痛,參、耆入小柴胡湯服。(方見瘧疾。),」
逍遙散
- 1.《症因脈治》:「【血虛眩暈之治】血從下泄,傷於陰絡,血虛無火,脈細不數者,歸脾湯、補中益氣湯。心血不足,血虛無火,左寸細澀者,酸棗仁湯。心血不足,血虛有火,左寸細數者,天王補心丹,合安神丸。肝血不足,血虛無火,左關細澀者,逍遙散;血虛有火,左關細數者,知柏四物湯。」
- 2.《奉時旨要》:「如口噤胸滿,腳攣急,大便閉,必齘齒者,胃腑實熱痙也,三乙承氣湯下之。如發熱,脈沉細,肢冷自汗者,為陰痙,風寒中臟也。附子理中湯加防風、肉桂主之。亦有內傷發痙者,肝血不足,血燥生風,目斜手搐,逍遙散加人參、桑寄生主之。若大病後、產後氣血大虛者,用十全大補湯,加釣藤、寄生。」
龍膽瀉肝湯
- 1.《醫方集解》:「東垣:無黃芩、梔子、甘草,亦名龍膽瀉肝湯:治前陰熱癢臊(臭此因飲酒,風濕熱合於下焦為邪,厥陰肝脈絡於陰器,柴胡入肝為引,澤瀉、車前、木通利小便,亦除臊氣,所謂在下者因而竭之,生地、龍膽苦寒以瀉濕熱,肝主血,當歸以滋肝血不足也)。」
六味地黃丸
- 1.《外科樞要》:「容臺張美之善怒,孟春患此,或用伐肝之劑,不愈。余以為肝血不足,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以滋化源,至季冬而愈。」
補中益氣湯
- 1.《外科樞要》:「容臺張美之善怒,孟春患此,或用伐肝之劑,不愈。余以為肝血不足,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以滋化源,至季冬而愈。」
養肝丸
- 1.《明醫指掌》:「肝血不足,眼昏生花,久視無力,生眵者,養肝丸、羊肝丸。腎水不足,視不分明,漸成內障,熟地黃丸、滋陰丸。血虛目昏,明目地黃丸。能近視不能遠視,地芝丸。能遠視不能近視,定志丸。」
- 2.《醫學綱目》:「〔《濟》〕,養肝丸,治肝血不足,眼目昏花,或生眵淚。」
- 3.《審視瑤函》:「_養肝丸_(治小兒肝血不足。眼目昏花。或生眵淚。久視無力。)」
- 4.《原機啟微》:「_養肝丸_,治小兒肝血不足,眼目昏花,或生眵淚。」
- 5.《仁齋直指方論》:「養肝丸,治肝血不足,眼目昏花,或生眵淚,久視無力。」
▼ 展開更多
滋燥養榮湯
- 1.《醫方集解》:「治火爍肺金,血虛外燥,皮膚皴揭,筋急爪枯;或大便風秘(肺主皮毛,肝主筋爪,肝血不足,風熱勝而金燥,故外見皮毛枯槁、肌膚燥癢,內有筋急便秘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