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陰虛火旺」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陰虛火旺是中醫學上的一種症候,是指陰液虧虛,虛火內擾所表現的一系列症狀。主要表現為五心煩熱、口乾咽燥、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等。
陰虛火旺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 先天稟賦不足:如果父母一方或雙方有陰虛體質,則子女也容易出現陰虛火旺的症狀。
- 後天失養:如果長期過度勞累、熬夜、飲食不節,或者長期處於高溫環境中,都會導致陰液耗損,出現陰虛火旺的症狀。
- 情志不遂:如果長期情志不暢,或者經常生氣、發怒,都會導致肝氣鬱結,化火傷陰,出現陰虛火旺的症狀。
陰虛火旺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滋陰降火:滋陰降火是治療陰虛火旺的主要方法。可以使用中藥如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也可以使用食療如百合銀耳湯、蓮子百合粥等。
- 調節情志:調節情志也是治療陰虛火旺的重要方法。要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 注意休息:注意休息也是治療陰虛火旺的重要方法。要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 避免高溫環境:避免高溫環境也是治療陰虛火旺的重要方法。要避免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中。
陰虛火旺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的併發症,如失眠、心悸、高血壓、糖尿病等。因此,如果出現陰虛火旺的症狀,一定要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柏葉湯
- 1.《醫學答問》:「問:陽火偏亢人吐衄,陰虛火旺人吐衄,皆不可投溫補,既聞命矣。若溫而不補,如《金匱》柏葉湯之溫散可乎?否乎?」
六味地黃丸
- 1.《成方便讀》:「本方加西洋參、麥冬各三兩,名參麥地黃丸。治金水兩虧,骨蒸勞熱等證。地黃丸本長於壯水,加參、麥則兼以清金,凡陰虛火旺,肺中津液受灼者,於此取法焉。」
- 2.《古今醫統大全》:「(《拔萃》)_六味地黃丸_,治下焦燥熱,小便短數,陰虛火旺,燥熱勞瘦,並治。」
知柏地黃丸
- 1.《瘍醫大全》:「又曰:眼目昏花,視物不明,皆由陰虛火旺,宜用知柏地黃丸加甘菊花治之。」
養心湯
- 1.《臨症驗舌法》:「凡舌見赤色乾燥而屬小腸陰虛火旺者,滋水清肝飲去柴胡,加生地、木通主之。」
十四味建中湯
- 1.《退思集類方歌注》:「小建中湯芍藥多,桂姜甘草大棗羅,更用飴糖建中氣,(於桂枝湯重用芍藥,加飴糖,義偏重於酸甘,專和血脈之陰。僅能建中焦營氣,故曰「小」。)陽虛勞損(徐靈胎《蘭臺軌範》曰:「此方治陰寒陽衰之虛勞,正與陰虛火旺之病相反,庸醫誤用,害人甚多。此咽乾口燥,乃津液少,非有火也。」
- 2.《退思集類方歌註》:「小建中湯芍藥多,桂姜甘草大棗羅,更用飴糖建中氣,(於桂枝湯重用芍藥,加飴糖,義偏重於酸甘,專和血脈之陰。僅能建中焦營氣,故曰「小」。)陽虛勞損(徐靈胎《蘭臺軌範》曰:「此方治陰寒陽衰之虛勞,正與陰虛火旺之病相反,庸醫誤用,害人甚多。此咽乾口燥,乃津液少,非有火也。」
滋陰降火湯
- 1.《濟陽綱目》:「_滋陰降火湯_,治勞心好色,大損真陰,陰血既傷,則陽氣偏勝而變為火,是為陰虛火旺之證,宜此治之。」
大補陰丸
- 1.《張氏醫通》:「大補陰丸,治陰虛火旺。煩熱易飢。足膝疼熱。」
保元湯
- 1.《醫通祖方》:「按:《和劑》十全大補雖本保元,而實四君、四物、黃耆建中三方合成,因飲食勞倦而致煩熱、肌肉消瘦者宜之。若房勞精傷、思慮神傷、陰虛火旺咳嗽失血者誤用,反致陰火上乘,轉增其劇也。又古方十全大補無黃耆、肉桂,多沉香、木香,此則專開脾胃之郁爾。」
生脈散
- 1.《臨症驗舌法》:「凡舌見黑色而乾燥,屬腎陰虛火旺者,六味飲合生脈散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