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肝利濕湯

XIE GAN LI SH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七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1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肝經 18%
胃經 10%
心經 9%
腎經 9%
肺經 8%
膀胱經 5%
膽經 4%
小腸經 1%
脾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肺經
膀胱經
膽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瀉肝利濕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肝鬱氣滯: 白芍味苦甘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肝鬱氣滯會導致濕邪內阻,而白芍能緩解肝氣鬱結,疏肝解鬱,使濕邪得以宣泄,達到利濕的目的。
  2. 調和脾胃: 白芍酸甘入脾,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肝鬱脾虛常導致濕邪困脾,白芍能健脾益氣,使脾胃功能得到改善,有助於濕邪的排出。

總而言之,白芍在瀉肝利濕湯中發揮著緩解肝鬱氣滯和調和脾胃的雙重作用,是藥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瀉肝利濕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健脾利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功效。瀉肝利濕湯多用於肝膽濕熱所致之疾患,茯苓可健脾益氣,使脾胃運化正常,從而有助於水濕的運化排泄。
  2. 配合其他藥材: 茯苓與其他藥材搭配,相輔相成。例如,與茵陳蒿、澤瀉等藥材配伍,可以加強利濕退黃之效;與柴胡、梔子等藥材配伍,可以清熱瀉肝,使肝氣疏泄,濕熱得以降解。

瀉肝利濕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燥濕:白朮性溫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肝膽濕熱易困脾胃,導致脾失健運,水濕停滯。白朮能健脾燥濕,助脾運化水濕,使濕熱之邪得以消散。
  2. 扶正祛邪:白朮能補氣益氣,增強正氣,使機體抵抗力增強,更有效地抵抗肝膽濕熱之邪。同時,白朮還能固護脾陽,防止濕邪傷脾,從根本上改善脾胃運化功能。

總而言之,白朮在瀉肝利濕湯中起著健脾燥濕、扶正祛邪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能更有效地治療肝膽濕熱證。

瀉肝利濕湯中加入茵陳蒿,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利濕: 茵陳蒿味苦性寒,善於清熱利濕,尤其對於濕熱蘊結於肝膽所致的黃疸、濕疹、小便不利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疏肝解鬱: 茵陳蒿兼具疏肝解鬱之功,可解除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食慾不振、情緒煩躁等症狀。

因此,茵陳蒿在瀉肝利濕湯中發揮清熱利濕、疏肝解鬱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濕熱困脾、肝氣鬱結所致的諸多病症。

瀉肝利濕湯中包含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利濕熱,通利水道: 木通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對於肝經濕熱蘊結、小便不利、淋痛等症,木通可以清熱利濕,通利水道,使濕熱之邪得以排出,達到治療效果。

2. 瀉肝火,通絡止痛: 木通亦可瀉肝火,疏通經絡,對於肝火上炎、目赤腫痛、頭痛眩暈等症,木通可以清熱瀉火,通絡止痛,緩解症狀。

綜上所述,木通在瀉肝利濕湯中,發揮清利濕熱、通利水道、瀉肝火、通絡止痛等作用,有助於治療肝經濕熱、小便不利、淋痛等症。

瀉肝利濕湯中加入遠志,主要是因為其具有解鬱安神的功效。

肝鬱氣滯,可導致濕邪內阻,加重病情。遠志味甘苦,性溫,入心、肝經,能疏肝解鬱、寧心安神,可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胸悶、脅痛、失眠、多夢等症狀,並促進濕邪的排泄,達到利濕的效果。因此,遠志在瀉肝利濕湯中,起到疏肝解鬱,利濕安神的輔助作用,使治療更為全面。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瀉肝利濕湯 」

  • 中藥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木通具有清熱瀉火、清熱利尿、補血養肝、利水滲濕、排膿、通乳、利尿、利尿通淋、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

  • 茵陳蒿具有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等傳統功效。

  • 遠志具有安神益智、利水消腫、止咳化痰、清熱解毒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 瀉肝利濕湯 」,主要成分是: 白芍,茯苓,白朮,茵陳蒿,木通,遠志, 主治功效是:心臟有熱,煩躁口渴想喝水。

傳統服藥法


白芍1兩,茯苓5錢,白朮5錢,茵陳3錢,炒梔子3錢,木通1錢,遠志1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利濕、和營止渴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瀉肝利濕湯, 出處:《辨證錄》卷七。 組成:白芍1兩,茯苓5錢,白朮5錢,茵陳3錢,炒梔子3錢,木通1錢,遠志1錢。 主治:心疸,煩渴引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