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鉛金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成分中包含鉛丹,這引發了一些討論和擔憂。鉛丹即鉛的硫化物,受到古代中醫的重視,因其在某些病理情況下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和行滯止痛的功效。歷史上,鉛丹常用於治療如風濕病、腫痛及某些內熱所引起的疾患。然而,鉛金丸的使用過程中必須小心,因為鉛具有毒性,過量或長期使用可能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如鉛中毒。因此,在現代醫學中,對於含鉛成分的傳統方劑已引起廣泛的警惕與批評,呼籲更安全的替代藥材或適當的劑量控制。雖然一些中醫師仍然信奉其療效,但在當前的醫療環境中,確保患者的安全與健康是最重要的,應該優先考量更符合現代醫藥標準的治療方法。
鉛金丸中含有金箔,源於古人對金屬的藥性理解和其獨特作用:
- 金屬性: 古人認為金屬具有特殊藥性,可治療某些疾病。金箔因其惰性、不易氧化,且具有一定抗菌作用,被視為可治療脾胃虛寒、寒濕凝滯等症。
- 鎮心安神: 金箔具有鎮心安神功效,能平息躁動、改善失眠。古人認為金屬能穩定心神,金箔微量使用可緩解心悸、心慌等症狀。
鉛金丸中包含半夏,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燥濕化痰: 半夏性辛溫,入肺、脾經,善於燥濕化痰,且能降逆止嘔。鉛金丸主治痰熱鬱肺、咳嗽氣喘,而半夏能有效祛除痰濕,緩解呼吸道阻塞,達到止咳平喘之效。
- 和胃降逆: 半夏亦能和胃降逆,對於痰熱引起的噁心嘔吐,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鉛金丸中加入半夏,既能化痰,又能和胃,使藥效更加全面。
鉛金丸方劑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其燥濕化痰、祛風止痙的功效。
天南星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之效,可有效治療痰濕阻肺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同時,其亦可祛風止痙,對於風痰上擾所致的口眼歪斜、肢體麻木等症狀也具有一定療效。
鉛金丸主治痰濕阻絡、氣血瘀滯所致的口眼歪斜、肢體麻木、半身不遂等症狀,天南星的加入,可助其化痰祛風、通絡止痙,提升療效。
鉛金丸方劑中包含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殺蟲止癢: 雄黃性溫,具有殺蟲止癢之效,可治療因蟲毒引起的皮膚病,例如濕疹、疥瘡等。鉛金丸用於治療皮膚病,雄黃的加入有助於驅除病竈中的蟲毒,減輕瘙癢和炎症。
- 解毒消腫: 雄黃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作用,可以減輕鉛毒對人體的傷害。鉛金丸中含有鉛,而雄黃可以起到一定的解毒作用,降低鉛中毒的風險,並促進傷口癒合。
鉛金丸中加入白礬,主要原因如下:
-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燥,能吸濕止癢,對於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有較好的效果。鉛金丸主要用於治療濕熱所致的皮膚病,白礬的加入可以有效去除濕氣,緩解瘙癢。
- 收斂生肌: 白礬具有收斂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對於皮膚潰瘍、濕疹等病症的修復有幫助。鉛金丸中加入白礬,能起到收斂生肌的效果,加速病竈的癒合。
鉛金丸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散風寒,止咳化痰: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咳化痰之效。鉛金丸用於治療風寒咳嗽、痰多黏稠等症,而防風可以幫助驅散外邪,使痰液稀釋易於排出。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鉛金丸中其他藥物如紫蘇葉、陳皮等也具有疏散風寒、止咳化痰的作用,防風可以與之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藥效,提高療效。
總而言之,防風在鉛金丸中起到疏散風寒、止咳化痰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有助於治療風寒咳嗽等症。
鉛金丸中添加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滲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利水滲濕之效。鉛金丸為治療濕熱蘊結之方,茯苓有助於去除體內濕邪,並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熱利濕的效果。
- 健脾益氣: 茯苓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濕熱蘊結常伴脾胃虛弱,茯苓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濕熱的代謝,進而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鉛金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鉛金丸主治「心受風邪」,其核心在於鎮驚安神、化痰開竅、兼祛風邪。古代醫家認為「心主神明」,若風邪擾心,易致心神不寧、驚悸恍惚,甚則痰蒙清竅;此方通過重鎮、化痰、祛風三者並行,以安定心神、疏通痰滯,改善頭目昏沉、胸悶痰壅等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重鎮安神:
- 鉛霜(醋酸鉛):性寒沉重,直降痰火,傳統用於鎮驚癇、定心神,然其毒性自古已知,用量謹慎。
- 金箔:質重而寒,可「鎮心肝、安魂魄」,輔鉛霜加強鎮攝浮越之心火。
化痰通絡:
- 半夏、天南星(生用):生者辛烈,善祛風痰、開經絡,針對風痰上擾之眩暈、痰壅。
- 白礬:酸澀寒,能化痰涎、除風熱,助半夏、南星化解膠結之痰。
祛風定驚:
- 防風:辛溫走表,散外風而止內風,防止風邪繼續內擾心神。
- 雄黃:辛溫有毒,傳統用於辟穢殺蟲、祛風痰,與防風協力驅逐內外風邪。
健脾滲濕:
- 白茯苓:甘淡滲濕,健脾以杜絕生痰之源,兼寧心安神,調和諸藥峻烈之性。
三、藥性協同與原理推論
此方以「重鎮為君、化痰為臣、祛風為佐使」,針對風痰上攻、心竅蒙蔽之證:
- 鉛霜、金箔沉降浮陽,直折風火上炎;
- 生半夏、生南星辛開痰結,疏通經絡壅滯;
- 防風、雄黃內外風並治,防風偏表散,雄黃偏內攻;
- 白礬固痰、茯苓滲濕,標本兼顧。
全方攻堅逐痰之力峻猛,適用於實證痰熱驚風,然須嚴格控制劑量與服用方式(如避日光、薑薄荷湯送服),以減其毒性、增其宣散之效。
傳統服藥法
鉛霜半兩(研),金箔10片(研入藥),半夏3分(湯洗淨,生用),天南星(生用)2兩,雄黃(研)2兩,白礬(生用)半兩,防風(去叉)半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
鎮驚,利頭目,化痰壅。
上為末,水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食後、臨臥以生薑薄荷湯送下。
藥丸了,不可見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毒,慎用。
-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鉛金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四。 組成:鉛霜半兩(研),金箔10片(研入藥),半夏3分(湯洗淨,生用),天南星(生用)2兩,雄黃(研)2兩,白礬(生用)半兩,防風(去叉)半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 主治:鎮驚,利頭目,化痰壅。主治:心受風邪。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