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附子補湯以「附子」為君藥,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附子性溫熱,入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溫通經脈、補火助陽之效。此方主要針對陽氣虛衰、寒凝血脈所致的症狀,如肢冷脈微、心悸氣短、面色蒼白等,而附子藥性強勁,能迅速溫通經脈,恢復陽氣,達到溫補的效果。
其二,附子為甘遂、大戟等峻下藥的解毒藥,此方中常與其他寒涼藥材配伍,如桂枝、白朮等,以中和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寒,損傷陽氣。因此,附子既是主藥,同時也起到調和藥性、平衡寒熱的作用。
附子補湯中加入石膏,看似矛盾,實則以寒制熱,取其「寒能制熱」之效。附子性熱,溫陽補氣,但若單用附子,恐致燥熱傷陰。石膏性寒,清熱瀉火,可制約附子之熱性,避免燥熱傷陰,同時也能防止溫陽過度,避免出現「熱極生寒」的現象。因此,附子補湯中加入石膏,不僅可以平衡藥性,更能使補陽之功更加完善,避免副作用產生,達到溫陽而不燥熱的效果。
附子補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助附子回陽: 附子性溫熱,善於回陽救逆,但偏於下焦,容易出現寒邪上逆之症。乾薑辛溫,能溫中散寒,上行於肺,可助附子溫陽之力,使藥力上下交匯,溫陽而不上逆,更能有效地恢復陽氣,消除寒邪。
- 調和藥性,防治不良反應: 附子性燥烈,容易耗傷津液,引起口乾舌燥、煩躁不安等不良反應。乾薑性溫而不燥,可起到調和附子的燥烈之性,防止其耗傷津液,使藥力更平和,減少副作用。
附子補湯中加入肉桂,乃因其溫陽散寒之性,與附子相輔相成,共奏溫陽救逆之效。
附子性熱,溫陽救逆之力強,但偏於補陽,易致燥烈。肉桂亦性溫,能溫通心陽,並能引導附子之藥力直達心陽,使寒邪盡除,陽氣回升。
此外,肉桂辛香走散,可使附子之溫陽之力不致鬱滯於內,更能促進氣血運行,利於寒邪之排出。故肉桂之加入,不僅增強附子之療效,更能調和藥性,使藥力平和,溫而不燥,更適合寒邪深入,陽氣衰敗之症。
附子補湯為一傳統中醫處方,其配方旨在溫陽補火,祛寒止痛。在本方中,犀角作為一重要成分,其應用源於古代中醫學對於犀角性味歸經的理解。犀角,性寒,味甘、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定驚之效。在附子補湯中加入犀角,主要是為了平衡方中附子等溫熱藥物可能引起的燥熱反應,避免補益過度導致的內熱或火旺。犀角的清涼特性,能有效抑制附子的溫燥,使整體方劑溫而不燥,適宜於那些體質虛寒但又兼有熱象的患者,從而達到溫補與清熱並舉的治療目的。
然而,現代由於保護野生動物的法規及犀牛數量的減少,犀角已不再被用於中藥配製,多以水牛角或其它藥材替代,以保持方劑的治療效果同時兼顧生態保育。
附子補湯為一經典的中醫處方,其組成精妙,旨在溫陽補氣,祛寒止痛。方中用地骨皮,此藥性味甘、淡,微寒,歸肝、腎經,功能涼血清熱,除蒸退熱,利濕降火。在附子補湯中,地骨皮的應用,乃為平衡全方溫熱之性,防止因過度溫補而導致內熱上炎。附子辛熱,大補元陽,若單獨使用,易致燥熱之弊;加入地骨皮,則能清熱涼血,使方中藥物溫而不燥,補而不滯,達到溫補兼清的效果。此外,地骨皮還可增強方中其他藥材的療效,如與附子相配,既可增強溫陽之力,又能防止附子之毒。總之,地骨皮在附子補湯中的應用,彰顯了中醫辨證施治、調和陰陽的智慧,使得該方成為治療虛寒性疾患的良方。
附子補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助附子溫陽: 附子性熱,善於溫陽散寒,但其藥性峻烈,易耗傷脾氣。白朮性甘溫,善於健脾益氣,可補脾氣以助附子溫陽,防止附子藥力過於猛烈,損傷脾胃。
- 升陽舉陷,防止寒邪下陷: 附子補陽回陽,但陽氣回升易導致氣虛下陷,白朮則能升陽舉陷,使陽氣上浮,防止寒邪下陷,保障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白朮在附子補湯中起到健脾益氣、升陽舉陷的作用,協同附子溫陽散寒,使藥力更加平和有效。
附子補湯為一經典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腎陽虛弱導致的肢冷、腰膝酸軟、精神疲倦等症狀。其中,獨活作為一味重要藥材,其性味苦、辛、溫,歸肝、腎經,具有袪風除濕、散寒止痛的功效。在附子補湯中加入獨活,旨在增強整體方劑的溫陽袪寒與袪風除濕能力。腎為先天之本,主水,藏精,與骨髓、腦、耳等相關,腎陽虛衰時,人體易受風寒濕邪侵襲,而獨活能有效驅除潛伏於筋骨間的風寒濕邪,緩解因寒濕阻滯所致的關節疼痛與肢體沉重感。此外,獨活還能輔助其他藥物如附子、肉桂等溫陽藥物,共同發揮溫補腎陽、固本培元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腎陽虛弱所引起的各類症狀的目的。
附子補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是為了疏散寒邪,活血通絡。
附子性溫熱,善於回陽救逆,但單用附子容易出現燥熱之弊。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行氣活血,祛風止痛的功效,可以協調附子的溫熱之性,避免其燥熱傷陰,同時又可疏散寒邪,促進血液循環,使藥力更易到達病竈。
因此,川芎與附子相配,不僅能增強補陽之力,還可避免藥性偏燥,使藥效更加溫和而有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附子補湯 」是一款用於治療中風的複方湯劑,由附子、石膏、乾薑、肉桂、犀角、地骨皮、白朮、獨活、川芎等成分組成,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清熱瀉火、溫陽補陽等功效。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的功效。它能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具有多種藥用價值,常用於治療脾虛氣弱、食慾不振、肢體乏力、水腫、黃疸、自汗、盜汗、口渴、口乾舌燥、安胎、食少、腹脹、泄瀉、風濕疼痛、關節炎等症狀。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的功效。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胸脅刺痛等症。同時,川芎還可治療風寒感冒、肢體疼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肝鬱氣滯引起的胸脅脹痛、胃脘疼痛等症。除此之外,川芎還有補血、強筋骨的作用,可治療貧血、月經不調、痛經,以及跌打損傷、骨折等症狀。
地骨皮性寒味甘,具有清虛熱、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它能清散外感風熱,退內傷陰虛之熱,常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內傷陰虛引起的發熱、口乾、咽喉腫痛、煩躁不安等症狀。地骨皮亦可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治療肺熱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高血壓、癰腫、惡瘡等多種熱性疾病。
獨活是一種中藥,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主治風寒感冒、頭痛、腰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產後瘀血等症狀。獨活常與其他中藥材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附子能溫暖身體,促進血循,增強心臟功能,加速新陳代謝,排毒。此外,附子能補腎陽、益火消陰,治療腎陽虛寒性陽萎宮冷、腰膝冷痛、夜尿頻多等症。另外,附子還能活絡止痛,治療寒邪內侵之胃腹疼痛、洩瀉,以及寒濕阻絡之痹痛。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感冒、腹痛、腰痛、脾胃寒證、消化不良、腹瀉、吐血、便血、崩漏、經血不調、痛經、月經過多、咳嗽氣喘痰多清稀等病症。乾薑不僅具有藥用價值,還可以作為日常食品添加,具有促進消化、增強食慾、消炎止痛、促進血液循環等作用。
肉桂性溫,味辛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對陽虛體弱、手足冰涼、陽痿宮冷、經血不暢、痛經、血瘀、血栓性疾病、寒痹腰痛、胸痹、陰疽、心腹冷癰、寒疝作痛、閉經、痛經、月經不調、陰道濕熱、脾胃虛寒、陽虛畏寒、腹痛吐瀉、月經不調、血虛萎黃、心腹冷痛等症具有良好的療效。
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的功效。它能清泄肺胃之熱,用於治療熱病煩渴、小便不利、水腫、暑熱中暑、口瘡咽痛等症;也能止咳平喘,治療邪熱鬱肺、氣急喘促、咳嗽痰稠、發熱口渴等症。此外,石膏還能化腐生肌,用於治療瘡瘍潰爛、濕疹浸淫、水火燙傷等。不過,使用石膏應諮詢合格中醫師,根據具體情況辨證論治,以免出現不良反應。
犀角性寒涼,清熱解毒之力甚強,能清心肝之熱,涼血止血,又能解瘡瘍疔毒,故為治療熱毒瘡瘍之要藥。此外,犀角還具有強筋骨、解毒、清熱瀉火、清熱涼血等功效。犀角能有效治療筋骨疼痛,風寒濕痹,骨節痠痛,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犀角在中藥中被認為具有解毒功能,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等特性。
附子補湯為複方中藥,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清熱瀉火、溫陽補陽等功效。用於治療中風,具有良好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石膏(碎)1兩半,乾薑(炮)1兩半,桂(去粗皮)1兩,犀角(鎊)1兩,地骨皮2兩,白朮2兩,獨活(去蘆頭)2兩,芎藭2兩。
上挫,如麻豆大。
每份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半分(切),煎至8分,去滓,空腹溫服。3服後,用熱生薑稀粥投之,以厚衣覆令汗出。汗不止,以牡蠣粉粉身,覺熱壅即疏服。病勢損,不必盡劑。先服葛根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溫熱的性質,陰虛火旺、體質虛弱者慎用。
- 本方含有附子、乾薑、肉桂等中藥,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過量服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附子補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 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石膏(碎)1兩半,乾薑(炮)1兩半,桂(去粗皮)1兩,犀角(鎊)1兩,地骨皮2兩,白朮2兩,獨活(去蘆頭)2兩,川芎2兩。 主治:中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