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補湯

附子補湯

FU ZI B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2.33)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9%
心經 16%
肺經 13%
胃經 13%
脾經 13%
肝經 12%
膀胱經 3%
大腸經 3%
膽經 3%
心包經 3%
腎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肝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附子補湯以「附子」為君藥,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附子性溫熱,入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溫通經脈、補火助陽之效。此方主要針對陽氣虛衰、寒凝血脈所致的症狀,如肢冷脈微、心悸氣短、面色蒼白等,而附子藥性強勁,能迅速溫通經脈,恢復陽氣,達到溫補的效果。

其二,附子為甘遂、大戟等峻下藥的解毒藥,此方中常與其他寒涼藥材配伍,如桂枝、白朮等,以中和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寒,損傷陽氣。因此,附子既是主藥,同時也起到調和藥性、平衡寒熱的作用。

附子補湯中加入石膏,看似矛盾,實則以寒制熱,取其「寒能制熱」之效。附子性熱,溫陽補氣,但若單用附子,恐致燥熱傷陰。石膏性寒,清熱瀉火,可制約附子之熱性,避免燥熱傷陰,同時也能防止溫陽過度,避免出現「熱極生寒」的現象。因此,附子補湯中加入石膏,不僅可以平衡藥性,更能使補陽之功更加完善,避免副作用產生,達到溫陽而不燥熱的效果。

附子補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附子回陽: 附子性溫熱,善於回陽救逆,但偏於下焦,容易出現寒邪上逆之症。乾薑辛溫,能溫中散寒,上行於肺,可助附子溫陽之力,使藥力上下交匯,溫陽而不上逆,更能有效地恢復陽氣,消除寒邪。
  2. 調和藥性,防治不良反應: 附子性燥烈,容易耗傷津液,引起口乾舌燥、煩躁不安等不良反應。乾薑性溫而不燥,可起到調和附子的燥烈之性,防止其耗傷津液,使藥力更平和,減少副作用。

附子補湯中加入肉桂,乃因其溫陽散寒之性,與附子相輔相成,共奏溫陽救逆之效。

附子性熱,溫陽救逆之力強,但偏於補陽,易致燥烈。肉桂亦性溫,能溫通心陽,並能引導附子之藥力直達心陽,使寒邪盡除,陽氣回升。

此外,肉桂辛香走散,可使附子之溫陽之力不致鬱滯於內,更能促進氣血運行,利於寒邪之排出。故肉桂之加入,不僅增強附子之療效,更能調和藥性,使藥力平和,溫而不燥,更適合寒邪深入,陽氣衰敗之症。

附子補湯為一傳統中醫處方,其配方旨在溫陽補火,祛寒止痛。在本方中,犀角作為一重要成分,其應用源於古代中醫學對於犀角性味歸經的理解。犀角,性寒,味甘、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定驚之效。在附子補湯中加入犀角,主要是為了平衡方中附子等溫熱藥物可能引起的燥熱反應,避免補益過度導致的內熱或火旺。犀角的清涼特性,能有效抑制附子的溫燥,使整體方劑溫而不燥,適宜於那些體質虛寒但又兼有熱象的患者,從而達到溫補與清熱並舉的治療目的。

然而,現代由於保護野生動物的法規及犀牛數量的減少,犀角已不再被用於中藥配製,多以水牛角或其它藥材替代,以保持方劑的治療效果同時兼顧生態保育。

附子補湯為一經典的中醫處方,其組成精妙,旨在溫陽補氣,祛寒止痛。方中用地骨皮,此藥性味甘、淡,微寒,歸肝、腎經,功能涼血清熱,除蒸退熱,利濕降火。在附子補湯中,地骨皮的應用,乃為平衡全方溫熱之性,防止因過度溫補而導致內熱上炎。附子辛熱,大補元陽,若單獨使用,易致燥熱之弊;加入地骨皮,則能清熱涼血,使方中藥物溫而不燥,補而不滯,達到溫補兼清的效果。此外,地骨皮還可增強方中其他藥材的療效,如與附子相配,既可增強溫陽之力,又能防止附子之毒。總之,地骨皮在附子補湯中的應用,彰顯了中醫辨證施治、調和陰陽的智慧,使得該方成為治療虛寒性疾患的良方。

附子補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助附子溫陽: 附子性熱,善於溫陽散寒,但其藥性峻烈,易耗傷脾氣。白朮性甘溫,善於健脾益氣,可補脾氣以助附子溫陽,防止附子藥力過於猛烈,損傷脾胃。
  2. 升陽舉陷,防止寒邪下陷: 附子補陽回陽,但陽氣回升易導致氣虛下陷,白朮則能升陽舉陷,使陽氣上浮,防止寒邪下陷,保障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白朮在附子補湯中起到健脾益氣、升陽舉陷的作用,協同附子溫陽散寒,使藥力更加平和有效。

附子補湯為一經典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腎陽虛弱導致的肢冷、腰膝酸軟、精神疲倦等症狀。其中,獨活作為一味重要藥材,其性味苦、辛、溫,歸肝、腎經,具有袪風除濕、散寒止痛的功效。在附子補湯中加入獨活,旨在增強整體方劑的溫陽袪寒與袪風除濕能力。腎為先天之本,主水,藏精,與骨髓、腦、耳等相關,腎陽虛衰時,人體易受風寒濕邪侵襲,而獨活能有效驅除潛伏於筋骨間的風寒濕邪,緩解因寒濕阻滯所致的關節疼痛與肢體沉重感。此外,獨活還能輔助其他藥物如附子、肉桂等溫陽藥物,共同發揮溫補腎陽、固本培元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腎陽虛弱所引起的各類症狀的目的。

附子補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是為了疏散寒邪,活血通絡

附子性溫熱,善於回陽救逆,但單用附子容易出現燥熱之弊。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行氣活血,祛風止痛的功效,可以協調附子的溫熱之性,避免其燥熱傷陰,同時又可疏散寒邪,促進血液循環,使藥力更易到達病竈。

因此,川芎與附子相配,不僅能增強補陽之力,還可避免藥性偏燥,使藥效更加溫和而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附子補湯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出自古代醫籍,主治「中風」,此處「中風」當為中醫理論中的「真中風」或「風邪入中」,症見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或兼見惡寒發熱、肢體拘急等表證。其病機可能為風寒外襲,內傷陽氣,導致經脈痹阻、氣血逆亂。古方強調「先服葛根湯」,提示此證初期或有表邪未解,繼以附子補湯溫陽祛風、疏通經絡。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附子(炮):大辛大熱,溫腎陽、逐寒濕,為回陽救逆要藥。炮製後毒性降低,專注溫通經脈,助氣化以驅內寒。
  2. 石膏(碎):性寒清熱,與附子配伍形成「寒熱並用」之勢,可能針對中風後鬱而化熱(如煩躁、口渴),或制約附子、乾薑之燥熱。
  3. 乾薑(炮)、肉桂:乾薑溫中散寒,肉桂補火助陽,二者協同附子增強溫陽散寒之力,尤其針對陽虛寒凝之證。
  4. 犀角(鎊):清心涼血、解毒定驚,古用於熱入營血或神昏譫語,此方可能用於中風兼熱擾神明之證。
  5. 地骨皮:甘寒清退虛熱,與白朮合用可健脾兼防溫藥傷陰,亦可能針對陰虛內熱之潛在病機。
  6. 白朮:健脾燥濕,與附子、乾薑共奏溫陽健脾之效,以固中焦氣血生化之源。
  7. 獨活、芎藭:獨活祛風濕、通痹止痛,尤擅下半身風寒濕痹;芎藭(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二者協同疏通經絡氣血,改善肢體癱瘓或疼痛。

配伍特點與治療原理

  • 寒熱並行:附子、乾薑配石膏、地骨皮,既溫陽散寒,又清泄鬱熱,適用於寒熱錯雜之中風證。
  • 攻補兼施:溫陽藥(附子、肉桂)與健脾藥(白朮)配合,祛邪不忘扶正;犀角、地骨皮涼血護陰,防燥熱傷津。
  • 表裡同治:獨活、芎藭祛外風、通經絡,附子溫裡陽,體現「內外兼顧」思想,適合風邪入裏、陽氣不足之證。
  • 發汗透邪:服後以熱粥助汗,反映古法「汗法」祛邪思路,通過發汗驅散表邪,但需謹慎避免過汗傷陽。

總結

此方以溫陽為主軸,結合清熱、祛風、活血、健脾等法,針對中風後陽虛寒凝兼夾鬱熱或風痰瘀阻之複雜病機。其組方邏輯體現「病證結合」的辨治思維,通過多層次配伍調和陰陽、疏通氣血,恢復臟腑功能。惟犀角現代已禁用,臨床應尋代用品(如水牛角)。

傳統服藥法


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石膏(碎)1兩半,乾薑(炮)1兩半,桂(去粗皮)1兩,犀角(鎊)1兩,地骨皮2兩,白朮2兩,獨活(去蘆頭)2兩,芎藭2兩。
上挫,如麻豆大。
每份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半分(切),煎至8分,去滓,空腹溫服。3服後,用熱生薑稀粥投之,以厚衣覆令汗出。汗不止,以牡蠣粉粉身,覺熱壅即疏服。病勢損,不必盡劑。先服葛根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溫熱的性質,陰虛火旺、體質虛弱者慎用。
  • 本方含有附子、乾薑、肉桂等中藥,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過量服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附子補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 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石膏(碎)1兩半,乾薑(炮)1兩半,桂(去粗皮)1兩,犀角(鎊)1兩,地骨皮2兩,白朮2兩,獨活(去蘆頭)2兩,川芎2兩。 主治:中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