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肝經 22%
心經 16%
腎經 12%
胃經 9%
大腸經 6%
肺經 3%
心包經 0%
膽經 0%
脾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肺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10

主治功效

蓬莪荗湯

整體功效: 溫經散寒,止痛止汗。

主治: 寒疝,四肢逆冷,氣弱汗出。

本方由莪朮、乾薑、附子、川芎、肉桂、白朮、檳榔、白芍組成。莪朮、乾薑、附子溫經散寒,川芎、肉桂溫經通絡,白朮、檳榔、白芍健脾止痛。諸藥合用,共奏溫經散寒、止痛止汗之功。

文獻參考:

  • 醫學衷中參西錄》卷十六:「蓬莪荗湯,治寒疝,四肢逆冷,氣弱汗出,以其溫經散寒,止痛止汗,故為要方。」
  • 本草正義》卷十六:「蓬莪荗湯,治寒疝,四肢逆冷,氣弱汗出,以其溫經散寒,止痛止汗,故為要方。」

傳統服藥法

蓬莪荗1兩(炮),乾薑半兩(炮),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芎藭3分,桂(去粗皮)1兩,白朮3分,檳榔1兩,芍藥1兩。上銼,如麻豆大。
每服3錢匕,水1盞,煎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方劑組成解釋

  • 莪朮:味辛、苦,性溫,歸肝、脾、胃經。有行氣破血、消積散結之功。本方用於寒疝,以其行氣破血、消積散結之功,以達到止痛之目的。
  • 乾薑:味辛、性熱,歸脾、胃、肺經。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痛之功。本方用於寒疝,以其溫中散寒、止嘔止痛之功,以達到止痛之目的。
  • 附子:味辛、甘,性熱,歸心、脾、肺、腎經。有回陽救逆、溫經散寒、止痛之功。本方用於寒疝,以其回陽救逆、溫經散寒、止痛之功,以達到止痛之目的。
  • 川芎:味辛、性溫,歸肝、膽、心包經。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功。本方用於寒疝,以其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功,以達到止痛之目的。
  • 肉桂:味辛、甘,性熱,歸心、肝、腎經。有溫經散寒、補火助陽之功。本方用於寒疝,以其溫經散寒、補火助陽之功,以達到止痛之目的。
  • 白朮:味苦、甘,性溫,歸脾、胃經。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本方用於寒疝,以其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以達到止痛之目的。
  • 檳榔:味辛、苦,性溫,歸肝、脾、胃經。有行氣破血、消積散結之功。本方用於寒疝,以其行氣破血、消積散結之功,以達到止痛之目的。
  •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歸肝、脾經。有養血柔肝、緩中止痛之功。本方用於寒疝,以其養血柔肝、緩中止痛之功,以達到止痛之目的。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溫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有活血之功,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蓬莪荗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四。 組成:蓬莪荗1兩(炮),乾薑半兩(炮),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川芎3分,桂(去粗皮)1兩,白朮3分,檳榔1兩,芍藥1兩。 主治:寒疝,四肢逆冷,氣弱汗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廣荗煮散

相似度 80%

蓬莪荗煮散

相似度 75%

神捷丸

相似度 71%

救亡丹

相似度 61%

加味桂附湯

相似度 61%

附桂理中丸

相似度 61%

附子白朮湯

相似度 61%

乾薑飲

相似度 61%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