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冰丹

透冰丹

TOU BING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四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9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脾經 16%
心經 15%
腎經 14%
胃經 8%
肺經 8%
膀胱經 6%
三焦經 3%
大腸經 2%
心包經 2%
小腸經 2%
膽經 2%
肝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肺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大腸經
心包經
小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透冰丹方劑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有二:

  1. 瀉熱通便: 大黃味苦性寒,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功效。透冰丹主治熱毒蘊結,導致發熱、口渴、便祕等症狀,大黃可清熱瀉火,通利大便,以解除熱毒,達到涼血解毒之效。
  2. 引藥下行: 透冰丹方劑中,大黃可引導其他藥物下行,以更有效地治療下焦熱毒。例如,透冰丹中亦有黃連、黃芩等苦寒之藥,大黃可引其下行,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使藥力直達病竈。

透冰丹方劑中包含益智仁,主要原因有二:

  1. 溫腎助陽,益智開竅: 益智仁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溫腎助陽、益智開竅的功效。透冰丹常用於寒凝氣滯、頭昏腦脹、神志不清等症,益智仁可溫腎陽氣,通利腦竅,改善神志,有助於寒邪的驅散,達到醒神開竅的功效。
  2. 健脾益氣,補益心脾: 益智仁亦能健脾益氣,補益心脾。透冰丹方劑多含有其他清熱解毒的藥物,易損傷脾胃,益智仁的加入可補益脾胃,防止藥性過寒損傷脾胃之氣,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功效。

透冰丹方劑中含有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1. 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效。透冰丹主要治療寒濕凝滯,導致的肢體疼痛、關節僵硬等症狀,茯苓可以利水滲濕,去除體內寒濕,改善患者症狀。
  2. 健脾益氣: 茯苓同時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水液代謝。寒濕凝滯往往伴隨脾胃虛弱,茯苓可以健脾益氣,加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從而更有效地去除體內寒濕。

透冰丹方劑中包含茯神,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寧心安神:茯神性味甘平,入心經,具有寧心安神、益智健腦的功效。透冰丹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肢體疼痛等症,茯神可以緩解患者因寒邪侵襲所導致的頭暈、心慌、失眠等症狀,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
  2. 健脾益氣:茯神兼具健脾益氣之效,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營養吸收,有助於患者抵抗風寒濕邪的侵襲,提高抵抗力,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透冰丹方劑中包含蔓荊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蔓荊子性味辛涼,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效。透冰丹主治風熱上攻所致的頭痛、目赤腫痛、鼻塞流涕等症狀,而蔓荊子可有效清熱解表,通竅止痛,故為方中重要藥物。
  2. 通經活絡,消腫止痛:蔓荊子亦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透冰丹方中常配合其他活血化瘀藥物,以達到疏通經絡、消散瘀血、緩解疼痛的作用,而蔓荊子可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透冰丹中加入威靈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祛風濕止痛:威靈仙性寒,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透冰丹本身也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與威靈仙相輔相成,增強了其治療風溼痹痛的效果。
  2. 通經活絡:威靈仙可通經活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消散瘀血,緩解疼痛。透冰丹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等病症,威靈仙的通經活絡作用有助於加速傷口癒合,促進組織修復。

透冰丹中包含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祛風止痙: 天麻味甘性平,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安神之效。透冰丹多用於治療風寒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天麻的祛風止痙作用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通絡止痛: 天麻具有通絡活血之效,能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經絡阻滯,進而達到止痛的效果。透冰丹中常配合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共同發揮通絡止痛的作用。

透冰丹方劑中包含淫羊藿,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腎壯陽,溫通經絡: 淫羊藿味辛甘,性溫,歸腎、肝經,具有補腎壯陽、溫通經絡的功效。對於透冰丹所治療的陽虛寒症,如腰膝痠軟、肢體冰冷、陽痿早泄等,淫羊藿能溫補腎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陽虛症狀。

2. 祛風除濕,止痛消腫: 淫羊藿亦具有祛風除濕、止痛消腫的作用。對於透冰丹所治療的風寒濕痹,如關節疼痛、麻木腫脹等,淫羊藿能溫經散寒,祛除風濕,減輕疼痛。

因此,透冰丹方劑中使用淫羊藿,能有效發揮其溫補腎陽、祛風除濕等功效,達到治療陽虛寒症和風寒濕痹的效果。

透冰丹方劑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寒,通鼻竅: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的功效。透冰丹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而白芷能有效疏解鼻腔的風寒,促進鼻竅通暢,減輕鼻塞症狀。
  2. 止痛消腫,解毒止癢: 白芷亦具有止痛消腫、解毒止癢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風寒引起的頭部疼痛,並能改善鼻腔黏膜的炎症反應,減輕鼻塞和流涕的症狀。

透冰丹方中包含梔子,主要源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梔子味苦、性寒,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煩、涼血止血的功效。

其苦寒之性可清泄心火,對於心火亢盛所致的煩躁不安、口舌生瘡等症狀有良好療效。同時,梔子也能清肺熱,對於肺熱咳嗽、痰黃稠厚等症狀也有一定效果。因此,在透冰丹方中加入梔子,可起到清熱解毒、瀉火除煩、涼血止血的作用,幫助治療相關病症。

透冰丹方中包含麝香,主要原因如下:

  • 開竅醒神: 麝香氣味辛香濃烈,性溫通竅,能迅速穿透血腦屏障,直達腦部,起到開竅醒神、豁痰開竅的功效。對於神志昏迷、中風痰厥等症狀有顯著效果。
  • 活血止痛: 麝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因此,透冰丹方中加入麝香,旨在發揮其開竅醒神、活血止痛的功效,以治療相應的病症。然而,麝香屬於珍貴藥材,使用需謹慎,需遵醫囑服用。

透冰丹方中加入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引藥入肝: 墨色黑,入肝經,可引導藥力直達肝臟,發揮清熱解毒之效。肝為「將軍之官」,主疏泄,若肝火上炎,則易出現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等症狀。墨能引藥入肝,協助藥物清熱瀉火,改善肝臟功能。
  2. 收斂止血: 墨性收斂,可止血消腫。透冰丹治療目赤腫痛,常伴有眼部出血,墨的收斂作用能幫助止血,減輕炎症。此外,墨也能改善眼部紅腫,加速癒合。

透冰丹中包含烏頭,主要源於其寒性祛風止痛的特性。

烏頭性寒,可散寒止痛,尤其對風寒濕痺、疼痛劇烈者效果顯著。透冰丹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烏頭的寒性可驅散寒邪,並止痛

此外,烏頭亦具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關節僵硬,進一步緩解疼痛。因此,烏頭在透冰丹中發揮著祛風散寒、活血止痛的重要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透冰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一切風毒」引起的上衝下注病症,可歸納為三大方向:

  1. 上攻證候:風痰阻滯心胸,見胸悶、口乾舌燥;風毒上擾致脾胃失運,出現食慾不振。
  2. 下注證候:風濕流注腰腳導致疼痛,或風邪入絡引起癱瘓;兼治脾虛濕滯發黃、腎虛骨弱等本虛標實之證。
  3. 特殊應用:小兒驚風屬肝風內動者,以及痰結頸項之瘰癧。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核心配伍思路
全方以「祛風透絡、解毒利痰」為主軸,兼顧「清上溫下」的雙向調節:

  1. 發散風毒

    • 川烏頭(生用)+威靈仙+白芷→ 大辛大熱與辛溫並用,透達經絡風毒。生川烏雖毒性強,但配白芷可緩其烈性,共奏「以毒攻毒」之效。
    • 薄荷汁送服→ 助藥性上達頭面,開泄腠理。
  2. 清熱化痰

    • 山梔子+川大黃→ 清熱瀉火從二便出,防風毒化熱。大黃兼能活血,助威靈仙通絡。
    • 細墨+茯苓/茯神→ 墨止血涼血,茯苓利濕、茯神安神,分化痰熱上攻心神之勢。
  3. 溫補下元

    • 益智子+仙靈脾→ 溫腎助陽以固本,針對「腎敗骨弱」病機;仙靈脾更具祛風濕之能。
    • 癱瘓風用藥量增→ 反映「久病入絡」需加強溫通。
  4. 特效藥引

    • 麝香+白礬→ 急症時配皂角開竅湧痰,符合「卒中先開閉」治法。
    • 膩粉治小兒驚風→ 取汞劑重鎮熄風(古法今需慎用)。

組方特點

  • 生藥為末:保留藥性峻烈之效,符合「透冰」急徹風毒立意。
  • 蜜丸緩製:平衡部分毒性,適應長期風疾調治。
  • 分證送服:針對病位差異(上焦用薄荷、下焦用酒)體現個體化用藥思維。

此方展現「風痰毒邪同治」的複方思維,祛邪為主、扶正為輔,適應古代風症多變的病候特徵。

傳統服藥法


川大黃1兩,益智子(去皮)1兩,茯苓1兩,茯神(去皮木)1兩,蔓荊子(去花葉)1兩,威靈仙(去土)1兩,天麻1兩,仙靈脾(去梗)1兩,吳白芷1兩,山梔子(七稜,小者為上,去皮)1兩,麝香1分(另研),細墨1分,川烏頭4兩(生用,去皮臍)。
疏痰利膈。
上並生為末,入麝香、墨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丸,薄荷汁、溫酒送下;如卒中,研4丸,用皂角、白礬溫水送下;癱瘓風.每日服3-5丸;常服1丸,茶、酒任下;小兒驚風,入膩粉少許,薄荷汁化半丸灌之;瘰癧,蔥茶清送下1丸。
忌動風毒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大黃、烏頭等有毒中藥,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相關疾病


食慾不振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四肢麻痺癱瘓腹瀉多痰舌苔乾燥(舌乾)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透冰丹, 出處:《博濟》卷四。 組成:川大黃1兩,益智子(去皮)1兩,茯苓1兩,茯神(去皮木)1兩,蔓荊子(去花葉)1兩,威靈仙(去土)1兩,天麻1兩,仙靈脾(去梗)1兩,吳白芷1兩,山梔子(七棱,小者爲上,去皮)1兩,麝香1分(另研),細墨1分,川烏頭4兩(生用,去皮臍)。 主治:疏痰利膈。主治:一切風毒上攻,心胸不利,口舌乾澀,風虛痰壅,不思飲食;及風毒下注,腰腳疼痛,脾虛體黃,腎敗骨弱癱瘓等一切風疾;小兒驚風。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