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飲

黃連飲

HUANG LIAN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2.8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心經 20%
肝經 16%
胃經 12%
大腸經 12%
腎經 12%
膽經 4%
肺經 4%
脾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腎經
膽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連飲方中包含黃連,是因其藥性苦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之效。

黃連味苦,入心、胃、膽經,能清心火、瀉胃火、降膽火,適用於心火亢盛、胃火熾盛、膽火上炎等症。其寒性又能清熱解毒,止瀉止痢,用於熱毒蘊積、濕熱下注所致的腹瀉、痢疾等。

故黃連為黃連飲之君藥,以其苦寒之性,主導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作用,使方劑能有效治療相關病症。

黃連飲作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精妙,各藥材間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功效。在黃連飲的配方中,阿膠的加入具有深遠的用意。阿膠,為驢皮經煎煮濃縮後製成的膠塊,性味甘平,歸肝、肺、腎經。主要功效在於補血止血,滋陰潤燥。在黃連飲中,黃連苦寒,善清心火,但易傷胃氣,而阿膠性質滋潤,能緩和黃連的寒涼之性,防止損傷脾胃,同時又能滋養血液,使整個方劑在清熱解毒的同時,兼顧到保護正氣,避免因過度清熱而導致的體虛。此外,阿膠還可增強方劑對陰虛火旺型疾病的適應性,對於因陰虛所致的心煩失眠、口乾舌燥等症狀,亦有良好的輔助療效。因此,阿膠在黃連飲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攻補兼施的治療原則。

黃連飲作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精妙,旨在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其中,當歸為一味不可或缺的藥材。在黃連飲中加入當歸,主要是考慮到當歸性溫,味甘辛,入肝經、心經與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功。黃連飲原方以黃連為君藥,苦寒直入心胃,專治上焦實熱;但單純使用黃連,易致寒涼過甚,損傷脾胃陽氣。因此,配伍當歸,既可養血和營,又可緩和黃連的苦寒之性,防止苦寒傷正,確保方劑在清熱除煩的同時,兼顧保護人體正氣,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此種配伍,體現了中醫“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以及“攻邪不忘扶正”的臨床思維,彰顯了中醫藥學的深邃智慧。

黃連飲中加入赤石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止瀉: 赤石脂性寒,味甘,入肺、脾、腎經,具有清熱利濕、止瀉止血的功效。與黃連、黃柏等藥材配伍,能加強清熱利濕的效果,有效治療濕熱內蘊導致的腹瀉、痢疾等症狀。
  2. 固澀止瀉: 赤石脂還具有一定收斂止瀉的作用,能減少腸道分泌,抑制腸蠕動,起到固澀止瀉的作用。與黃連、黃柏等藥材配伍,能有效減輕腹瀉的症狀,緩解腹痛、腹瀉等不適。

黃連飲中包含附子,看似矛盾,實則體現了中醫“寒者熱之”的治療理念。

黃連性寒,善清熱瀉火,用於治療熱證,但若患者體虛陽氣不足,單用黃連容易傷及脾胃,造成虛寒症狀。附子性熱,溫陽補命門,可溫補脾陽,扶正祛邪,防止黃連寒性過強損傷脾胃。

因此,黃連飲中加入附子,既能清熱瀉火,又能溫補脾陽,避免寒涼之性損傷正氣,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黃連飲中加入龍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鎮心安神:龍骨性甘平,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黃連飲主治心火亢盛、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龍骨可輔助黃連清心瀉火,鎮靜安神,使心神安定,改善睡眠質量。
  2. 固澀止汗:龍骨亦有固澀止汗的功效。黃連飲中若患者伴有心悸盜汗等症狀,龍骨可收斂固澀,減少汗液分泌,幫助恢復機體平衡。

總而言之,龍骨在黃連飲中起著鎮心安神、固澀止汗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黃連飲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助黃連清熱燥濕: 黃連性寒,苦燥,長期服用易傷脾胃。白朮性溫,味甘,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與黃連相配,既可緩解黃連對脾胃的寒涼之性,又能增強其清熱燥濕之功。
  2. 固攝津液,防止黃連耗氣傷津: 黃連苦寒,易耗氣傷津,白朮能健脾益氣,固攝津液,防止黃連過度耗傷正氣,維持機體的正常運作。

因此,白朮的加入,不僅能調和黃連的藥性,更能增強其療效,使其更好地發揮清熱燥濕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連飲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臟毒下血:指因熱毒蘊結腸道,灼傷血絡所致的便血,多見於痢疾、腸癰等病證。黃連苦寒,善清中下焦濕熱,配合瀉熱通便之樸消,可分解腸道熱毒,涼血止血。
臟腑(疒丂)痛:此處「(疒丂)痛」應為「疴痛」,指臟腑痙攣性疼痛。熱毒壅滯、氣血不暢可致腹痛,黃連清熱瀉火為主,配伍甘草緩急止痛,萎蕤養陰潤燥,共奏清熱解痙之效。
血痢甚者:熱毒熾盛,下迫大腸,症見痢下赤白、裡急後重。本方以黃連清熱燥濕解毒,樸消瀉下通滯,使熱毒從大便而解,符合「通因通用」之法。

組成與治療原理

  1. 黃連(君藥)

    • 性味苦寒,入心、肝、胃、大腸經,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針對熱毒熾盛之病機,直接清腸道濕熱,解毒止痢,為治血痢、臟毒之核心藥物。
  2. 萎蕤(玉竹,臣藥)

    • 甘平滋潤,養陰生津。熱毒傷陰或久痢耗液,萎蕤可防黃連、樸消苦寒傷陰之弊,兼緩和腸道津虧之燥痛。
  3. 炙甘草(佐使藥)

    • 甘緩和中,協調諸藥,緩解黃連苦寒傷胃與樸消瀉下峻烈之性,兼能解痙止痛,助黃連緩解臟腑痙痛。
  4. 樸消(使藥)

    • 鹹苦寒,瀉熱通便、軟堅散結。與黃連相配,導熱毒從大便出,體現「瀉實熱」與「通瘀滯」並行之思路。

邏輯推理與方義

  • 清熱解毒為本:黃連直折火勢,配伍樸消「釜底抽薪」,熱毒得泄則便血、痢疾自止。
  • 標本兼顧:萎蕤養陰防過燥,炙甘草護胃和中,使瀉不傷正。
  • 協同增效:苦寒瀉下(黃連、樸消)與甘緩潤養(萎蕤、甘草)並用,既速祛邪,又調護氣陰。

此方體現「急則治標」與「顧護正氣」的結合,適用於熱毒壅盛、正氣未虛之實證,對濕熱血痢、暴急便血尤為適宜。

傳統服藥法


黃連1兩,甘草(炙)1兩,萎蕤2兩。
上切。
以水3升,煮取1升,去滓,納樸消1兩,頓服。得微利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過量可能會導致腹瀉、腹痛等症狀。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前列腺炎大便秘結慢性腎衰竭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胃腸出血腎絲球腎炎大腸激擾綜合症面色發黃吞咽障礙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黃連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八。 組成:黃連(去須)半兩,冬瓜瓤1分。 主治:小兒多渴。

黃連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 組成:黃連(去須)1兩,淡竹葉50片,蘆根1兩半,羚羊角(鎊)1兩半,木通1兩半,旋覆花1兩半,桑根白皮1兩半。 主治:眼生赤脈,痛澀推眵。

黃連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四。 組成:黃連(去須,炒)1兩,訶藜勒(煨,去核)1兩,地榆1兩,芍藥(炒)1兩,甘草(炙)2分,木香3分,當歸(切,焙)3分。 主治:脾寒洞泄。

黃連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八。 組成:黃連(去須)1兩半,白蘘荷根1兩,犀角(鎊屑)1兩,黃芩(去黑心)1兩,白頭翁(去蘆頭)3分,茜根(銼)1兩,藍青(乾者)3分,甘草(炙)半兩。 主治:小兒熱毒痢下血。

黃連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六。 組成:黃連(去須)4兩,阿膠(炙燥)4兩,當歸(切,焙)4兩,赤石脂4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龍骨2兩,白朮2兩。 主治:臟毒下血,臟腑(疒丂)痛,日夜五七十行,及血痢甚者。

黃連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八。 組成:黃連(去須)1兩,犀角(鎊)3分,白蘘荷根3分,黃芩(去黑心)3分,茜根3分,敗豉皮(炙焦)半兩,藍青半兩,甘草(炙,銼)半兩,白頭翁(去蘆頭)半兩。 主治:小兒蠱毒痢,下血體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