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黃連散

WU MEI HUANG LI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2.4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肝經 15%
心經 15%
腎經 12%
胃經 12%
大腸經 9%
肺經 9%
膽經 3%
脾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肺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烏梅黃連散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斂酸止瀉: 烏梅味酸甘,性平,入肝、脾經,具有斂酸止瀉、生津止渴的功效。方中以其收斂腸胃,止瀉止痢,並可緩解因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2. 佐黃連清熱解毒: 烏梅與黃連相配,可增強黃連清熱解毒的效果,使藥力更為平和,避免單用黃連寒涼過度,損傷脾胃。

烏梅黃連散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燥濕止瀉: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可治療熱證所致的腹瀉、痢疾、嘔吐、口渴等症狀。烏梅具有收斂止瀉、生津止渴的功效,與黃連相配合,能更好地發揮清熱止瀉的作用。
  2. 制酸止痛: 黃連能抑制胃酸分泌,減輕胃部炎症,並能緩解胃痛、腹痛等症狀。烏梅味酸,能收斂胃氣,減少胃酸分泌,與黃連共同作用,能有效制酸止痛。

對於[烏梅黃連散]中的艾葉成分,艾葉性味苦溫,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適用於治療月經不調、腹痛等症狀。該方加入艾葉旨在增強溫經止血的作用。

烏梅黃連散中加入赤石脂,主要原因如下:

  1. 收斂止瀉:赤石脂性澀,能收斂腸道,固澀止瀉,與烏梅、黃連等藥材共同作用,增強其止瀉效果。
  2. 清熱燥濕:赤石脂兼具清熱燥濕之效,可配合烏梅、黃連清熱瀉火,治療濕熱下注引起的腹瀉。

因此,赤石脂的加入,不僅能加強烏梅黃連散的止瀉功效,更能協同清熱燥濕,達到治療腹瀉的最佳效果。

對於[烏梅黃連散]中的當歸成分,當歸性味甘溫,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適用於治療血虛引起的各種症狀。該方加入當歸旨在增強補血活血的作用。

烏梅黃連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緩和苦寒之性: 烏梅、黃連皆屬苦寒藥性,服用過量容易造成脾胃虛寒、腹瀉等副作用。甘草性甘溫,能緩解藥性過於寒涼對脾胃的刺激,使藥物更易於服用,減少副作用。
  2. 調和藥性: 甘草有「藥中和事佬」之稱,能調和諸藥,使其藥性更協調。在烏梅黃連散中,甘草能減輕黃連的苦寒之性,並增強烏梅的收斂作用,使藥效更穩定。

在中藥方劑「烏梅黃連散」中加入附子,主要是因為附子具有強大的溫經散寒、回陽救逆之功。烏梅黃連散主要用於治療熱病傷津、口乾舌燥等症狀,加入附子可以平衡方中的寒涼性質,防止過度寒涼對體質造成傷害。附子的溫熱性質可以溫煦脾胃,幫助改善因寒邪入侵所致的脾胃虛寒、肢體冷痛等症狀。此外,附子還能夠提升整體藥效,使烏梅黃連散在清熱解毒的基礎上增加溫陽散寒的作用,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總體來說,附子在烏梅黃連散中的應用,既增強了藥方的溫陽作用,也使藥方更加適應不同體質的人群,尤其適合那些同時存在熱象和寒象的複雜病情。

在中藥方劑「烏梅黃連散」中加入阿膠,主要是因為阿膠具有滋陰補血、潤燥止血的功效。烏梅黃連散主要用于治療熱病傷津、口乾舌燥等症狀,加入阿膠可以增強其滋養陰液的作用,對症狀有輔助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烏梅黃連散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症狀: 霍亂水痢,腹中雷鳴。

方劑組成: 烏梅、黃連、艾葉、赤石脂、當歸、甘草、附子、阿膠。

分析治療原理:

本方主治霍亂水痢,此症多因感受外邪或飲食不潔,導致脾胃失和,升降失司,清濁不分所致。其病機為濕熱內蘊,兼有寒邪侵襲。

  • 烏梅、黃連為君藥:

    • 烏梅酸澀收斂,能止瀉痢,並能生津止渴,緩解因吐瀉導致的津液虧損。
    • 黃連苦寒,清熱燥濕,為治療濕熱痢疾的要藥,能有效清除腸道濕熱邪氣。
  • 艾葉、附子為臣藥:

    • 艾葉溫經散寒,可驅除侵襲脾胃的寒邪,並能止血,對於兼有便血的患者尤為適宜。
    • 附子辛熱,溫陽祛寒,可助脾陽運化水濕,恢復脾胃功能。
  • 赤石脂、阿膠為佐藥:

    • 赤石脂收斂固澀,能增強止瀉作用,並能補腎益氣。
    • 阿膠滋陰補血,可補充因吐瀉損失的陰血,並能止血。
  • 當歸、甘草為使藥:

    • 當歸活血調經,有助於氣血流通,促進病體康復。
    •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並能解毒。

綜上所述,本方寒溫並用,攻補兼施。以清熱燥濕為主,兼以溫陽散寒、收斂止瀉、補益氣血。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燥濕、溫陽散寒、止瀉止痢之功,從而治療霍亂水痢,腹中雷鳴等症狀。

總結:

烏梅黃連散通過清熱燥濕、溫陽散寒、收澀止瀉、補益氣血等多重作用,針對霍亂水痢的病機進行治療,可有效緩解症狀,恢復脾胃功能。其中黃連的清熱燥濕與烏梅的酸澀收斂相輔相成,為本方治療水痢的關鍵所在。

傳統服藥法


烏梅肉3兩,黃連3兩,熟艾葉3兩,赤石脂2兩,當歸3兩,甘草3兩(炙),附子2兩(炮),阿膠3兩(炒)。上為散。
每服2方寸匕,疑熱則飲下,疑冷則酒下。
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2.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腸道功能紊亂。
  3.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上吐下瀉霍亂細菌性食物中毒

相同名稱方劑


烏梅黃連散, 出處:《外台》卷六引《必效方》。 組成:烏梅肉3兩,黃連3兩,熟艾葉3兩,赤石脂2兩,當歸3兩,甘草3兩(炙),附子2兩(炮),阿膠3兩(炒)。 主治:霍亂水痢,腹中雷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