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聖散

獨聖散

DU SHE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保命集》卷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50%
胃經 50%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獨聖散中包含瓜蒂,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瓜蒂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狀。
  2. 利水消腫: 瓜蒂能利水消腫,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獨聖散中加入瓜蒂,旨在加強其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獨聖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首載於《外臺秘要》,主治「諸風隔疾,諸癇痰涎,津液湧溢,雜病」。其核心在於湧吐痰涎宿食,針對痰濕壅塞上焦(如膈上痰阻)、癲癇發作痰湧,或誤食毒物、宿食停滯等實證。古人認為「痰涎」為風、癇、雜病之病理產物,鹽湯催吐可「引而上之」,使邪從口出,契合「其高者因而越之」(《內經》)的治則。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1. 鹽(青鹽或食鹽)

    • 性味鹹寒,《本草綱目》載其能「吐宿食毒物,涼血潤燥」。高濃度鹽水刺激咽喉及胃黏膜,引發嘔吐反射,促使痰涎、積滯隨吐而出。
    • 鹽具滲透作用,可稀釋體內痰濁,並通過嘔吐直接排出,尤適合痰濕實證。
    • 古代用鹽治癇,可能與其「滌痰開竅」有關,如《千金方》以鹽湯治「狂言鬼語」。
    • 作為溶媒,與鹽共煎以調和濃度(約20%鹽水)。過淡無催吐之效,過濃恐傷胃津,分三次服可控制吐勢。

邏輯推理與運用機轉

  • 物理刺激為主:鹽水催吐屬「物理性湧吐」,非藥物毒性作用,適用於急需排除上焦實邪(如痰壅窒息)的緊急狀況。
  • 中醫理論延伸
    • 「鹹味湧泄」:鹽之鹹性走血分,能軟堅散結,使膠結之痰濕鬆動。
    • 「通調三焦」:吐法可宣通氣機,解除痰阻氣逆之痞滿、癲狂。

此方簡峻,屬治標急救法,吐後需調理脾胃,防津傷氣耗。其設計體現古人「給邪出路」的直觀思維,以吐代清,契合實證痰癇之急症需求。

傳統服藥法


鹽1升,水3升。
上2味,煮令鹽消,分3次服。當吐出食便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獨聖散, 出處:《婦人良方》卷二十。 組成:當歸。 主治:産後腹痛。

獨聖散, 出處:《痘疹全書》卷上。 組成:苦參。 主治:痘疹,喉痹咽痛。

獨聖散,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瓜蒂1兩。 主治:諸風隔疾,諸癇痰涎,津液湧溢,雜病。

獨聖散, 出處:《解圍元薮》卷三。 組成:蓖麻子肉2兩(碎者不用),黃連2兩。 主治:鼓槌風,手指攣,瘸足,趾腫爛脫落,腿肘曲折,腫痛難忍。

獨聖散,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大北南星(銼開,白者爲佳)不拘多少。 主治:鵝口證。嬰孩滿口白屑,或如粟谷,糜爛作痛,不能乳食,晝夜煩啼。

獨聖散,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五。 組成:醉芩、生地、川斷、白芍、川芎、艾、牡蠣、伏龍肝、當歸、黃耆、地榆、甘草、陳皮、熟地。 主治:産後勞傷,經血虛損,或分娩時血去不盡,在於腹中臟腑挾於宿冷,冷則血欲行而或阻,惡露淋瀝不絕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