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吐散

三味吐散

SAN WEI T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極寒 (0.1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40%
胃經 22%
肺經 18%
心經 18%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味吐散方劑中包含瓜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瓜蒂性寒,善於清熱解毒:瓜蒂味苦寒,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止咳之功效。對於因熱毒上攻所致的咽喉腫痛、咳嗽痰稠等症,瓜蒂能起到清熱解毒、利咽止咳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病症。
  2. 瓜蒂能促進嘔吐,有利於驅除邪氣:瓜蒂味苦,性寒,具有一定的催吐作用。對於一些邪氣鬱積於胃中,難以排出,或伴有發熱、惡心、嘔吐等症狀的患者,瓜蒂能幫助促進嘔吐,將邪氣排出體外,達到清熱解毒、通腑泄熱的效果。

三味吐散是由人參、半夏、茯苓三味藥組成。其中人參的加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扶正祛邪:三味吐散主治外感風寒,兼有濕濁內阻之證。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扶正固本的作用,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抵禦外邪侵襲。
  2. 調和藥性:半夏性寒,茯苓性平,兩者均具有燥濕化痰、健脾和胃的功效。人參性溫,能中和半夏的寒性,避免其傷及脾胃,同時也能提升茯苓的健脾功效,使藥效更為協調。

因此,三味吐散中加入人參,既能扶正祛邪,又能調和藥性,使藥效更為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味吐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外台秘要》引《廣濟方》,主治「水飲積滯,滯在心胸,膈中不利,胸滿氣喘;瘕嗽,吐膿損肺」。其病機關鍵在於「痰飲水氣壅滯胸膈」,導致氣機受阻,肺失宣降。

  1. 胸膈水飲積滯:水飲停聚胸膈,阻遏氣機,故見胸滿、氣喘,甚則呼吸不利。《金匱要略》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然此證屬實邪壅盛,非溫化可解,需以吐法祛其有形之邪。
  2. 瘕嗽吐膿損肺:瘕嗽指痰飲久積成塊,鬱而化熱,腐潰肺絡,致咳吐膿血。此乃痰濁壅肺,兼有熱毒之象,吐法可逐其痰濁,緩解肺氣壅塞。

組成與方義探析

本方三藥相配,共奏「湧吐痰涎、宣暢氣機」之效:

  1. 瓜蒂(二分):味苦性寒,為湧吐要藥,《本經》言其「主大水,身面四肢浮腫,下水」。其性升提,善吐膈上痰涎、宿食,通過刺激胃脘,引發嘔吐,使積滯之痰飲從上而解。
  2. 杜衡(三分):辛溫芳香,能「散風逐痰,行氣破結」(《名醫別錄》)。此藥既可助瓜蒂宣散胸膈鬱氣,又能化痰開竅,解痰濁之膠結。
  3. 人參(一分):甘微溫,補益脾肺之氣。此方中用少量人參,意在顧護正氣,防吐後氣隨津耗,為「祛邪不傷正」之佐使。

治療原理推論

本方以「吐法」為核心,屬八法中的「湧吐劑」。其作用機理可分三層:

  1. 直接祛邪:瓜蒂與杜衡相須為用,刺激胃脘與呼吸道黏膜,催吐痰涎水飲,開通膈中壅塞。《儒門事親》云:「邪在上者,因而越之」,吐法使病邪從口而出,胸膈頓開,氣機得暢。
  2. 調節氣機:痰飲既去,肺氣自降,胸滿氣喘可緩;杜衡行氣透絡,助消散痰瘀互結之「瘕嗽」。
  3. 扶正防變:人參雖量少,但於吐後可補氣生津,防痰飲再生。吐後進白粥,既護胃氣,亦助藥力緩和。

適用證候特點
此方適合「痰飲壅盛屬實證」者,其辨證要點應見:

  • 痰涎壅盛,咳喘胸滿,痰質稠黏或帶膿血;
  • 無明顯氣虛陽微之象(若正虛甚則非吐法所宜);
  • 苔膩脈滑,顯示病邪有形可逐。

此方體現「急則治標」之則,以吐法峻逐痰飲,然須中病即止,不可過劑。後世《普濟方》更名為「人參散」「三味瓜蒂散」,突顯其配伍精要與臨床活用。

傳統服藥法


瓜蒂2分,杜衡3分,人參1分。
上為散。
每服1錢匕,以湯調下,1日2-3次。
忌生冷、油膩、豬、魚。
人參散(《普濟方》卷一六二)、三味瓜蒂散(《普濟方》卷一八四)。《外台》引《廣濟方》本方用法:三味搗篩為散。平旦空腹,以熱湯服方寸匕,當吐痰水、惡汁一二升。吐己,復煮白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氣喘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腹瀉多痰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三味吐散, 出處:《肘後方》卷三。 組成:瓜蒂2分,杜衡3分,人參1分。 主治:水飲積滯,滯在心胸,膈中不利,胸滿氣喘;瘕嗽,吐膿損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