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刺薊散中加入升麻,主要是因為升麻具有以下兩點功效,與方劑整體治療目的相符:
-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刺薊散主治風熱上攻,引起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升麻性涼,善於疏散風熱,並能清熱解毒,可幫助清除咽喉部位的熱毒,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
- 升陽舉陷:升麻具有升陽舉陷之效,可提振機體陽氣,使之升浮,有助於改善因風熱上攻所致的氣虛下陷症狀,例如頭昏乏力、倦怠嗜睡等。
因此,刺薊散中加入升麻,不僅可以清熱解毒,緩解咽喉腫痛等症狀,更能提升機體抵抗力,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刺薊散中加入鹿角膠,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腎壯陽,益精填髓: 鹿角膠性溫,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之效。刺薊散主治肝腎不足,血虛氣弱所致的各種出血症,而鹿角膠的補腎益精作用,能為治療提供必要的精血滋養,提升療效。
- 止血生肌,固澀止瀉: 鹿角膠還有止血生肌,固澀止瀉的功效。刺薊散中常配伍其他止血藥物,鹿角膠的加入可以加強止血效果,同時也能促進創傷癒合。對於伴隨出血症出現的腸胃不適,鹿角膠也有助於緩解症狀。
刺薊散中加入羚羊角,是基於其清熱解毒、鎮驚熄風的功效。
羚羊角味苦、鹹,性寒,入心、肝經。其清熱解毒之功,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緩解刺薊散治療的瘡瘍腫毒、毒蛇咬傷等症狀。同時,其鎮驚熄風之效,可鎮定神志,緩解因熱毒入腦引起的煩躁、驚厥等症狀,使治療更加全面有效。
刺薊散中加入竹茹,主要基於其清熱止嘔之功效。
竹茹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嘔降逆的功效。刺薊散乃針對肝膽濕熱所致的黃疸、腹痛、嘔吐等症,而竹茹可清熱解毒,化解肝膽濕熱,並能降逆止嘔,緩解因肝膽濕熱上擾所引起的嘔吐症狀。
此外,竹茹還能清熱止咳,對於伴有咳嗽的患者,也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刺薊散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緩解刺痛感: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刺薊散主要用於治療肝膽濕熱所致的脅肋刺痛、口苦咽乾、小便赤澀等症狀,而當歸的補血活血作用可以緩解肝膽濕熱引起的疼痛,並改善因氣血不足而導致的刺痛感。
- 養血柔肝,改善肝功能:刺薊散中的其他藥物如刺蒺藜、茵陳等,都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作用。而當歸則能養血柔肝,起到保護肝臟、促進肝功能恢復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有效改善肝膽濕熱引起的肝功能損害。
刺薊散中包含生地黃,主要是因為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可以協同其他藥材,達到以下目的:
- 清熱解毒: 刺薊散主治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而生地黃的清熱涼血作用可以有效清除體內的熱毒,降低炎症反應。
- 滋陰潤燥: 瘡瘍腫毒的形成常伴隨津液不足,導致局部組織乾燥,生地黃的滋陰潤燥作用可以補充津液,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生地黃在刺薊散中起到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輔助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功效。
刺薊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調和藥性: 刺薊散中多用辛涼、苦寒藥物,如刺薊、茵陳等,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入脾胃經,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的作用,能保護脾胃不受寒涼藥物侵襲,避免藥物毒性。
二、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能增強藥物療效。刺薊散主治肝膽濕熱,甘草能引藥入肝膽,增強其他藥物清熱利濕的作用,同時甘草還能緩解刺薊等藥物苦寒之性,使藥效更溫和,不易傷脾胃。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刺薊散」的主要成分包括升麻、鹿角膠、羚羊角、竹茹、當歸、生地黃、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此方劑主治肺部有熱氣鬱結,導致吐血不止。
升麻
- 性味:辛、苦、甘,微寒
- 歸經:肝、膽、脾、胃經
- 功效: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
鹿角膠
- 性味:溫,甘
- 歸經:肝、腎經
- 功效:補腎固精,益氣止血,強筋壯骨
羚羊角
- 性味:鹹、寒
- 歸經:肝、腎經
- 功效:清熱涼血、滋陰補腎、鎮驚安神
竹茹
- 性味:涼,甘
- 歸經:肺、胃、心經
- 功效:清熱化痰、清胃熱、止嘔、清熱瀉火、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清熱涼血
當歸
- 性味:甘、辛,溫
- 歸經:脾、肝、心經
- 功效: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生地黃
- 性味:甘、微苦,寒
- 歸經:肝、腎經
- 功效: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甘草
- 性味:甘、平
- 歸經:脾、肺、心經
- 功效: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傳統服藥法
刺薊半兩,川升麻半兩,鹿角膠半兩(搗碎,炒令黃燥),羚羊角屑半兩,青竹茹半兩,當歸半兩(銼,微炒),生乾地黃1兩,甘草1分(生用)。
上為散。
以水2大盞半,煎至1盞半,去滓,分溫5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刺薊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七。 組成:刺薊2兩,竹茹2兩,蒲黃1兩,艾葉1兩,亂發灰1兩,白藥1兩。 主治:鼻久衄不止。
刺薊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 組成:刺薊2兩,桑耳1兩,艾葉1兩(微炒),生乾地黃2兩,蒲黃1兩半,亂發灰1兩。 主治:婦人鼻衄,流血不止。
刺薊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七。 組成:刺薊1兩,苦參1兩,黃連(去須)1兩,梔子仁1兩,生乾地黃1兩,川大黃(銼碎,微炒)1兩,側柏葉1兩。 主治:鼻衄出血,經日不止。
刺薊散, 出處:《聖惠》卷六。 組成:刺薊半兩,川升麻半兩,鹿角膠半兩(搗碎,炒令黃燥),羚羊角屑半兩,青竹茹半兩,當歸半兩(銼,微炒),生乾地黃1兩,甘草1分(生用)。 主治:肺壅熱,吐血不止。
刺薊散, 出處:《聖惠》卷十。 組成:刺薊1兩,黃連2分(去須),黃芩1兩,梔子仁3兩,亂發灰1分,紫蘇莖葉半兩,阿膠2兩(杵碎,炒令黃燥),甘草3分(炙微赤,銼),羚羊角屑3分。 主治:傷寒鼻衄不止,兼唾血。
刺薊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 組成:刺薊3兩,雞蘇葉2兩,赤芍藥1兩,麥門冬2兩(去心),赤茯苓1兩,石膏3兩,黃芩1兩,茜根1兩(銼),甘草1兩(炙微赤,銼),生乾地黃2兩。 主治:婦人頭痛壯熱,心中煩悶,吐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