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角散

羚羊角散

LING YANG JIA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保命集》卷下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58)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9%
脾經 19%
肺經 19%
胃經 13%
肝經 12%
大腸經 6%
腎經 5%
膽經 5%
心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羚羊角散中含有羚羊角,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羚羊角性寒,味苦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平肝熄風之效。對於熱毒壅盛、神昏譫語、痙攣抽搐等症狀有顯著效果。
  • 鎮驚止痙: 羚羊角具有鎮驚止痙的作用,能有效控制因熱邪上擾、肝風內動引起的驚厥、抽搐等症狀。

因此,羚羊角散中加入羚羊角,旨在利用其清熱解毒、鎮驚止痙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熱毒熾盛、神昏譫語、痙攣抽搐等病症的效果。

羚羊角散中加入升麻,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透疹生津:升麻性涼,味甘辛,具有清熱解毒、透疹生津的功效,可輔助羚羊角清熱解毒,使毒邪透發,並改善因熱毒傷津而引起的口渴、咽痛等症狀。
  2. 疏散風熱,宣肺解表:升麻還能疏散風熱,宣肺解表,對於伴隨風熱外感引起的發熱、頭痛、咳嗽等症狀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有助於整體改善患者的病症。

羚羊角散中加入細辛,是基於其辛溫解表、通竅止痛的藥性,與方劑主治相符。

羚羊角散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症見頭痛、鼻塞、發熱、惡寒等。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可散寒解表、通竅止痛,與方中羚羊角、川芎、薄荷等藥物協同作用,共奏解表散寒、通竅止痛之功。

細辛的加入,一方面可加強解表散寒之力,另一方面又可通利鼻竅,緩解鼻塞頭痛,使藥效更加全面。

羚羊角散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羚羊角性寒,甘草性甘平,加入甘草可以緩解羚羊角的寒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寒涼之性損傷脾胃。
  2.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能調和諸藥,使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甘草還能解毒,與羚羊角等藥物配合,可以更有效地治療熱病神昏、痙厥抽搐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羚羊角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魚鱗障」,其特徵為眼部翳膜色白而晦暗無光,形狀多斜歪不規則。中醫古籍中,「魚鱗障」屬外障眼病範疇,多因肝經風熱上攻、濕濁瘀滯,或陰虛火炎所致。方劑組成側重祛風清熱、滋陰潤燥、化痰通絡,推測其適應證為風熱挾痰濕鬱結目絡,或肝腎陰虛兼見風邪之眼疾。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羚羊角

    • 性寒味鹹,入肝、心經,為清肝明目要藥,善解熱毒、平肝息風。針對目翳因肝火上炎或肝風內動者,直接清泄肝經風熱,減輕翳膜發展。
  2. 臣藥:懷生地、玉竹、白池菊

    • 懷生地滋陰涼血,補肝腎之陰,防風熱久鬱耗傷陰液;玉竹養陰潤燥,助生地柔潤目絡;白池菊清肝明目,協同羚羊角疏散風熱,兼能解毒。三者共奏滋陰清熱之效,治本扶正。
  3. 佐藥:西羌活、青防風、真茅朮

    • 羌活、防風辛散風邪,前者善祛頭面風濕,後者長於疏散表邪,合用以開腠理、透邪外出,針對「風」邪為患;**茅朮(蒼朮)**燥濕健脾,化目中痰濕膠結,助退翳障。此組藥物側重祛風除濕,解決「痰濕風熱相搏」之病機。
  4. 使藥:白雲神(茯苓)、真會白(浙貝母)、竹瀝、生薑汁

    • 茯苓滲濕健脾,斷痰濕生成之源;浙貝母清熱化痰散結,直消翳膜瘀滯;竹瀝清熱豁痰,生薑汁化痰和中,二汁相沖,增強化痰通絡之力,引藥上行目竅。

方劑整體思路
本方以「清肝息風、滋陰化痰」為核心,標本兼治:

  • 治標:羚羊角、菊花清肝;羌活、防風祛風;蒼朮、貝母、竹瀝化痰濕。
  • 治本:生地、玉竹滋養肝腎陰血,防風熱復燃。
    尤其適用於風熱痰濕互結、陰血不足之眼翳,通過疏散外邪、調和內臟,使目絡通暢而翳障漸消。

附註
方中「魚鱗障」之描述近似現代眼科「角膜瘢痕」或「白內障初期」,然中醫辨證重病機而非病名,故臨床運用需結合整體脈證。

傳統服藥法


懷生地5兩,羚羊角1兩半,西羌活1兩半,青防風1兩半,真茅朮1兩(炒),白池菊3兩(去蒂),白雲神2兩(去木),肥玉竹3兩,真會白1兩。
上為散。
每服3-5錢,水煎,去滓,衝生薑汁1匙,竹瀝1杯,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羚羊角散有一定的副作用,孕婦和哺乳期婦女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喉中痰鳴子癇容易流眼淚動脈粥樣硬化肺結核癲癇半身不遂心內膜炎角膜炎青光眼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癤和癰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羚羊角散, 出處:《保命集》卷下。 組成:羚羊角、升麻、細辛各等分,甘草半之。 主治:魚鱗障,色雖白而不光亮,狀常斜歪者。

羚羊角散, 出處:《得效》卷十六。 組成:家菊半兩,防風半兩,川芎半兩,羌活半兩,車前子半兩,川烏(炮,去皮臍)半兩,半夏1分(泡),羚羊角1分,薄荷葉1分,細辛1兩。 主治:綠風內障。

羚羊角散,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三。 組成: 羚羊角散(《傳信適用方》卷三。)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三。別名:大全內消散組成:穿山甲4兩(蛤粉炒脆),甘草2兩(炙),當歸2兩。主治:內消癰疽惡毒。 。 主治:內消癰疽惡毒。

羚羊角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二。 組成:羚羊角屑1兩,防風半兩(去蘆頭),枳殼3分(麸炒微黃,去瓤),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茯神1兩,白芷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川芎3分。 主治:風痰眩暈。

羚羊角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六。 組成:羚羊角屑1兩,五加皮1兩,防風3分(去蘆頭),酸棗仁1兩(微炒),赤茯苓3分,當歸3分,桂心3分,桃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枳實半兩(麸炒微黃),川芎3分,檳榔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筋極,四肢拘急,頭項強直,爪甲多青,脅肋脹痛。

羚羊角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 組成:羚羊角屑3分,防風半兩(去蘆頭),麥門冬1兩(去心,焙),川升麻3分,赤茯苓1分,前胡1兩(去蘆頭),半夏半兩(湯浸7遍去滑),枇杷葉3分(拭去毛,炙微黃),荊芥半兩,細辛半兩,枳殼半兩(麸炒微黃,去瓤),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風痰氣壅,心胸不利,頭目煩疼,少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