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三味蘆薈丸」方劑中包含「蘆薈」的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下:蘆薈性寒,味苦,具清熱瀉下之功效,能有效治療便祕、痔瘡等病症。
- 涼血止血:蘆薈亦具涼血止血之效,對於熱毒蘊結所致的出血症狀,如鼻衄、血痢等,有良好的療效。
因此,蘆薈在「三味蘆薈丸」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助於清熱瀉下、涼血止血,達到治療目的。
三味蘆薈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和藥性:蘆薈性寒涼,長期服用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能緩解蘆薈的寒性,保護脾胃,避免其寒性過於強烈,引起腹瀉或胃痛等副作用。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能使其他藥物更易於吸收,提高藥效。在三味蘆薈丸中,甘草可以調和蘆薈與大黃的藥性,使其發揮更好的療效。
三味蘆薈丸中加入羚羊角,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的功效。
- 清熱解毒: 蘆薈本身具有清熱解毒之效,羚羊角則能清熱解毒,並可散瘀消腫,二者相輔相成,加強清熱解毒之效。
- 平肝熄風: 羚羊角能平肝熄風,對於熱盛生風、肝陽上亢引起的各種病症,如頭暈目眩、煩躁不安等,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三味蘆薈丸中加入羚羊角,有助於提升藥方整體的清熱解毒、平肝熄風功效,進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三味蘆薈丸主治「黑水凝翳內障,不痛不癢,微有頭旋脹澀者」。
- 黑水凝翳內障:指瞳神(瞳孔)區域出現翳障,色澤深暗如黑水凝滯,屬內障範疇,可能與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或痰濁上蒙清竅有關。
- 不痛不癢:提示病位在裡,非外感風熱或實火所致,多為虛證或痰濕鬱滯。
- 頭旋脹澀:輕度頭暈目脹、眼澀不舒,反映肝風內動或陰虛陽亢,上擾清竅。
此方針對肝腎陰虛夾熱或痰濁上擾,導致瞳神翳障、視物模糊,兼有輕度肝風上沖之證。
組成與治療原理
1. 蘆薈(1錢)
- 性味功效:苦寒,歸肝、胃、大腸經,清肝瀉火、通便解毒。
- 方中作用:
- 清肝經鬱熱,瀉火明目,針對肝火上炎或肝腎陰虛之虛火。
- 其通下之力可引熱下行,緩解頭目脹澀。
2. 羚羊角(蜜炙,2兩)
- 性味功效:鹹寒,歸肝、心經,平肝息風、清熱解毒。
- 方中作用:
- 為君藥,量大以主導方義,善清肝火、息內風,治頭旋目脹。
- 蜜炙後緩其寒性,兼潤燥護陰,適合虛火上炎之證。
- 針對「黑水凝翳」屬肝風內動或熱毒上攻者。
3. 甘草(1錢)
- 性味功效:甘平,調和諸藥,緩急和中。
- 方中作用:
- 調和蘆薈、羚羊角之寒涼,防傷脾胃。
- 甘緩以制肝急,輔助緩解目澀脹不適。
配伍邏輯
- 清肝為主:蘆薈、羚羊角協同清肝瀉火,羚羊角兼息風,針對肝熱風動之翳障。
- 標本兼顧:
- 治標(清火息風)以緩解頭旋目澀;
- 治本(蘆薈通下、羚羊角滋陰潛陽)調理肝腎陰虛火旺體質。
- 劑型設計:蜜丸緩釋藥力,茶清送下取其輕清上浮,引藥上行至目。
推理延伸功效
- 現代對應:或適用於早期白內障、青光眼(肝陽上亢型)、玻璃體混濁(屬痰濁凝滯者)。
- 方義核心:以「清肝瀉火、平肝息風」為主軸,通過降火、息風、潤燥三法,改善瞳神翳障及頭目不適。
此方簡練,針對肝熱風動之目疾,體現「清降息風」的治療思路,符合中醫「肝開竅於目」及「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的理論基礎。
傳統服藥法
蘆薈1錢,甘草1錢,羚羊角(蜜炙)2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空心茶清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白內障內障
相同名稱方劑
三味蘆薈丸, 出處:《原機啓微·附錄》。 組成:蘆薈1錢,甘草1錢,羚羊角(蜜炙)2兩。 主治:黑水凝翳內障,不痛不癢,微有頭旋脹澀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