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蘆薈丸

三味蘆薈丸

SAN WEI LU HU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6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7%
肝經 27%
胃經 17%
脾經 8%
肺經 8%
大腸經 8%
心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味蘆薈丸」方劑中包含「蘆薈」的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下:蘆薈性寒,味苦,具清熱瀉下之功效,能有效治療便祕、痔瘡等病症。
  2. 涼血止血:蘆薈亦具涼血止血之效,對於熱毒蘊結所致的出血症狀,如鼻衄、血痢等,有良好的療效。

因此,蘆薈在「三味蘆薈丸」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助於清熱瀉下、涼血止血,達到治療目的。

三味蘆薈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緩和藥性:蘆薈性寒涼,長期服用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能緩解蘆薈的寒性,保護脾胃,避免其寒性過於強烈,引起腹瀉或胃痛等副作用。
  2.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能使其他藥物更易於吸收,提高藥效。在三味蘆薈丸中,甘草可以調和蘆薈與大黃的藥性,使其發揮更好的療效。

三味蘆薈丸中加入羚羊角,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的功效。

  1. 清熱解毒: 蘆薈本身具有清熱解毒之效,羚羊角則能清熱解毒,並可散瘀消腫,二者相輔相成,加強清熱解毒之效。
  2. 平肝熄風: 羚羊角能平肝熄風,對於熱盛生風、肝陽上亢引起的各種病症,如頭暈目眩、煩躁不安等,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三味蘆薈丸中加入羚羊角,有助於提升藥方整體的清熱解毒、平肝熄風功效,進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三味蘆薈丸主治「黑水凝翳內障,不痛不癢,微有頭旋脹澀者」。

  1. 黑水凝翳內障:指瞳神(瞳孔)區域出現翳障,色澤深暗如黑水凝滯,屬內障範疇,可能與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或痰濁上蒙清竅有關。
  2. 不痛不癢:提示病位在裡,非外感風熱或實火所致,多為虛證或痰濕鬱滯。
  3. 頭旋脹澀:輕度頭暈目脹、眼澀不舒,反映肝風內動或陰虛陽亢,上擾清竅。

此方針對肝腎陰虛夾熱或痰濁上擾,導致瞳神翳障、視物模糊,兼有輕度肝風上沖之證。


組成與治療原理

1. 蘆薈(1錢)

  • 性味功效:苦寒,歸肝、胃、大腸經,清肝瀉火、通便解毒。
  • 方中作用
    • 清肝經鬱熱,瀉火明目,針對肝火上炎或肝腎陰虛之虛火。
    • 其通下之力可引熱下行,緩解頭目脹澀。

2. 羚羊角(蜜炙,2兩)

  • 性味功效:鹹寒,歸肝、心經,平肝息風、清熱解毒。
  • 方中作用
    • 為君藥,量大以主導方義,善清肝火、息內風,治頭旋目脹。
    • 蜜炙後緩其寒性,兼潤燥護陰,適合虛火上炎之證。
    • 針對「黑水凝翳」屬肝風內動或熱毒上攻者。

3. 甘草(1錢)

  • 性味功效:甘平,調和諸藥,緩急和中。
  • 方中作用
    • 調和蘆薈、羚羊角之寒涼,防傷脾胃。
    • 甘緩以制肝急,輔助緩解目澀脹不適。

配伍邏輯

  • 清肝為主:蘆薈、羚羊角協同清肝瀉火,羚羊角兼息風,針對肝熱風動之翳障。
  • 標本兼顧
    • 治標(清火息風)以緩解頭旋目澀;
    • 治本(蘆薈通下、羚羊角滋陰潛陽)調理肝腎陰虛火旺體質。
  • 劑型設計:蜜丸緩釋藥力,茶清送下取其輕清上浮,引藥上行至目。

推理延伸功效

  • 現代對應:或適用於早期白內障、青光眼(肝陽上亢型)、玻璃體混濁(屬痰濁凝滯者)。
  • 方義核心:以「清肝瀉火、平肝息風」為主軸,通過降火、息風、潤燥三法,改善瞳神翳障及頭目不適。

此方簡練,針對肝熱風動之目疾,體現「清降息風」的治療思路,符合中醫「肝開竅於目」及「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的理論基礎。

傳統服藥法


蘆薈1錢,甘草1錢,羚羊角(蜜炙)2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空心茶清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白內障內障

相同名稱方劑


三味蘆薈丸, 出處:《原機啓微·附錄》。 組成:蘆薈1錢,甘草1錢,羚羊角(蜜炙)2兩。 主治:黑水凝翳內障,不痛不癢,微有頭旋脹澀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