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芩連丸

痢疾芩連丸

LI JI QIN LI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學碎金錄》

熱性指數

2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極寒 (0.07)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4%
肝經 14%
心經 11%
肺經 11%
脾經 11%
膀胱經 8%
大腸經 8%
膽經 8%
小腸經 5%
腎經 2%
胃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膽經
小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痢疾芩連丸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生津止渴:葛根性涼,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可以輔助芩連清熱瀉火,緩解痢疾引起的發熱、口渴等症狀。
  2. 解肌發表,升陽止瀉:葛根能解肌發表,疏散風寒,並有升陽止瀉的作用。痢疾常伴有肌表不適、寒濕內阻,葛根可以配合芩連清熱瀉火,同時解肌發表,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總之,葛根的加入既能輔助芩連清熱瀉火,又能解肌發表,升陽止瀉,有助於提高藥方療效。

痢疾芩連丸中加入苦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殺蟲止痢:苦參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痢的功效。對於痢疾患者常伴隨的濕熱內蘊、蟲積腸胃等病症,苦參能有效清熱除濕,殺滅腸道寄生蟲,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從而達到止瀉止痢的效果。
  2.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苦參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黃芩、黃連等,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燥溼止痢的功效,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苦參的加入,可以更好地抑制腸道炎症,促進腸道功能恢復,進一步提高藥效。

痢疾芩連丸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燥濕: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痢疾常由濕熱蘊結腸胃引起,黃芩可清熱利濕,降低腸道炎症,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
  2. 止瀉止痢:黃芩能抑制腸道細菌生長,並具有收斂止瀉作用,可有效緩解痢疾引起的腹瀉,起到止瀉止痢的效果。

痢疾芩連丸中包含黃連,乃因其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用於治療痢疾等腸道濕熱證。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大腸經,能清心火,瀉胃火,燥腸濕,對於因濕熱蘊結腸道,導致腹瀉、腹痛、發熱、口渴等症狀的痢疾,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黃連亦可抑制腸道內有害菌的生長,有助於緩解炎症反應,進一步改善痢疾患者的臨牀症狀。

痢疾芩連丸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止痛: 赤芍性苦寒,入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止痛之效。痢疾多因溼熱內蘊,熱毒傷津,導致腸道炎症,出現腹痛、便血等症狀。赤芍可清瀉腸胃熱毒,涼血止痛,緩解痢疾症狀。
  2. 活血化瘀止痛: 赤芍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腸道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減輕腹痛症狀。痢疾常伴有腸道充血、腫脹,赤芍的活血化瘀作用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促進腸道功能恢復。

痢疾芩連丸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腹痛、止瀉: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止瀉的功效。痢疾常伴有腹痛、腹瀉等症狀,白芍能緩解腸道痙攣,減少腹痛,並有助於止瀉,緩解患者的痛苦。
  2. 保護脾胃,協調藥性:白芍能健脾益胃,與芩連丸中的黃芩、黃連等寒涼藥物相配,避免寒涼傷脾胃,起到協調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使其更有效地治療痢疾,同時減少藥物對人體的副作用。

痢疾芩連丸中加入滑石,主要是利用其清熱利濕、止瀉止痛的功效。滑石性寒滑,能清熱瀉火,利濕通淋,並可緩解腸道炎症,抑制腸道蠕動,從而達到止瀉止痛的效果。

此外,滑石還有利尿消腫的作用,能幫助排出體內多餘水分,減輕水腫,緩解痢疾引起的腹痛和腹脹。因此,滑石在痢疾芩連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輔助作用,有助於整體療效的發揮。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痢疾芩連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水瀉」,屬中醫「痢疾」「泄瀉」範疇。痢疾多因濕熱蘊結腸道,氣血壅滯,表現為腹痛、裡急後重、下痢赤白;水瀉則以濕熱或食積為主,其病機與濕熱下注、腸道傳導失司相關。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組成與分類

  1. 清熱燥濕解毒

    • 黃芩、黃連:清中焦濕熱,瀉火解毒,為治濕熱痢要藥。
    • 苦参:清熱燥濕,殺蟲止痢,針對濕熱痢及阿米巴原蟲感染。
    • 青蒿:清熱透邪,對暑濕、熱痢有效。
  2. 調和氣血

    • 赤芍、白芍:赤芍涼血散瘀,治痢下血分;白芍緩急止痛,調和營血。
  3. 升清止瀉

    • 葛根:升發脾胃清陽,解表退熱,生津止瀉,治濕熱下迫之泄痢。
  4. 行氣化濕

    • 枳殼、烏藥:理氣寬腸,破滯消積,改善裡急後重。
  5. 滲濕利水

    • 滑石:利水道、分清濁,導濕熱從小便出。
  6. 芳香化濁

    • 鮮荷葉、藿香、薄荷:升清化濕,醒脾開胃,辟穢止瀉。
  7. 消食導滯

    • 蘿蔔子、蘿蔔汁:下氣消食,通腑除脹,助腸道積滯排出。

二、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為本:以芩、連、苦参為核心,直折腸道濕熱毒邪,針對痢疾之根本病因。
  2. 氣血同調:赤芍活血,白芍養血,配合枳殼、烏藥行氣,符合「調氣則後重自除,和血則便膿自愈」的治痢原則。
  3. 分消濕邪:滑石滲濕、葛根升清,使濕熱從二便分消;芳香藥(藿香、薄荷)化濁醒脾,防止濕阻氣機。
  4. 標本兼顧:蘿蔔汁、荷葉等生藥搗汁泛丸,增強清熱生津、消導之力,兼顧痢疾傷津之變。

三、推論可能功效

此方適用於濕熱壅盛型痢疾,症見:

  • 腹痛劇烈,下痢赤白黏凍
  • 肛門灼熱,裡急後重
  • 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
    現代對應之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或急性腸炎屬濕熱證者,其療效機轉可能包括:
  • 抗菌消炎(芩、連、苦参抑制病原體)
  • 調節腸道平滑肌(枳殼、白芍緩解痙攣)
  • 利濕保津(滑石、葛根分利水濕兼生津)

總結:本方以清熱燥濕為主軸,結合行氣、活血、升清、化濁等法,體現中醫治痢「通因通用」之思路,使濕熱去、氣血和,則痢疾自止。

傳統服藥法


葛根2兩,苦參3兩,黃芩2兩,黃連1兩,赤芍1兩,白芍1兩,滑石15兩。
以上研末,納滑石(水飛極細)和勻;另用葛根2兩、苦參3兩、黃芩2兩、青蒿4兩 枳殼2兩、烏藥1兩煎湯;再用鮮荷葉8兩(搗)、生蘿蔔子2兩(研)、鮮藿香3兩(搗)、鮮薄荷3兩(搗),以上石臼搗融,加上藥湯擠汁兩次,再加淨蘿蔔汁8兩,泛成小丸,如綠豆大。
每服3錢,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痢疾芩連丸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服用期間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腹瀉

相同名稱方劑


痢疾芩連丸, 出處:《醫學碎金錄》。 組成:葛根2兩,苦參3兩,黃芩2兩,黃連1兩,赤芍1兩,白芍1兩,滑石15兩。 主治: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水瀉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