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上下兩疏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利水滲濕,健脾和胃: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之效。上下兩疏湯旨在疏利水道,健脾益氣,而茯苓能幫助水濕代謝,改善脾胃功能,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目的。
二、配伍增效: 上下兩疏湯中其他藥材如蒼朮、厚朴等,具有燥濕化痰之功,但容易耗傷津液。而茯苓能滋陰潤燥,與其他藥材相配伍,既能達到治療效果,又能避免藥性過燥,起到協調作用。
「上下兩疏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利水滲濕: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之功效。方中以白朮配伍茯苓、澤瀉等藥物,可加強利水滲濕之力,改善脾虛濕困之症,達到上下兩解之效。
- 扶正祛邪,固護中焦: 上下兩疏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水濕停滯所致的疾病,白朮能扶正脾胃,固護中焦,提升正氣抵抗力,進一步增強藥效,使治療更為全面。
「上下兩疏湯」中包含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瀉火之效。此方以澤瀉配合其他藥材,可有效清除體內水濕,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達到上下俱通之效。
- 通利水道: 上下兩疏湯主要針對上焦心肺濕熱,下焦脾腎虛寒,導致水濕停滯的症狀。澤瀉利水滲濕,能通利水道,使水濕之邪得以排出,從而改善水濕停滯所致的各種病症。
上下兩疏湯中加入薏苡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利水滲濕: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入脾、肺、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上下兩疏湯主治濕熱內蘊,上蒸頭面,下注小便不利,故以薏苡仁利水滲濕,清熱除濕,以達治標之效。
2. 健脾和胃:薏苡仁亦能健脾和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促進水濕代謝,從根本上改善濕熱之症。上下兩疏湯中加入薏苡仁,不僅能利水滲濕,還可健脾和胃,使濕熱之症得以徹底消除。
上下兩疏湯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兼解表散熱:防風性溫,善於疏散風寒,並能解表散熱,與本方中柴胡、葛根等藥物相配合,可有效祛除外感風寒,兼顧表熱症狀。
- 調和營衛,促進氣血流通:防風具有調和營衛之功,能使營氣充足,衛氣固密,促進氣血流通,進一步增強機體抗病能力,使表邪得以迅速散去,解除患者的風寒表證。
總而言之,防風在上下兩疏湯中發揮著疏散風寒、解表散熱、調和營衛的重要作用,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治療風寒表證的功效。
「上下兩疏湯」中加入白芷,主要考量其 解表散寒 和 通鼻竅 的功效。
白芷味辛溫,入肺、胃經,具有散寒解表、通鼻竅、止痛的功效。其辛溫之性可溫散風寒,解除表證,同時亦可通暢鼻竅,改善因風寒所致的鼻塞、流涕等症狀。
因此,在「上下兩疏湯」中加入白芷,有助於 疏散風寒,通利鼻竅, 協同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外感風寒、鼻塞流涕等病症的效果。
上下兩疏湯中包含升麻,主要原因有二:
一、升麻性味辛溫,具有升陽散寒、解表透疹之功。本方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表寒裏熱證,升麻可疏散風邪,使鬱遏之邪外出,達到解表發汗之效。
二、本方旨在疏通上下,升麻作為升陽藥,能上行達表,疏通陽氣,使陽氣暢達,以助邪氣外出,達到治療目的。
上下兩疏湯中包含荊芥,主要原因有二:
- 疏散風熱,清熱解表: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表之功效。上下兩疏湯主治風熱感冒,症見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而荊芥可有效解除這些症狀,使患者體內風熱之邪得以宣洩。
- 通竅開鬱,解毒止癢: 荊芥具有通竅開鬱、解毒止癢之功效,可治療鼻塞、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上下兩疏湯中加入荊芥,可增強湯劑通竅開鬱的效用,更全面地緩解患者的病症。
上下兩疏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之功,可緩解方中其他藥物的峻烈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 增強藥效: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使其更易於發揮作用。同時,甘草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可以清熱解毒,緩解疼痛,增強人體免疫力。
總而言之,甘草在上下兩疏湯中起著重要的調和與增效作用,使其藥效更加穏定,更利於人體吸收。
主治功效
上下兩疏湯主治功效分析
上下兩疏湯出自《辨證奇聞》與《辨證錄》,為清代醫家陳士鐸所創,其主治為「濕熱壅於上下之齒,痛甚,口吸涼風則暫止,閉口則復作」之證。此方劑的組成為茯苓、白朮、澤瀉、薏苡仁、防風、白芷、升麻、荊芥、甘草,針對濕熱壅滯於齒牙的病機,具有獨到的治療功效。
病機分析
古文指出,此證並非單純的陽明火盛,而是濕熱壅阻於齒牙所致。濕邪停留在下部相對容易消散,但濕邪停留於上部則較難祛除。其原因在於,水濕下行符合自然規律,而向上發散則較為逆勢。且飲食之水皆從口入,經由齒牙,更易使濕邪積聚。濕邪不散,則鬱而化熱,濕熱交阻,導致齒痛經年累月,難以止息。
治療原理
上下兩疏湯的治療核心在於「疏濕散熱」,並佐以風藥以增強其效。此方劑的治療機理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利水滲濕,健脾益氣:方中茯苓、白朮、澤瀉、薏苡仁四味藥,皆為利水滲濕之要藥。茯苓能健脾益氣,兼具利水滲濕之功,使水濕從下焦排出;白朮則能健脾燥濕,使脾胃運化功能正常,減少濕邪生成;澤瀉利水消腫,直達病所,將停滯於上部的濕邪引導下行;薏苡仁則可健脾止瀉,加強利水滲濕之效。四藥合用,標本兼治,能有效地清除體內濕邪。
散風解表,祛風散邪:方中配伍防風、白芷、升麻、荊芥等辛散之藥。防風能發散風寒,解表止痛;白芷則可通鼻散風,消腫排膿,能針對齒牙部位的風邪;升麻能升陽舉陷,解毒散熱,引導藥力向上,散發上焦之濕熱;荊芥則可散風解表,消炎止痛。此四藥能協同作用,將侵襲齒牙的風邪散去,並助濕熱之消解。
調和藥性,協調諸藥:方中加入甘草,可調和藥性,使諸藥共同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峻猛,且能益氣和中,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濕邪的祛除。
總體而言,上下兩疏湯的精妙之處在於,既注重利水滲濕,從根本上解決濕邪停滯的問題,又佐以祛風之藥,加速濕熱之消散,並可達到止痛之效。此方劑的配伍,兼顧了濕熱的上下特性,使濕邪得風而燥,熱邪得風而涼,故能有效地解除濕熱壅阻所致的齒痛。
傳統服藥法
茯苓5錢,白朮3錢,澤瀉2錢,薏仁5錢,防風5分,白芷3分,升麻3分,荊芥2錢,梧桐淚5分,甘草1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胃部不適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本方前,應先諮詢醫師。
相同名稱方劑
上下兩疏湯, 出處:《辨證錄》卷三。 組成:茯苓5錢,白朮3錢,澤瀉2錢,薏仁5錢,防風5分,白芷3分,升麻3分,荊芥2錢,梧桐淚5分,甘草1錢。 主治:濕熱壅於上下之齒,痛甚,口吸涼風則暫止,閉口則復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