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清降濁湯

升清降濁湯

SHENG QING JIANG ZHU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張皆春眼科證治》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4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脾經 21%
胃經 13%
腎經 12%
肝經 10%
心經 7%
膀胱經 4%
膽經 3%
大腸經 3%
肺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心經
膀胱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升清降濁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降逆止嘔: 陳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其具有行氣解鬱、健脾燥濕之功效,可助脾胃運化,提升機體抗病能力。同時,陳皮能理氣降逆,對於脾胃氣逆、嘔吐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2. 芳香化濕,溫中止痛: 陳皮具有芳香化濕之功,可燥濕化痰,對於寒濕阻滯、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脹痛、嘔吐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此外,陳皮還能溫中止痛,改善寒濕引起的胃痛。

升清降濁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原因如下:

  1. 降濁止嘔: 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胃經,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方中加入半夏,可針對脾胃濕濁阻滯,上逆犯肺所致的嘔吐、痰多等症,起到降濁止嘔的作用。
  2. 化痰開竅: 半夏善於化痰,能清除痰濁,使氣機通暢,有利於清陽之氣上升。同時,半夏還有開竅醒神的功效,能解除痰濁矇蔽,使神志清醒。

綜上所述,半夏在升清降濁湯中扮演着化痰降濁、止嘔開竅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恢復脾胃功能,達到升清降濁的目的。

升清降濁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因其具備以下兩方面功效:

1. 滲濕利水: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能滲濕利水,消除體內過多的水濕,使濁氣下降,達到降濁的效果。

2. 健脾益氣: 茯苓亦能健脾益氣,提升脾胃運化功能,使清氣上升,達到升清的效果。

因此,茯苓在升清降濁湯中起到既能利水降濁,又能健脾升清的雙重作用,促進水液代謝平衡,使氣血通暢,達到治療目的。

升清降濁湯中加入薏苡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滲濕,健脾除濕:薏苡仁性涼味甘,具有利水滲濕、健脾除濕的功效,能有效清除體內濕濁之氣,有助於升清降濁,改善水濕困阻之症狀。
  2. 清熱解毒,消腫排膿:薏苡仁亦具清熱解毒、消腫排膿之效,可輔助清熱瀉火,利水消腫,並有助於清除體內毒素,促進組織修復,達到升清降濁的功效。

升清降濁湯中使用車前子,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利水滲濕,清熱解毒: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升清降濁湯旨在清熱解毒,化濕利水,車前子可促進體內濕濁排出,有助於清熱降火,達到升清降濁之效。
  2. 通淋止痛: 車前子亦可通淋止痛,對於濕熱下注所致的尿頻、尿痛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升清降濁湯常用於治療濕熱蘊蒸、痰濁壅肺等症,車前子的通淋作用可改善因濕熱下注引起的排尿不暢等症狀。

升清降濁湯中包含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降濁止嘔: 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經。其具有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功效,能幫助解開肝氣鬱結,消除脾胃濕濁,緩解因濁氣上逆所致的嘔吐、腹脹等症狀。
  2. 行氣消積,助消化: 枳殼能促進胃腸蠕動,有助於消食積、化痰飲,改善消化不良、食積腹脹等症狀。對於脾胃虛弱、消化功能不佳的人羣,枳殼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幫助消化吸收,提高機體的抵抗力。

升清降濁湯中加入荷葉,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暑: 荷葉性味甘涼,入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之效。升清降濁湯主要針對暑熱濕邪引起的症狀,而荷葉可清熱解暑,減輕暑熱對人體的影響,有助於升清降濁,恢復體內平衡。

二、 利水消腫: 荷葉能利水消腫,有助於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減輕濕邪對人體的損害。升清降濁湯中加入荷葉,可協同其他藥材,共同達到利水消腫、去除濕邪的效果,促進身體恢復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升清降濁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視瞻有色」(視物時覺有色影遮擋)、「暗影淡黃」(眼前有淡黃色暗影)、「神光不舒」(視覺模糊不清),兼見「頭暈胸悶」、「苔膩脈滑」等症。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眼疾與「濕濁中阻,清陽不升,濁陰上泛」相關:

  1. 濕濁中阻,清陽不升:濕濁停滯中焦(脾胃),阻礙清陽之氣上升頭目,故頭暈、視物昏朦;「神光不舒」即因清陽不能濡養目竅。
  2. 濁陰上泛,蒙蔽清竅:濕濁之邪上擾目絡,則見眼前黃色暗影;濕阻胸膈,氣機不暢,故胸悶、苔膩、脈滑。
    此證屬本虛標實,以「脾虛濕盛」為本,「濁陰上逆」為標,治法當以「健脾化濕、升清降濁」為核心。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二陳湯」為基礎,結合淡滲利濕、輕清升舉之品,構成標本兼顧之結構:

  1. 健脾祛濕以治本

    • 陳皮、半夏、茯苓:源自二陳湯,為燥濕化痰經典組合。陳皮理氣健脾,半夏降逆化痰,茯苓滲濕健脾,三者協力化解中焦濕濁,斷絕濁陰上泛之源。
    • 薏苡仁、車前子:增強利濕之效。薏苡仁健脾滲濕,車前子利尿導濕下行,使濕邪從小便而解,符合「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理。
  2. 調暢氣機以復升降

    • 枳殼(僅用3克):輕量取其「寬中下氣」之功,助半夏降胃氣,疏通中焦滯氣,協同陳皮恢復脾胃升降之樞。
    • 生荷葉(3克):關鍵升清之品,荷葉質輕性升,能引清陽之氣上達頭目,與枳殼一升一降,共調氣機,解「濁陰蒙竅」之勢。
  3. 組方特點

    • 輕靈為用:荷葉、枳殼用量極輕,符合「治上焦如羽」原則,避免過降過升之弊。
    • 標本並治:二陳湯+薏苡仁、車前子治本祛濕;荷葉、枳殼治標調升降,形成「降中寓升」格局,暗合「升清陽、降濁陰」之旨。

推論功效延伸
此方雖主治眼疾,然其「升清降濁」機制,亦可推廣用於其他「濕濁中阻,清陽不升」之證,如頭重如裹、耳鳴聽力減退、或濕濁型眩暈,但須契合「苔膩脈滑」之濕象。

傳統服藥法


陳皮9克,清半夏6克,茯苓9克,薏苡仁9克,車前子9克,枳殼3克,生荷葉3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胃下垂暈眩胸悶脹梅尼爾氏病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升清降濁湯, 出處:《張皆春眼科證治》。 組成:陳皮9g,清半夏6g,茯苓9g,薏苡仁9g,車前子9g,枳殼3g,生荷葉3g。 主治:視瞻有色,暗影淡黃,神光不舒,頭暈胸悶,苔膩脈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