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附旋復花湯

香附旋復花湯

XIANG FU XUAN FU HUA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1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肺經 22%
胃經 14%
腎經 13%
肝經 8%
三焦經 4%
心經 4%
大腸經 4%
小腸經 4%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三焦經
心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香附旋復花湯中包含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之效,可緩解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致的胸脅脹痛、腹痛等症狀。
  2. 調和脾胃,消食化積: 香附亦能健脾和胃,消食化積,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緩解飲食積滯所致的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問題。

因此,香附在香附旋復花湯中,扮演著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以及調和脾胃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整體提升療效。

在中藥方劑「香附旋復花湯」中加入輕粉,主要是利用輕粉的殺蟲解毒、消腫止痛作用。輕粉對於治療瘡癰腫毒、蟲咬傷等症狀有良好療效,但輕粉含有汞,使用時需注意安全。

香附旋復花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出於兩方面考慮:

一、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溼化痰的功效。方中旋復花、香附等藥材有助於行氣止痛,但容易損傷脾胃,而陳皮可以健脾和胃,防止藥性過於峻猛,協調藥性,避免傷脾。

二、調和藥性:陳皮氣味芳香,能使藥性更溫和,並可提升湯劑的口感,方便病人服用。

香附旋復花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和胃降逆:半夏性味辛溫,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旋復花燥濕化痰,香附理氣解鬱,但若脾胃虛寒,容易導致痰濕停滯,反增嘔逆。半夏加入其中,可以溫和脾胃,降逆止嘔,助旋復花、香附等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2. 解毒散結:香附旋復花湯常用於治療氣滯血瘀、痰濕阻絡所致的胸悶、腹脹、嘔吐等症狀。半夏除了和胃降逆之外,還有解毒散結的作用,可以幫助藥物更好地疏通經絡,化解瘀積,達到治療效果。

香附旋復花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水: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功。香附旋復花湯以燥濕化痰為主,但旋復花、香附等藥性偏燥,易傷脾胃,而茯苓可補脾益氣,協調藥性,避免燥傷脾胃,利於水濕的排出。
  2. 配伍增效: 茯苓與旋復花、香附等藥物配伍,可增強其利水消腫之效。茯苓能通利水道,利水滲濕,與旋復花、香附等藥物共同作用,可更有效地祛除體內水濕,達到治療目的。

香附旋復花湯中加入薏苡仁,主要是因為其具有利水滲濕、健脾除濕之效。

薏苡仁性味甘淡,入脾、肺經,能利水滲濕,健脾止瀉。香附旋復花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導致小便不利、腹脹疼痛、肢體沉重等症狀。薏苡仁的加入,可以幫助利水滲濕,消除體內濕熱,促進小便通暢,緩解腹脹疼痛等症狀。同時,薏苡仁還能健脾止瀉,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消化吸收能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附旋復花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出自清代《溫病條辨》,主治「伏暑、濕溫脅痛」,其適應症特徵如下:

  1. 病機:暑濕伏留三焦,濕阻氣機,或痰飲內停,導致「脅痛」為核心症狀。
  2. 症狀特點
    • 脅痛(或單側或雙側),可能因濕滯肝絡或痰飲流注所致。
    • 咳嗽與否皆可,反映病位在肺(痰飲上犯)或單純氣機鬱滯(無咳)。
    • 「無寒,但潮熱」或「寒熱如瘧」,提示濕熱鬱閉少陽,非典型傷寒表證,而屬半表半里之熱,類似少陽病但以濕為主。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調氣化痰、通絡止痛」為核心,藥物配伍分為三類:

  1. 行氣解鬱,通絡止痛

    • 香附(生用):疏肝解鬱,直達脅肋氣滯,兼能活血止痛。
    • 旋復花(絹包):消痰降氣,「通肝絡」而止脅痛,為痰氣交阻脅痛要藥。
  2. 化痰祛濕,暢通三焦

    • 半夏+茯苓:燥濕化痰、健脾利水,切中濕溫痰飲之病根。
    • 薏苡仁:清利濕熱兼健脾,針對暑濕之性,導濕下行。
    • 廣皮(陳皮):理氣化濕,助半夏、茯苓運轉中焦。
  3. 降氣平喘,輔助止痛

    • 蘇子霜:降氣化痰,兼緩脅痛(氣降則痛減)。
    • 加減法
      • 腹滿加厚朴,強化寬中除滿;
      • 痛甚加降香,取其「血中氣藥」特性,活血散瘀定痛。

綜合作用
全方以「氣行則濕化,絡通則痛止」為思路,針對濕熱痰飲阻滯三焦(尤重肝肺氣機),通過行氣、化痰、利濕三法並舉,解除脅痛與寒熱如瘧之症。其組方符合吳鞠通「治濕需佐宣氣」之原則,體現「分消走泄」治法。

特色

  • 不用柴胡而選香附、旋復花,避其升發,專注「降氣通絡」。
  • 結合「辛開苦降」(半夏、陳皮)與「淡滲利濕」(茯苓、薏仁),層次分明。

傳統服藥法


生香附3錢,旋復花3錢(絹包),蘇子霜3錢,廣皮2錢,半夏5錢,茯苓塊3錢,薏仁5錢。
腹滿者,加厚朴;痛甚者,加降香末。
上以水8杯,煮取3杯,分3次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伏暑、濕溫脅痛,或咳或不咳,無寒,但潮熱,或竟寒熱如瘧狀。若患者有寒症,或伴有嘔吐、腹瀉等症狀,則不宜使用本方。

相關疾病


咳血瘧疾咳嗽肋間神經疼痛身體發低熱

相同名稱方劑


香附旋復花湯, 出處:《溫病條辨》卷三。 組成:生香附3錢,旋復花3錢(絹包),蘇子霜3錢,廣皮2錢,半夏5錢,茯苓塊3錢,薏仁5錢。 主治:伏暑、濕溫脅痛,或咳或不咳,無寒,但潮熱,或竟寒熱如瘧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