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芎夏湯

XIONG XIA TANG

出處典籍: 《直指》卷七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5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脾經 19%
肺經 19%
胃經 14%
肝經 14%
心經 9%
膽經 9%
心包經 4%
腎經 4%
大腸經 4%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水飲證。

傳統服藥法

川芎半兩,半夏(制)半兩,茯苓半兩,青皮陳皮半兩,枳殼(制)半兩,白朮1分,炙草(炒)1分。
"喘,加去節麻黃;嗽,加炒桑白皮;嘔,加生薑、半夏;泄,加蒼朮、白朮;痞膈,加枳殼、桔梗;脹滿,加縮砂、白豆蔻;

方劑組成解釋

川芎性味辛、溫。主治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用於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腥痛、症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等症。

半夏性味辛、溫。主治降逆止嘔,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

茯苓性甘、淡、平。主治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用於水腫尿少、水腫脹滿、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遺精白濁等症。

青皮性苦,辛,溫。主治疏肝破氣、消積化滯。用於肝鬱氣滯之脅肋脹痛、乳房脹痛、乳核、乳癰、疝氣疼痛、食積氣滯之胃脘脹痛、以及氣滯血瘀所至的症瘕積聚、久瘧癖塊。

陳皮性苦、辛、溫。主治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常用於脾胃氣滯證。具有行氣止痛、健脾和中之功、可改善寒濕阻中的脾胃氣滯、脘腹脹痛、噁心嘔吐、腹瀉。

枳殼性苦、酸、微寒。主治理氣寬中、行滯消脹。 用於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痰飲內停、胃下垂、脫肛、子官脫垂。

白朮性味苦、甘、溫。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常用於治療脾虛食少、腹脹腹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等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腹瀉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芎夏湯, 出處:《直指》卷七。 組成:川芎半兩,半夏(制)半兩,茯苓半兩,青皮半兩,陳皮半兩,枳殼(制)半兩,白朮1分,炙草(炒)1分。 主治:逐水利飲。主治:水飲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芎活湯

相似度 80%

九味二陳湯

相似度 75%

清氣利膈丸

相似度 70%

倍朮二陳湯

相似度 66%

加減開邪散

相似度 66%

木香導飲丸

相似度 66%

平胃分消飲

相似度 66%

二陳理中湯

相似度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