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芎夏湯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活血化瘀: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之效。芎夏湯常用於治療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而川芎能改善血液循環,緩解血管痙攣,從而緩解頭痛等症狀。
- 昇陽散寒: 川芎能昇陽散寒,溫經通絡。芎夏湯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寒、陽氣不足所致的病症,川芎能溫補脾胃,改善陽氣不足,提高身體抵抗力。
芎夏湯中加入半夏,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 半夏性辛溫,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方中若有痰濕阻滯,可藉由半夏的辛溫之性,將濕氣蒸散,化解痰飲,使氣機通暢,解除嘔吐。
- 和胃止嘔: 半夏可降胃氣,止嘔逆,能緩解因痰濕阻滯所導致的胃氣上逆,進而止嘔。芎夏湯治療頭痛、眩暈、嘔吐等症,半夏的止嘔作用能改善症狀,提高療效。
芎夏湯中加入茯苓,主要考量其利水滲濕之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能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對於濕濁內停、脾虛水腫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芎夏湯以川芎、防風、柴胡等藥物疏風解表,但若體內濕氣過重,則會阻礙藥效發揮。茯苓的加入,可助藥物利水滲濕,將體內濕邪排出,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芎夏湯中加入青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芎夏湯主治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疼痛、月經不調等症狀,青皮可協同其他藥物疏解肝氣,緩解疼痛。
- 健脾消食,降逆止嘔: 青皮還兼具健脾消食、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肝鬱脾虛、脾胃不和導致的食慾不振、嘔吐等症狀,青皮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增進食慾,消除嘔吐。
總而言之,青皮在芎夏湯中起到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健脾消食、降逆止嘔的多重作用,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共同達到治療肝氣鬱結、脾胃不和等病症的效果。
芎夏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芎夏湯以川芎、夏枯草等藥材清熱解毒、散結消腫,容易造成脾胃氣滯,而陳皮可以理氣健脾,幫助藥材更好地發揮效力,避免藥物積滯於脾胃,影響藥效。
- 調和藥性: 芎夏湯中,夏枯草性寒,川芎性溫,陳皮性溫,加入陳皮可以調和藥性,避免寒性過重,減輕藥物的副作用,使藥性更加平和,更利於疾病的治療。
芎夏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原因如下:
- 疏肝理氣: 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消食化積之功效。芎夏湯中常有柴胡、白芍等藥材,容易導致肝氣鬱結。加入枳殼,可以幫助疏肝解鬱,使氣血流通,進而達到治療效果。
- 降逆止嘔: 枳殼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芎夏湯多用於治療頭昏目眩、胸悶心煩等症狀,這些症狀也可能伴隨嘔吐。枳殼可以降逆止嘔,緩解症狀,提高療效。
芎夏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芎夏湯中以川芎、白芍等藥物活血化瘀,但容易耗傷脾氣,加入白朮可補脾益氣,防止藥性過於寒涼,避免損傷脾胃,增強整體療效。
- 固本培元: 白朮能固護中氣,補虛益損,有助於增強人體抵抗力,促進身體恢復。芎夏湯治療風濕痺痛,常伴有氣血不足、體虛乏力等症狀,白朮可以補虛固本,增強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芎夏湯」介紹
水飲證,又稱水腫,是一種中醫病證,指因水液代謝失常而引起的體內水液過多,積聚於體內某一部位或全身的病症。水飲證的病因有多種,如脾腎陽虛、氣虛、氣滯血瘀、痰濕內阻等。
水飲證的臨牀表現主要有:水腫、小便不利、口渴、乏力、納差、腹脹、便溏、舌苔白膩等。水飲證的治療以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為原則,常用的中藥有茯苓、澤瀉、豬苓、芡實、薏苡仁、白朮、蒼朮、黃芪、黨參、補骨脂等。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1. 白朮
白朮性溫,味苦、甘,歸脾、胃經。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白朮可以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具有多種藥用價值,常用於治療脾虛氣弱、食慾不振、肢體乏力、水腫、黃疸、自汗、盜汗、口渴、口乾舌燥、安胎、食少、腹脹、泄瀉、風濕疼痛、關節炎等症狀。
2. 半夏
半夏性溫,味辛、苦,歸肺、脾、胃經。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能溫暖肺氣,使痰液化解,鎮咳祛痰,消除嘔吐,幫助降低血壓,減少水腫,散結消腫,適用於咳嗽、哮喘、嘔吐、腹脹、水腫等症狀。同時還可外用於治療皮膚腫瘤、毒蛇咬傷等。
3. 陳皮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理氣行氣方面,陳皮能行氣、燥濕、化痰,常用於濕阻氣滯痰凝所致之肺失宣肅、脾失健運之證。止咳化痰方面,陳皮能溫化寒痰,宣肺止咳,常用於濕痰咳嗽,寒痰咳嗽等。健脾胃方面,陳皮能行氣止痛、健脾和中,常用於脾胃氣滯證。消食化積方面,陳皮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腸內積氣,常用於食積、消化不良等。燥濕方面,陳皮能燥濕化痰,理氣健脾,常用於胸中痰飲、脘痞腹脹、脾虛食少、嘔吐泄瀉等。活絡止痛方面,陳皮能活絡止痛,常用於脾胃氣滯較甚,脘腹脹痛較劇者。
4. 川芎
川芎性溫,味辛、苦,歸肝、膽、心包經。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胸脅刺痛等症。同時,川芎還可治療風寒感冒、肢體疼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肝鬱氣滯引起的胸脅脹痛、胃脘疼痛等症。除此之外,川芎還有補血、強筋骨的作用,可治療貧血、月經不調、痛經,以及跌打損傷、骨折等症狀。
5. 茯苓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茯苓可以促進小便的生成和排出,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適用於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茯苓還可以祛風除濕,適用於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等症。茯苓還可以安胎,適用於孕婦水腫、先兆流產等症。茯苓還可以健脾胃,適用於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等症。茯苓還可以補血,適用於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茯苓還可以安神,適用於失眠、多夢等症。
6. 青皮
青皮性辛、溫、微苦,入肝、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青皮可疏肝理氣,活血化瘀,適用於肝鬱氣滯、經痛、跌打損傷等症狀。青皮還可以消積化滯,降氣止痛,常與山楂、神麴、麥芽等同用,以增強消積化滯之功。青皮能促進氣血運行,緩解胸悶脹滿、呃逆等氣滯症狀。
7. 枳殼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它能理氣寬中,行滯消脹,主治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其性寒,故不適用於脾胃虛寒、腹瀉洩瀉者。枳殼也能止咳化痰,主治咳嗽痰多、喘息氣促;消食化積,主治食積不消、腹脹腹痛;降氣,主治胃氣上逆、嘔吐呃逆。此外,枳殼還具有破氣、行氣、消痞、散結、除痰、止痛、緩瀉等功效。在臨牀上,枳殼常與其他中藥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
總結
中藥方劑「芎夏湯」,主要成分是:川芎,半夏,茯苓,青皮,陳皮,枳殼,白朮, 主治功效是:水飲證。水飲證是因水液代謝失常而引起的體內水液過多,積聚於體內某一部位或全身的病症。芎夏湯具有利水消腫、祛風除濕、活血化瘀、健脾胃等功效,可用於治療水飲證。
傳統服藥法
川芎半兩,半夏(制)半兩,茯苓半兩,青皮陳皮半兩,枳殼(制)半兩,白朮1分,炙草(炒)1分。
"喘,加去節麻黃;嗽,加炒桑白皮;嘔,加生薑、半夏;泄,加蒼朮、白朮;痞膈,加枳殼、桔梗;脹滿,加縮砂、白豆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芎夏湯, 出處:《直指》卷七。 組成:川芎半兩,半夏(制)半兩,茯苓半兩,青皮半兩,陳皮半兩,枳殼(制)半兩,白朮1分,炙草(炒)1分。 主治:逐水利飲。主治:水飲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