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胃愛散方劑中包含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丁香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胃寒引起的胃痛、腹痛、嘔吐等症狀,丁香可溫暖脾胃,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止痛的效果。
- 助消化,消食積:丁香還具有促進消化、消食積的作用。對於飲食不節,導致食積停滯的胃脘脹痛,丁香可以幫助消化,緩解胃部不適。
總之,丁香在胃愛散方劑中,主要發揮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助消化、消食積的功效,針對胃寒、胃痛、食積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胃愛散中加入人參,主要是考慮其補氣健脾的功效。
人參味甘性溫,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胃、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作用。對於胃虛弱導致的脾胃氣虛、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人參能夠起到很好的調節作用。
此外,人參還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對於胃部疾病的恢復也有幫助。因此,在胃愛散中加入人參,可以更好地發揮其補益脾胃、增強免疫力的作用,從而促進胃部疾病的康復。
胃愛散中加入白朮,是基於其健脾益氣、燥濕止瀉的功效。
白朮味甘苦,性溫,歸脾、胃經。其健脾益氣,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脾虛所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燥濕止瀉,能去除脾胃濕氣,止瀉止痢。
胃愛散多用於脾胃虛弱、濕困中焦所致的胃脘脹滿、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白朮的健脾益氣、燥濕止瀉功效,可以有效改善這些症狀,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胃愛散方劑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胃,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對於胃失和降、脾虛濕困所致的胃脘脹滿、食慾不振、腹瀉等症,茯苓能健脾胃,促進消化吸收,並利水滲濕,改善脾胃功能。
- 和中降逆,止嘔止瀉: 茯苓能和脾胃之氣,使脾胃運化正常,並能降逆止嘔,對於脾胃虛弱、氣逆上衝所致的噁心嘔吐、腹瀉等症,茯苓能起到緩解作用。
總而言之,茯苓加入胃愛散方劑,可健脾益胃,利水滲濕,和中降逆,止嘔止瀉,有助於改善胃部不適,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胃愛散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緩和藥性之功效,能調和諸藥,使方中各藥材的藥性相得益彰,避免藥性過於偏激,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 保護胃黏膜: 甘草具有保護胃黏膜的作用,能減少藥物對胃部的刺激,避免服用藥物後產生胃部不適。此外,甘草還能緩解胃部炎症,有助於胃部疾病的治療。
胃愛散中加入肉荳蔻,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中降逆:肉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對於胃寒嘔逆、胃脘疼痛、食少納呆等症狀,有顯著的緩解作用。
- 行氣止痛:肉荳蔻氣味芳香,能行氣止痛,對於胃氣不通、脘腹脹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綜上所述,肉荳蔻在胃愛散中的加入,是基於其溫中降逆、行氣止痛的功效,以緩解胃寒、胃氣不通、嘔吐、疼痛等症狀,達到溫胃健脾、和胃止痛的效果。
胃愛散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補氣健脾:黃耆性溫味甘,入脾經,具有補中益氣、固表止汗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胃脘疼痛、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黃耆能補益脾胃之氣,促進脾胃運化功能,改善胃部不適。
- 升陽舉陷:黃耆能升舉陽氣,對於胃下垂、脾虛下陷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胃愛散中加入黃耆,有助於提升胃氣,改善胃部下垂,恢復胃的正常功能。
胃愛散方劑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對於胃寒症,如胃脘冷痛、食慾不振、嘔吐等,乾薑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改善胃部功能。
- 助消化,增進食慾:乾薑可促進胃液分泌,增強胃動力,有助於消化食物,改善食慾不振的症狀。
因此,胃愛散方劑中加入乾薑,是為了溫中散寒,並促進消化,改善胃部不適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胃愛散] 主治功效分析
[胃愛散] 根據古籍記載,主要針對脾胃虛寒所致的相關症狀,其治療核心在於溫中散寒、健脾益氣、調和脾胃,使氣機恢復正常運轉。
主治病症:
- 脾胃虛寒: 古籍多次提到本方用於「脾胃久虛」、「脾胃虛冷」之證。此處的「虛」指的是脾胃功能的減退,導致運化無力,進而產生寒象。
- 中焦氣滯: 由於脾胃虛弱,導致中焦氣機運行不暢,出現「中焦氣?壅上」的現象,表現為胸腹脹滿不舒。
- 冷涎上湧: 脾胃虛寒,水濕不化,上逆為痰涎,出現「冷涎上潮嘔惡」的症狀。
- 嘔吐噁心: 脾胃功能失常,胃氣上逆,導致噁心嘔吐。
- 胸腹疼痛: 中焦氣滯,或寒邪凝滯,可導致胸腹疼痛。
- 不思飲食: 脾胃虛弱,運化功能低下,導致食慾不振,「不思飲食」。
- 久瀉不止: 脾胃虛寒,無力運化水穀,易致洩瀉。
- 痘疹初期,脾胃虛寒,內伏不出: 《奇效良方》中指出,當痘疹初起,若因脾胃虛寒,或誤用寒涼藥物,導致毒邪內伏,難以透發時,可用本方溫中助陽,以助痘疹透發。
- 痘疹後,脾胃虛弱: 《証治準繩》提到痘疹後,若出現食少,大小便正常者,也可用本方調補。
治療原理:
[胃愛散] 的組成藥物皆有針對性,共同發揮溫中健脾、散寒化滯的作用,其治療原理可歸納如下:
- 溫中散寒:
- 丁香、乾薑、肉荳蔻:均為溫熱藥,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寒邪凝滯所致的疼痛、嘔吐等症狀,使中焦氣機得以恢復正常。其中乾薑溫中散寒力量較強,肉荳蔻則兼有固腸止瀉之效。
- 健脾益氣:
- 人參、黃耆、白朮:皆為補氣健脾之藥,人參大補元氣,黃耆補中益氣,白朮健脾燥濕,三者合用,可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從根本上解決脾胃虛弱的問題,使氣血生化有源。
- 利水滲濕:
- 茯苓:可利水滲濕,有助於排除體內因脾胃虛弱而產生的濕濁,減輕因濕氣引起的胸悶、嘔吐等不適。
- 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 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的功效,可緩解藥物的峻烈之性,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緩急止痛作用,可緩解脾胃虛寒引起的疼痛。
綜合分析:
[胃愛散] 諸藥合用,溫中散寒,健脾益氣,消食化滯,利水滲濕,既能針對脾胃虛寒之本,又能兼顧寒滯、濕濁等標,使得脾胃恢復正常運化,氣機得以順暢運行,從而消除因脾胃虛寒而產生的各種症狀。此方不僅可以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消化不良,更可以用於痘疹初期或後期的脾胃調養,以助痘疹的順利透發或後期的康復。
此方之名「胃愛」,據《醫學入門》載「胃喜甘而惡苦,此藥味甘,故胃愛之」,可見其組方以甘溫為主,契合脾胃的生理特性,故能為脾胃所喜愛。
傳統服藥法
糯米1兩,乾淡木瓜3分,甘草1分,丁香25粒(上四味同炒焦),藿香葉1分,紫蘇葉1分。
上藥曬乾,為細末。
每服1錢或半錢,煎粟米大棗湯調下。如無汗出,即用控心散髮之,後服羌活散與本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胃愛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十二引《十便良方》。 組成:丁香1分,人參1兩,白朮1分,茯苓1分,甘草1分,肉豆蔻3個,黃耆5錢,乾薑5錢。 主治:脾久虛,中焦氣滯上壅,或有冷涎上潮嘔惡,或有胸腹疼痛,不思飲食。脾胃久虛,泄瀉不止。
胃愛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八引《張氏家傳》。 組成:糯米1兩,乾淡木瓜3分,甘草1分,丁香25粒(上4味同炒焦),藿香葉1分,紫蘇葉1分。 主治:小兒脾虛吐瀉。如斑瘡不出,醫人不識形候,便將冷藥冰卻瘡子,致令內伏不出。痘疹,脾胃不快,泄瀉嘔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