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茵陳丸中含有茵陳蒿,主要原因有二:
一、 茵陳蒿為君藥,擅長清熱利濕。 茵陳蒿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疸的功效。小茵陳丸主治濕熱黃疸,茵陳蒿作為君藥,發揮其清熱利濕的功效,以達治療黃疸的目的。
二、 茵陳蒿配伍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小茵陳丸中還含有其他藥材,如梔子、大黃等,與茵陳蒿互相配合,能更好地發揮清熱利濕、瀉火解毒的功效,使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小茵陳丸中加入枳殼,是為了疏肝理氣,降逆止嘔。
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破氣消積,行滯消痞,降逆止嘔的功效。
茵陳蒿擅長清熱利濕,但若脾胃虛寒,濕濁內阻,單用茵陳蒿恐難以完全奏效。枳殼的加入可疏肝解鬱,理氣降逆,幫助茵陳蒿更好地發揮清熱利濕之功,並消除脾胃氣滯,緩解因濕濁阻滯所致的嘔吐。
因此,枳殼的加入,不僅能提高小茵陳丸的療效,還能協調藥性,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小茵陳丸方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燥濕:茵陳蒿擅長清熱利濕,但其性偏寒,易傷脾陽。白朮性溫,能健脾燥濕,與茵陳蒿相配,既能增強利濕之力,又能防止寒濕傷脾,使藥效更為溫和。
- 固護中氣:茵陳蒿利濕之力強,若脾胃虛弱,易導致中氣下陷。白朮能補脾益氣,固護中氣,防止濕邪下陷,使利濕效果更佳,且能防止因利濕過度而出現氣虛乏力等症狀。
小茵陳丸中加入赤茯苓,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赤茯苓性平和,味甘淡,具有健脾利濕、滲濕止瀉的功效。茵陳蒿善於清熱利濕,但其偏於苦寒,易傷脾胃。加入赤茯苓可補脾胃之氣,避免茵陳蒿過於寒涼而傷脾。
- 利水滲濕:赤茯苓能利水滲濕,有助於促進體內濕邪排出。茵陳蒿則以利膽退黃為主,赤茯苓的加入可增強利水滲濕的作用,配合茵陳蒿共同達到利濕退黃的效果。
小茵陳丸方劑中加入葶藶子,主要是利用其利水滲濕、瀉肺降氣的功效。
茵陳蒿擅長清熱利濕,但對於濕濁較重、兼有水停胸膈者,單用茵陳蒿效果有限。葶藶子性寒滑,善於利水滲濕,並能宣肺降氣,可幫助茵陳蒿更有效地排出體內濕濁,解除胸膈之阻,達到利水消腫、通暢氣機的效果。
因此,葶藶子的加入,可以提升小茵陳丸的利水滲濕功效,使其更能針對濕濁阻滯、水停胸膈的病症,達到更佳的療效。
小茵陳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和胃降逆:半夏味辛、性微溫,具有降逆止嘔、化痰止咳之功效。茵陳蒿味苦、性寒,善於清熱利濕,但容易引起胃氣上逆、嘔吐等副作用。半夏可與茵陳蒿配伍,起到和胃降逆的作用,防止茵陳蒿的寒性損傷脾胃。
- 增強利濕功效:半夏能燥濕化痰,與茵陳蒿共同利濕,加強了利濕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小茵陳丸中加入半夏,既能緩解茵陳蒿的副作用,又能增強藥效,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小茵陳丸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活血,調和藥性: 茵陳蒿味苦性寒,擅長清熱利濕,但長期服用可能傷及脾胃,導致氣血不足。而當歸味甘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和氣血的功效,可緩解茵陳蒿的寒性,避免其傷及脾胃,同時增強其利濕效果。
- 促進排泄,利水消腫: 當歸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腎臟功能,促進水分代謝,利水消腫。與茵陳蒿搭配使用,可以更好地達到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的效果。
總而言之,當歸的加入,在小茵陳丸中起到了一個重要的調節作用,既能緩解茵陳蒿的寒性,又能增強其療效,使藥性更加平和,使用更加安全有效。
小茵陳丸中加入花椒,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溫中散寒,助茵陳蒿之效: 小茵陳丸以茵陳蒿為主藥,善於清熱利濕,但其性偏寒,對於脾胃虛寒者,單用茵陳蒿恐難以達到最佳療效。花椒性溫,辛散溫通,可溫中散寒,助茵陳蒿之效,使其寒涼之性得以緩解,更易於溫脾健胃,利濕退黃。
二、增強止痛之功: 花椒味辛,性溫,具有溫中止痛之功效,可協同茵陳蒿,緩解肝膽濕熱所致的腹痛、脅痛等症狀,提升整體療效。
小茵陳丸方中加入大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通便,助茵陳解毒: 小茵陳丸主治濕熱黃疸,大黃苦寒,能瀉熱通便,清熱解毒,與茵陳蒿、梔子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利濕、退黃的效果。
- 促進茵陳蒿的藥效發揮: 大黃具有促進腸胃蠕動的作用,有助於茵陳蒿等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作用,加強其清熱利濕、退黃的效果。
總之,大黃的加入,不僅能增強小茵陳丸的清熱利濕作用,同時也能促進茵陳蒿等藥物的藥效發揮,從而達到更好的療效。
小茵陳丸中包含甘遂,其主要原因為:
- 瀉火利濕,消腫止痛: 甘遂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瀉火利濕、消腫止痛之功效,能有效清除濕熱,改善肝膽濕熱所致的黃疸、腹痛、小便不利等症狀。
- 配合茵陳蒿,增強療效: 甘遂與茵陳蒿相配,能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疏肝利膽、清熱利濕的功效。甘遂有助於清除濕熱,促進茵陳蒿的利膽作用,進一步改善肝膽濕熱所引起的病症。
主治功效
小茵陳丸:中藥方劑之寶
中藥方劑「小茵陳丸」,以其獨特的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等傳統功效,成為中醫治療黑疸的常用方劑。黑疸,是指身體皮膚發黑,小便呈紅赤色,是由於肝膽濕熱所致。小茵陳丸由茵陳蒿、枳殼、白朮、赤茯苓、葶藶子、半夏、當歸、花椒、大黃、甘遂等藥物組成,各味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等功效。
藥物組成和功效
茵陳蒿:具有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等傳統功效。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赤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等功效。
葶藶子:具有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等功效。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花椒:具有溫中止瀉、殺蟲解毒、祛寒止痛、溫中散寒、健脾止瀉、溫腎壯陽、補陽、壯命門火、止嘔、壯陽、通經絡、清熱利尿、祛風除濕、破血消癥、溫裡溫中、健脾胃、止咳平喘、止瀉、活絡止痛、通乳等功效。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甘遂:性寒烈,是峻下逐水之藥,可攻逐水停,通利二便。
總結
中藥方劑「小茵陳丸」,以其獨特的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等傳統功效,成為中醫治療黑疸的常用方劑。各味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等功效,有效地改善黑疸的症狀。
傳統服藥法
茵陳1分,枳殼1分,白朮1分,赤茯苓1分,甜葶藶1分,半夏3分,當歸3分,川椒3分,大黃3分,甘遂1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食前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茵陳丸具有瀉下通便的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因此,服用小茵陳丸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茵陳丸, 出處:《雞峰》卷九。 組成:茵陳1分,枳殼1分,白朮1分,赤茯苓1分,甜葶藶1分,半夏3分,當歸3分,川椒3分,大黃3分,甘遂1分。 主治:黑疸,身體間黑,小便赤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