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枳殼丸
XIAO ZHI KE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一六六引《聖惠》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小枳殼丸」方劑中以「枳殼」為主要藥材,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特性:
- 疏肝理氣: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消食化積的功效。方劑中運用枳殼,旨在緩解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致的胸悶、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 降逆止嘔:枳殼能降逆氣,止嘔吐,適用於胃氣上逆、嘔吐不止的症狀。方劑中運用枳殼,旨在緩解因肝氣鬱結或脾胃虛弱導致的胃氣上逆、嘔吐等症狀。
小枳殼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和胃降逆: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與枳殼搭配,有助於疏肝理氣,和胃降逆,改善因胃氣上逆引起的呃逆、嘔吐等症狀。
- 消痰止咳:半夏亦有化痰止咳之效,能清肺熱,化痰液,配合枳殼的理氣作用,可有效緩解痰多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
總而言之,半夏的加入,既能和胃降逆,又能消痰止咳,與枳殼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
小枳殼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健脾燥濕: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燥濕之效,可助於脾胃運化,增強消化功能。小枳殼丸以枳殼為主藥,善於理氣消積,但容易損傷脾胃,白朮則可補脾益氣,防止枳殼過於燥烈傷脾,協調藥性,使藥效更趨平和。
二、升陽止瀉:白朮可升舉陽氣,固澀止瀉,而枳殼則能行氣消食,二者相配,能既消積止瀉,又不傷正氣,達到溫和止瀉的目的。
小枳殼丸中加入赤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化濕: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止瀉的功效。小枳殼丸主治胸膈痞滿,脘腹脹痛,食少納呆,大便不暢等症,而赤茯苓可以健脾化濕,促進消化,改善腸胃功能,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療效。
- 利水滲濕:赤茯苓還具有一定的利水滲濕作用,可以幫助身體排出多餘的水分,減輕水腫,改善脾胃濕氣,進一步促進消化功能,使藥效更顯著。
小枳殼丸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小枳殼丸以枳殼為主藥,具有理氣消積、行滯化痰之功效,但其性偏寒,易傷脾胃陽氣。加入乾薑可溫中散寒,防止藥性過寒,並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二、協調藥性:乾薑與枳殼相配,可相互協調藥性。乾薑的溫燥之性可緩解枳殼的寒涼之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對脾胃造成損傷。同時,乾薑的辛溫之性可助枳殼理氣消積,促進藥效的發揮。
主治功效
小枳殼丸
小枳殼丸,由枳殼、半夏、白朮、赤茯苓、乾薑等五味藥材組成。具有理氣寬中、化痰止嘔、健脾益氣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胃部不協調,舊有的寒氣和積水留滯,心腹部飽脹,兩側肋骨疼痛,嘔吐痰水,沒有食慾。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 白術可以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具有多種藥用價值。
-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 半夏能溫暖肺氣,使痰液化解,鎮咳祛痰,消除嘔吐,幫助降低血壓,減少水腫,散結消腫,適用於咳嗽、哮喘、嘔吐、腹脹、水腫等症狀。
-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 乾薑主要用於治療感冒、腹痛、腰痛、脾胃寒證、消化不良、腹瀉、吐血、便血、崩漏、經血不調、痛經、月經過多、咳嗽氣喘痰多清稀等病症。
-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 枳殼性寒,能理氣寬中,行滯消脹,主治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止咳化痰,主治咳嗽痰多、喘息氣促;消食化積,主治食積不消、腹脹腹痛;降氣,主治胃氣上逆、嘔吐呃逆。
總結
小枳殼丸由五味藥材組成,具有理氣寬中、化痰止嘔、健脾益氣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胃部不協調、食積、嘔吐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枳殼4兩(炒,去瓤),半夏3兩(湯洗去滑),白朮3兩,赤茯苓2兩(去皮),乾薑2兩(炒)。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後生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枳殼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六引《聖惠》。 組成:枳殼4兩(炒,去瓤),半夏3兩(湯洗去滑),白朮3兩,赤茯苓2兩(去皮),乾薑2兩(炒)。 主治:胃不和,宿寒留飲,心腹痞滿,脅肋刺痛,嘔逆痰水,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