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病散
YING B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二一二引《經驗良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12-19
方劑組成解釋
應病散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益血: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效。應病散中,人參可補益氣血,改善因病導致的氣虛、血虛等症狀,為藥方整體療效提供支持。
- 扶正祛邪:中醫認為,人參可扶正祛邪,提升人體抵抗力,幫助抵抗病邪侵襲。應病散的組成中,可能存在一些具有較強寒涼性質的藥材,人參的溫補作用可以平衡寒涼之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而損傷陽氣,進一步增強治療效果。
應病散方中包含白朮,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能補脾益氣,燥濕健脾。應病散方中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所致的泄瀉、腹痛、食少等症,白朮在此起到健脾益氣,固澀止瀉的作用。
- 燥濕利水:白朮具燥濕利水之功,可利水滲濕,消腫止痛。應病散方中,若患者伴有濕邪困脾,水濕內停等症,白朮則可起到祛濕利水,通利水道的作用,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
應病散方中含有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可以去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改善水腫、痰飲等病症。應病散作為治療濕熱蘊結之症的方劑,茯苓的利水滲濕作用可以幫助排出體內濕熱,減輕其對人體的影響。
- 健脾益氣: 茯苓同時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可以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促進水液代謝,進一步利於濕熱的排除。對於濕熱所致的脾胃氣虛,茯苓能起到補益作用,增強患者的抵抗力。
應病散方劑中包含白薇,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清熱解毒:白薇味苦寒,入肝經,擅長清熱解毒,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對於因熱毒所致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皮膚紅腫等,皆有良好的療效。
- 利濕退黃:白薇亦具利濕退黃之功,可促進體內濕邪排出,改善黃疸等濕熱症狀。在應病散方中,白薇與其他藥材配合,可更有效地發揮清熱解毒、利濕退黃之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應病散中含有白芷,主要原因有二:
- 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外襲所致的鼻塞、頭痛、齒痛等症狀,白芷能有效疏風解表,通利鼻竅,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
- 消腫排膿,生肌止痛:白芷亦具消腫排膿、生肌止痛的功效,能促進傷口癒合,減少炎症反應。對於因風寒外襲導致的皮膚病變,如皮膚瘙癢、紅腫等,白芷能有效消腫止癢,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白芷在應病散中起著疏風散寒、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生肌止痛等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應病散中加入白芍,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疼痛: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緩解疼痛的功效。應病散主治各種疼痛,白芍可有效緩解其疼痛症狀,尤其是肝經疼痛。
- 調和肝脾:應病散中可能存在一些燥熱之品,白芍可滋陰斂肝,養血柔肝,健脾和胃,起到調和肝脾的作用,防止燥熱傷陰,維持臟腑功能協調。
應病散方劑中包含川芎,主要原因有二:
一、 活血行氣: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膽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應病散多用於治療血瘀氣滯所致的頭痛、眩暈、胸悶、腹痛等症狀,而川芎正是針對這些症狀的關鍵藥材,能疏通血脈,使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二、 引藥上行: 川芎性溫,能引藥上行,使藥效更有效地作用於頭部,緩解頭痛、眩暈等症狀。應病散中其他藥材如白芷、蒼朮等,也具有升散的作用,而川芎的加入則可協同作用,使藥效更為顯著。
應病散中包含延胡索,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延胡索味苦辛,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應病散多用於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胸痛、腹痛、頭痛等病症,延胡索可有效改善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 疏肝解鬱,理氣調經:延胡索還具有疏肝解鬱、理氣調經的功效。應病散中常配伍其他具有疏肝理氣作用的藥材,如柴胡、香附等,共同發揮疏肝解鬱、調和氣血的功效。
延胡索的加入,使應病散在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基礎上,更能起到疏肝解鬱、理氣調經的作用,整體提升藥效。
應病散中加入肉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補火助陽之功效。對於因陽氣不足、寒邪入侵而引起的病症,如四肢冰冷、腰膝痠軟、腹痛泄瀉等,肉桂能溫補陽氣,驅散寒邪,達到治病目的。
- 助藥力: 應病散的組成中,可能包含其他藥材,例如甘草、黃芪等,而肉桂可以增強這些藥材的藥力,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肉桂可以促進黃芪的升陽補氣作用,增強其益氣固表的效果。
應病散中包含當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應病散主要針對氣血不足、經絡瘀阻等病症,當歸可起到補益氣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的作用,為藥方整體功效打下基礎。
- 引藥入血,增強藥效: 當歸作為君藥,其補血活血的特性,可以引導其他藥材的藥效更好地進入血液循環,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與其他活血化瘀藥材配合,能更有效地疏通經絡,消除瘀血。
因此,當歸在應病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僅僅是補血活血,更能促進其他藥材的藥效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應病散中包含赤石脂,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收斂止瀉: 赤石脂性寒味澀,能收斂腸道,固澀止瀉,適用於脾虛泄瀉、久瀉不止等症。
- 清熱止血: 赤石脂亦可清熱止血,適用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引起的吐血、衄血、便血等。
因此,在應病散中加入赤石脂,可發揮其收斂止瀉、清熱止血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目的。
應病散中含有牡丹皮,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涼血: 牡丹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方劑中若因熱毒蘊結,或血熱妄行所致的病症,牡丹皮可起到清熱涼血,化瘀止痛的作用。
二、 解毒消腫: 牡丹皮還能解毒消腫,對於因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或外傷感染等症狀,牡丹皮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因此,應病散中含有牡丹皮,是為了發揮其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應病散中包含藁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散寒,止痛止痙:藁本性溫,味辛,歸肝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痙的功效。方中加入藁本,可針對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痙攣等症狀,起到疏風散寒、止痛止痙的作用。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應病散方中其他藥物,如羌活、川芎等,也具有疏風散寒、止痛止痙的功效。藁本與這些藥物配合使用,可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更好地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疾病。
應病散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應病散中包含多種藥物,甘草可作為藥引,調和各藥性,使藥物協同作用,發揮最佳療效。
- 保護脾胃: 甘草入脾經,具有健脾益氣、緩解脾胃不適的作用。應病散方劑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引起的各種疾病,甘草可以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應病散中包含沒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止痛: 沒藥味苦辛,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應病散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配伍,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而沒藥的活血止痛作用可以增強整體療效。
- 收斂生肌: 沒藥亦具有一定的收斂生肌功效,可促進傷口癒合,對於應病散治療的創傷、潰瘍等病症,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綜上所述,沒藥在應病散中發揮著活血止痛、收斂生肌的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應病散方劑中,加入沉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行氣止痛: 沉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行氣止痛、溫腎納氣之功效。對於因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腹疼痛、胃脘脹滿、嘔吐腹瀉等症狀,沉香能有效疏通氣機,緩解疼痛。
- 溫腎助陽: 沉香具有溫腎助陽之效,可用於治療腎陽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小便頻數等症狀。應病散方劑中加入沉香,可增強其溫腎助陽的功效,對於腎陽虛患者,能起到溫補腎陽、改善陽虛症狀的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應病散」:
應病散是由多種中藥材組成的經典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
- 人參: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白薇:清熱解毒、清虛熱、清熱利尿、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清肺熱利咽、滋陰潤燥、消腫排毒。
- 白芷: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
- 延胡索: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活絡止痛。
- 肉桂: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赤石脂:固澀收斂、化腐生肌、止瀉、止血、排膿、除煩、生肌斂瘡。
- 牡丹皮:清熱瀉火、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破血消癥、排膿、滋陰。 *藁本:發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沒藥:活血調經、散瘀止痛、消腫生肌,利水消腫。
- 沉香: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止嘔、止咳平喘、補腎、健脾胃。
應病散的功效:
應病散主要用於治療婦女懷孕前後容易得各種疾病,比如崩漏、產後發熱等。
注意事項:
應病散性寒,不宜久服。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應慎用。
總結:
應病散是由多種中藥材組成的經典中藥方劑,具有多種治療功效。應病散中藥材之間相互協調,共同發揮作用,是治療婦科疾病的常用方劑。
傳統服藥法
人參半兩,白朮(麥麩炒)半兩,白茯苓(去皮)半兩,白薇(去蘆,用根)半兩,白芷半兩,京芍藥半兩,川芎半兩,玄胡索(去皮)半兩,桂(不見火)半兩,大當歸(酒浸,焙,去尾)半兩,赤石脂(火煅紅)半兩,牡丹皮(去木骨)半兩,藁本(去頭)半兩,甘草3錢,沒藥(不見火)2錢,沈香3錢(不見火)。
骨蒸熱,入童子小便1盞煎服,不能飲酒者,不用小便,煉蜜同生薑自然汁調服。
上為細末。
每服2錢,入煉熟蜜大半匙,熱酒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應病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一二引《經驗良方》。 組成:人參半兩,白朮(麥麸炒)半兩,白茯苓(去皮)半兩,白薇(去蘆,用根)半兩,白芷半兩,京芍藥半兩,川芎半兩,玄胡索(去皮)半兩,桂(不見火)半兩,大當歸(酒浸,焙,去尾)半兩,赤石脂(火煅紅)半兩,牡丹皮(去木骨)半兩,藁本(去頭)半兩,甘草3錢,沒藥(不見火)2錢,沉香3錢(不見火)。 主治:婦人胎前産後百病,諸般崩漏,産後發熱。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