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仁丸

YI YI RE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事》卷七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心經 15%
肺經 15%
腎經 15%
肝經 12%
胃經 10%
膽經 4%
大腸經 4%
心包經 2%
脾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胃經
膽經
大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薏苡仁丸中包含薏苡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入脾、肺、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清熱排膿、美容養顏等功效。 該藥材能有效改善水腫、腹瀉、濕疹等症狀,且對改善皮膚問題,如雀斑、暗沉等也有幫助。
  2. 薏苡仁丸的組成需根據其主治病症而定, 若方劑主治濕熱內蘊、脾虛水腫等病症,則薏苡仁的利水滲濕、健脾止瀉功效可以有效改善病症。因此,薏苡仁是薏苡仁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薏苡仁丸方中加入石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石斛性寒,味甘,入胃、腎經,具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薏苡仁丸以薏苡仁為主藥,性涼利濕,容易耗傷津液。加入石斛可滋養陰液,平衡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損傷脾胃。
  2. 健脾益氣,增強療效:石斛具有健脾益氣、養陰生津的作用,可以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水液代謝,更好地發揮薏苡仁利濕消腫、健脾止瀉的功效。石斛與薏苡仁相配,可使藥效更佳,療效更顯著。

薏苡仁丸中加入附子,是基於其溫陽散寒、祛風除溼的功效。

附子性溫,入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腎助陽、祛風除溼的功效。而薏苡仁丸主治脾虛溼盛、水腫、泄瀉等症,附子的加入可以溫脾陽,助運脾溼,同時兼顧祛風除溼,與薏苡仁協同發揮作用。

例如,在治療寒溼痹痛、脾腎陽虛導致的水腫等病症時,附子可以溫陽化寒,配合薏苡仁利水消腫,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薏苡仁丸方中加入川牛膝,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通絡止痛:川牛膝性味辛溫,入肝、腎經,具有利水消腫、通絡止痛之功效。薏苡仁丸主治濕熱下注,脾腎陽虛所致的關節疼痛,而川牛膝可配合薏苡仁利水滲濕,疏通經絡,減輕關節腫痛。
  2. 活血化瘀,引藥下行:川牛膝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應,並引導藥力下達病竈,增強藥效。在薏苡仁丸中,川牛膝能輔助薏苡仁等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達到祛濕止痛的效果。

薏苡仁丸方劑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為了 清熱涼血滋陰潤燥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薏苡仁性涼,味甘淡,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消腫、健脾除濕的功效。

二者合用,可 協同清熱利濕,並 滋陰潤燥,適用於濕熱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痤瘡等。生地黃可 清熱涼血,抑制炎症反應,而薏苡仁則 利水消腫,促進皮膚代謝,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薏苡仁丸中加入柏子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安神,緩解燥熱: 薏苡仁性涼,長服易傷脾胃,而柏子仁味甘性平,能滋陰潤燥,安神定志,可緩解薏苡仁可能造成的燥熱之弊,協調藥性,使藥效更溫和。
  2. 健脾益腎,增強功效: 柏子仁入腎經,有補腎益精的作用,與薏苡仁合用,可共同健脾益腎,增強其利水滲濕、健脾除濕的功效,對於脾虛濕盛、腎氣不足所致的症狀療效更佳。

薏苡仁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健脾:薏苡仁性涼,長於利水滲濕,但脾虛者易致氣虛乏力。人參則性溫,具有補氣益脾之效,可與薏苡仁相配,避免其過於寒涼,同時增強脾胃運化,提高藥物吸收利用率。
  2. 扶正祛邪:薏苡仁丸主要用於治療濕邪困脾之證,而人參能補益正氣,增強人體抵抗力,有助於抵抗濕邪,提升治療效果。同時,人參的補氣作用還能改善患者因濕邪困脾導致的氣虛乏力等症狀。

薏苡仁丸中加入枳殼,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消食導滯,行氣消脹:枳殼味苦、性寒,具有消食導滯、行氣消脹的作用。薏苡仁丸主治脾虛濕盛、痰濕內阻所致的腹脹、便溏、水腫等症。枳殼加入其中,可助薏苡仁消食化濕,行氣利水,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水濕代謝,達到祛濕止瀉、消脹利水的目的。
  2. 緩解藥性,防止寒涼:薏苡仁性偏寒涼,長期服用可能造成脾胃虛寒。枳殼性雖寒,但配伍其他藥材,能緩解薏苡仁的寒涼之性,避免損傷脾胃,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薏苡仁丸中添加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助薏苡仁利水消腫:薏苡仁擅長利水滲濕,但性偏寒涼,對於寒濕體質或脾陽不足者,單用易傷脾陽,導致水濕難以排出。細辛性溫,辛散溫通,可溫陽散寒,助薏苡仁利水消腫,避免寒濕停留,達到更好的療效。
  2. 辛香闢穢,增強藥效:細辛辛香氣味濃烈,能闢除穢濁之氣,與薏苡仁合用,可以更好地消散水濕,並增強藥效,使藥力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薏苡仁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行氣活血、止痛的效果。薏苡仁丸主治濕熱帶下,而濕熱常導致氣滯血瘀,引起疼痛。川芎可疏通經絡,行氣止痛,緩解濕熱帶下所致的疼痛不適。
  2. 調和藥性: 薏苡仁性涼,味甘淡,偏於清熱利濕。川芎性溫,味辛,可調和薏苡仁的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寒,損傷脾胃。

薏苡仁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血活血:薏苡仁擅長利水滲濕,但長期服用可能導致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當歸具有補血活血的功效,可補益氣血,協同薏苡仁,避免單味藥物使用帶來的副作用。
  2. 調和藥性:薏苡仁性涼,長期服用可能寒涼傷脾。當歸性溫,可調和薏苡仁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有助於更好地發揮藥效,同時保護脾胃。

因此,當歸的加入不僅補益氣血,還可調和藥性,使薏苡仁丸更加安全有效。

薏苡仁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薏苡仁性涼,擅長利水消腫,但過於寒涼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入脾胃經,可緩解薏苡仁的寒性,避免其過度損傷脾胃,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利用。
  2. 增強功效: 甘草味甘,可調和藥性,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甘草與薏苡仁搭配,可以加強利水消腫的效果,同時還有健脾和胃的作用,有利於整體的療效提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薏苡仁丸」

組成

薏苡仁、石斛、附子、川牛膝、生地黃、柏子仁、人參、枳殼、細辛、川芎、當歸、甘草。

薏苡仁

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入脾、肺、腎經,功能利水消腫、健脾滲濕、清熱排膿、補肺益陰。薏苡仁含有多種有效成分,如薏苡仁甙、薏苡仁醇等。

石斛

性微寒,味甘,入胃、肺、腎經。具有滋陰清熱、生津益胃、潤肺益腎、明目強腰、補氣養血、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強筋骨、益精等功效。可治療熱病傷津、口乾煩渴、胃陰不足、胃痛乾嘔、肺燥乾咳、虛熱不退、陰傷目暗、腰膝軟弱、氣血虛、乏力疲勞、腎精虧虛、腰膝酸軟、失眠多夢、遺精滑精等症狀。

附子

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附子能溫暖身體,促進血循,增強心臟功能,加速新陳代謝,排毒。此外,附子能補腎陽、益火消陰,治療腎陽虛寒性陽萎宮冷、腰膝冷痛、夜尿頻多等症。另外,附子還能活絡止痛,治療寒邪內侵之胃腹疼痛、洩瀉,以及寒濕阻絡之痹痛。

川牛膝

具有多種功能。包括調經、祛風除濕、強筋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活絡止痛、通經、清熱利尿、滋陰、補益肝腎等。牛膝最突出的功能是強筋骨。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胸脅刺痛等症。同時,川芎還可治療風寒感冒、肢體疼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肝鬱氣滯引起的胸脅脹痛、胃脘疼痛等症。此外,川芎還有補血、強筋骨的作用,可治療貧血、月經不調、痛經,以及跌打損傷、骨折等症狀。

生地黃

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生地黃能清瀉肝火、胃火、心火、肺火,滋陰、養血,治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祕。生地黃亦用於津傷口渴、內熱消渴。現代研究表明,生地黃對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具有治療和預防作用。

柏子仁

具有安神鎮靜、止血、固澀固表、生津止渴、潤燥滑腸、補氣補陰等功效。其中,安神鎮靜是柏子仁最主要的功效之一,常用於治療心慌心悸、失眠多夢等症狀。柏子仁還可以補氣養血、潤燥滑腸,用於治療氣虛體弱、腸燥便祕等症。此外,柏子仁還有固澀固表、生津止渴等功效,常用於治療盜汗、遺精、尿頻、口乾舌燥等症狀。

人參

具有多種傳統功效。它能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人參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具有生津止渴、補血、健脾胃等功效。

枳殼

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它能理氣寬中,行滯消脹,主治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其性寒,故不適用於脾胃虛寒、腹瀉洩瀉者。枳殼也能止咳化痰,主治咳嗽痰多、喘息氣促;消食化積,主治食積不消、腹脹腹痛;降氣,主治胃氣上逆、嘔吐呃逆。此外,枳殼還具有破氣、行氣、消痞、散結、除痰、止痛、緩瀉等功效。在臨牀上,枳殼常與其他中藥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

細辛

具有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的功效。具有散風寒、溫肺化痰,可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炎、鼻竇炎、頭痛、身體痠痛等症狀;另外細辛散風除濕,主治風濕痹痛、肢體麻木、寒濕腹痛、嘔吐泄瀉;具有溫化寒痰停飲、下氣消痰、溫肺化飲之功,可治療外感風寒、水飲內停、喘咳、痰多清稀等症狀;細辛也可用於治療寒邪入絡之肌肉關節痛,如頭痛、鼻淵、牙痛、痹痛等。

川芎

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胸脅刺痛等症。同時,川芎還可治療風寒感冒、肢體疼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肝鬱氣滯引起的胸脅脹痛、胃脘疼痛等症。此外,川芎還有補血、強筋骨的作用,可治療貧血、月經不調、痛經,以及跌打損傷、骨折等症狀。

當歸

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當歸能促進造血功能,增加血細胞數量,達到補血效果;其活性成分能調節子宮平滑肌,緩解痛經,促進內膜生長,改善月經不調;當歸所含的維生素K等活性成分能增強血管壁張力,促進血小板聚集,達到止血效果。此外,當歸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補血生肌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同時,當歸亦有止咳平喘之效,其所含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鎮咳、祛痰、平喘的作用,可抑制氣管平滑肌收縮,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

甘草

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總結

薏苡仁丸是中藥方劑,由薏苡仁、石斛、附子、川牛膝、生地黃、柏子仁、人參、枳殼、細辛、川芎、當歸、甘草組成。具有利水消腫、健脾滲濕、清熱排膿、補肺益陰等功效。主治悲傷、煩惱會損傷肝氣,導致兩脅骨頭疼痛,筋脈僵硬,腰部和腿部沉重乏力,大腿筋緊張,兩脅牽連疼痛,四肢舉不起來,逐漸發展為脊背僵硬,手腳枯瘦。

傳統服藥法


薏苡仁2兩,乾薑(炮裂)1兩,吳茱萸(湯浸7遍,焙乾,微炒)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大黃(銼,炒)1兩,芍藥1兩,黃芩(去黑心)半兩,生乾地黃(微炒)半兩,當歸(微炒)半兩,桂(去粗皮)半兩,白朮半兩,蜀椒(去目並合口者,炒出汗)1兩,人參1兩,石韋(去毛,微炙)1兩,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黃色)30枚。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溫酒送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溫補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腳氣病五十肩胃及十二指腸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嗜眠症(嗜睡症)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胃下垂月經稀少腹瀉膝部腫大疼痛身體發低熱半身或下肢麻木手指緊繃難以伸直腹部筋脈肌肉拘急攣縮胎毒

相同名稱方劑


薏苡仁丸, 出處:《家塾方》。 組成:薏苡仁10錢,大黃5錢,土茯苓2兩。 主治:小兒頭瘡,胎毒;大人諸瘡。

薏苡仁丸,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九。 組成:薏苡仁1兩(湯浸,洗淨,去皮),當歸(去蘆)1兩(洗,焙乾),秦艽(去苗)1兩,防風(去蘆叉枝)1兩,羌活(去蘆)1兩,酸棗仁(去皮)1兩。 主治:小兒手拳不能展開。稟受肝氣虛弱致兩膝攣縮,兩手伸展無力。

薏苡仁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三。 組成:薏苡仁2兩,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威靈仙1兩,漢防己1兩,檳榔1兩,防風半兩(去蘆頭),羌活半兩,石斛半兩(去根節),枳殼半兩(麸炒微黃,去瓤),五加皮半兩,桂心半兩,赤芍藥半兩,牛膝1分(去苗),當歸3分,赤茯苓半兩。 主治:腲退風。體虛,風邪所攻,肌肉腫滿,腰腳無力,骨節緩弱,四肢濕痹。

薏苡仁丸, 出處:《本事》卷四。 組成:薏苡仁半兩,茵芋(去梗,銼,炒)半兩,白芍藥半兩,牛膝(洗,銼,焙,酒浸1宿,再焙)半兩,川芎(洗)半兩,丹參(去蘆)半兩,防風(去叉股)半兩,獨活(黃色如鬼眼者,去蘆,洗,焙)半兩,側子1枚(炮,去皮臍),熟乾地黃(酒灑,9蒸,9曬,焙)1兩,桂心(不見火)1兩,橘皮1兩。 主治:腳氣。腰腳走註疼痛。

薏苡仁丸, 出處:《本事》卷七。 組成:薏苡仁1兩,石斛(用細者,去根淨,洗,細銼)3分,附子半兩(炮,去皮臍),牛膝(酒浸,水洗,焙乾)3分,生乾地黃3分,柏子仁(研)半兩,人參(去蘆)半兩,枳殼半兩,細辛(去葉)半兩,川芎(洗)半兩,當歸(洗,去蘆,焙乾)半兩,甘草(炙)。 主治:悲哀煩惱傷肝氣,至兩脅骨疼痛,筋脈緊急,腰腳重滯,兩股筋急,兩脅牽痛,四肢不能舉,漸漸脊膂攣急,手足枯悴。

薏苡仁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一。 組成:薏苡仁2兩,乾薑(炮裂)1兩,吳茱萸(湯浸7遍,焙乾,微炒)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大黃(銼,炒)1兩,芍藥1兩,黃芩(去黑心)半兩,生乾地黃(微炒)半兩,當歸(微炒)半兩,桂(去粗皮)半兩,白朮半兩,蜀椒(去目并合口者,炒出汗)1兩,人參1兩,石韋(去毛,微炙)1兩,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黃色)30枚。 主治:婦人月水不利。胸脅痞滿,臍腹刺痛,手足煩熱。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