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薏苡仁丸中包含薏苡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入脾、肺、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清熱排膿、美容養顏等功效。 該藥材能有效改善水腫、腹瀉、濕疹等症狀,且對改善皮膚問題,如雀斑、暗沉等也有幫助。
- 薏苡仁丸的組成需根據其主治病症而定, 若方劑主治濕熱內蘊、脾虛水腫等病症,則薏苡仁的利水滲濕、健脾止瀉功效可以有效改善病症。因此,薏苡仁是薏苡仁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薏苡仁丸方中加入石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石斛性寒,味甘,入胃、腎經,具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薏苡仁丸以薏苡仁為主藥,性涼利濕,容易耗傷津液。加入石斛可滋養陰液,平衡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損傷脾胃。
- 健脾益氣,增強療效:石斛具有健脾益氣、養陰生津的作用,可以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水液代謝,更好地發揮薏苡仁利濕消腫、健脾止瀉的功效。石斛與薏苡仁相配,可使藥效更佳,療效更顯著。
薏苡仁丸中加入附子,是基於其溫陽散寒、祛風除溼的功效。
附子性溫,入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腎助陽、祛風除溼的功效。而薏苡仁丸主治脾虛溼盛、水腫、泄瀉等症,附子的加入可以溫脾陽,助運脾溼,同時兼顧祛風除溼,與薏苡仁協同發揮作用。
例如,在治療寒溼痹痛、脾腎陽虛導致的水腫等病症時,附子可以溫陽化寒,配合薏苡仁利水消腫,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薏苡仁丸方中加入川牛膝,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通絡止痛:川牛膝性味辛溫,入肝、腎經,具有利水消腫、通絡止痛之功效。薏苡仁丸主治濕熱下注,脾腎陽虛所致的關節疼痛,而川牛膝可配合薏苡仁利水滲濕,疏通經絡,減輕關節腫痛。
- 活血化瘀,引藥下行:川牛膝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應,並引導藥力下達病竈,增強藥效。在薏苡仁丸中,川牛膝能輔助薏苡仁等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達到祛濕止痛的效果。
薏苡仁丸方劑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為了 清熱涼血 和 滋陰潤燥。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薏苡仁性涼,味甘淡,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消腫、健脾除濕的功效。
二者合用,可 協同清熱利濕,並 滋陰潤燥,適用於濕熱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痤瘡等。生地黃可 清熱涼血,抑制炎症反應,而薏苡仁則 利水消腫,促進皮膚代謝,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薏苡仁丸中加入柏子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安神,緩解燥熱: 薏苡仁性涼,長服易傷脾胃,而柏子仁味甘性平,能滋陰潤燥,安神定志,可緩解薏苡仁可能造成的燥熱之弊,協調藥性,使藥效更溫和。
- 健脾益腎,增強功效: 柏子仁入腎經,有補腎益精的作用,與薏苡仁合用,可共同健脾益腎,增強其利水滲濕、健脾除濕的功效,對於脾虛濕盛、腎氣不足所致的症狀療效更佳。
薏苡仁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健脾:薏苡仁性涼,長於利水滲濕,但脾虛者易致氣虛乏力。人參則性溫,具有補氣益脾之效,可與薏苡仁相配,避免其過於寒涼,同時增強脾胃運化,提高藥物吸收利用率。
- 扶正祛邪:薏苡仁丸主要用於治療濕邪困脾之證,而人參能補益正氣,增強人體抵抗力,有助於抵抗濕邪,提升治療效果。同時,人參的補氣作用還能改善患者因濕邪困脾導致的氣虛乏力等症狀。
薏苡仁丸中加入枳殼,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消食導滯,行氣消脹:枳殼味苦、性寒,具有消食導滯、行氣消脹的作用。薏苡仁丸主治脾虛濕盛、痰濕內阻所致的腹脹、便溏、水腫等症。枳殼加入其中,可助薏苡仁消食化濕,行氣利水,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水濕代謝,達到祛濕止瀉、消脹利水的目的。
- 緩解藥性,防止寒涼:薏苡仁性偏寒涼,長期服用可能造成脾胃虛寒。枳殼性雖寒,但配伍其他藥材,能緩解薏苡仁的寒涼之性,避免損傷脾胃,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薏苡仁丸中添加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助薏苡仁利水消腫:薏苡仁擅長利水滲濕,但性偏寒涼,對於寒濕體質或脾陽不足者,單用易傷脾陽,導致水濕難以排出。細辛性溫,辛散溫通,可溫陽散寒,助薏苡仁利水消腫,避免寒濕停留,達到更好的療效。
- 辛香闢穢,增強藥效:細辛辛香氣味濃烈,能闢除穢濁之氣,與薏苡仁合用,可以更好地消散水濕,並增強藥效,使藥力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薏苡仁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行氣活血、止痛的效果。薏苡仁丸主治濕熱帶下,而濕熱常導致氣滯血瘀,引起疼痛。川芎可疏通經絡,行氣止痛,緩解濕熱帶下所致的疼痛不適。
- 調和藥性: 薏苡仁性涼,味甘淡,偏於清熱利濕。川芎性溫,味辛,可調和薏苡仁的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寒,損傷脾胃。
薏苡仁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血活血:薏苡仁擅長利水滲濕,但長期服用可能導致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當歸具有補血活血的功效,可補益氣血,協同薏苡仁,避免單味藥物使用帶來的副作用。
- 調和藥性:薏苡仁性涼,長期服用可能寒涼傷脾。當歸性溫,可調和薏苡仁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有助於更好地發揮藥效,同時保護脾胃。
因此,當歸的加入不僅補益氣血,還可調和藥性,使薏苡仁丸更加安全有效。
薏苡仁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薏苡仁性涼,擅長利水消腫,但過於寒涼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入脾胃經,可緩解薏苡仁的寒性,避免其過度損傷脾胃,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利用。
- 增強功效: 甘草味甘,可調和藥性,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甘草與薏苡仁搭配,可以加強利水消腫的效果,同時還有健脾和胃的作用,有利於整體的療效提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薏苡仁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悲哀煩惱傷肝氣」,導致一系列肝氣鬱滯、筋脈失養之證,如兩脅骨痛、筋脈緊急、腰腳重滯、四肢不舉等。其病機核心為:
- 肝氣鬱結化熱:因情志不舒,肝氣橫逆,鬱久化熱,灼傷陰血,致筋脈失濡而攣急。
- 寒熱錯雜:肝鬱克脾,脾陽不振(見乾薑、附子、吳茱萸溫中),兼有鬱熱(黃芩、生地、大黃清瀉)。
- 氣血瘀阻:久病入絡,氣滯血瘀(桃仁、當歸活血;芍藥緩急止痛)。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疏肝健脾、寒熱並調、氣血同治」為法,分三層次作用:
調和肝脾,溫陽散寒
- 吳茱萸、乾薑、附子、蜀椒:溫中散寒,暖肝降逆,針對肝寒乘脾之腹冷痛、嘔逆。
- 白朮、人參:益氣健脾,固護中焦,助氣血生化之源。
清熱養陰,疏泄鬱火
- 黃芩、生地黃:清肝膽鬱熱,滋陰涼血,防溫燥藥助火傷陰。
- 大黃:瀉熱通瘀,導鬱火下行,兼化瘀滯。
活血通絡,柔筋緩急
- 桃仁、當歸、芍藥:活血養血,舒筋解攣,治肢體拘急。
- 石韋:利水通淋,兼清熱止血,或針對濕熱下注之證。
- 薏苡仁(君藥):獨重用,既利濕舒筋,又健脾止痺,合諸藥調和寒熱濕瘀。
全方特色
以薏苡仁為名,凸顯「舒筋除痺」主旨,寒溫並用,標本兼顧,尤適於肝鬱脾虛、寒熱夾雜之頑固性肢體攣痛。其配伍嚴謹,溫而不燥,清而不凝,通補相兼,體現中醫「異病同治」之整體觀。
傳統服藥法
薏苡仁2兩,乾薑(炮裂)1兩,吳茱萸(湯浸7遍,焙乾,微炒)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大黃(銼,炒)1兩,芍藥1兩,黃芩(去黑心)半兩,生乾地黃(微炒)半兩,當歸(微炒)半兩,桂(去粗皮)半兩,白朮半兩,蜀椒(去目並合口者,炒出汗)1兩,人參1兩,石韋(去毛,微炙)1兩,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黃色)30枚。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溫酒送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溫補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薏苡仁丸, 出處:《家塾方》。 組成:薏苡仁10錢,大黃5錢,土茯苓2兩。 主治:小兒頭瘡,胎毒;大人諸瘡。
薏苡仁丸,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九。 組成:薏苡仁1兩(湯浸,洗淨,去皮),當歸(去蘆)1兩(洗,焙乾),秦艽(去苗)1兩,防風(去蘆叉枝)1兩,羌活(去蘆)1兩,酸棗仁(去皮)1兩。 主治:小兒手拳不能展開。稟受肝氣虛弱致兩膝攣縮,兩手伸展無力。
薏苡仁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三。 組成:薏苡仁2兩,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威靈仙1兩,漢防己1兩,檳榔1兩,防風半兩(去蘆頭),羌活半兩,石斛半兩(去根節),枳殼半兩(麸炒微黃,去瓤),五加皮半兩,桂心半兩,赤芍藥半兩,牛膝1分(去苗),當歸3分,赤茯苓半兩。 主治:腲退風。體虛,風邪所攻,肌肉腫滿,腰腳無力,骨節緩弱,四肢濕痹。
薏苡仁丸, 出處:《本事》卷四。 組成:薏苡仁半兩,茵芋(去梗,銼,炒)半兩,白芍藥半兩,牛膝(洗,銼,焙,酒浸1宿,再焙)半兩,川芎(洗)半兩,丹參(去蘆)半兩,防風(去叉股)半兩,獨活(黃色如鬼眼者,去蘆,洗,焙)半兩,側子1枚(炮,去皮臍),熟乾地黃(酒灑,9蒸,9曬,焙)1兩,桂心(不見火)1兩,橘皮1兩。 主治:腳氣。腰腳走註疼痛。
薏苡仁丸, 出處:《本事》卷七。 組成:薏苡仁1兩,石斛(用細者,去根淨,洗,細銼)3分,附子半兩(炮,去皮臍),牛膝(酒浸,水洗,焙乾)3分,生乾地黃3分,柏子仁(研)半兩,人參(去蘆)半兩,枳殼半兩,細辛(去葉)半兩,川芎(洗)半兩,當歸(洗,去蘆,焙乾)半兩,甘草(炙)。 主治:悲哀煩惱傷肝氣,至兩脅骨疼痛,筋脈緊急,腰腳重滯,兩股筋急,兩脅牽痛,四肢不能舉,漸漸脊膂攣急,手足枯悴。
薏苡仁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一。 組成:薏苡仁2兩,乾薑(炮裂)1兩,吳茱萸(湯浸7遍,焙乾,微炒)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大黃(銼,炒)1兩,芍藥1兩,黃芩(去黑心)半兩,生乾地黃(微炒)半兩,當歸(微炒)半兩,桂(去粗皮)半兩,白朮半兩,蜀椒(去目并合口者,炒出汗)1兩,人參1兩,石韋(去毛,微炙)1兩,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黃色)30枚。 主治:婦人月水不利。胸脅痞滿,臍腹刺痛,手足煩熱。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