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膽丸

益膽丸

YI D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古今名方》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極寒 (0.1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胃經 16%
心經 10%
大腸經 9%
脾經 9%
肝經 9%
膀胱經 7%
腎經 6%
膽經 3%
三焦經 2%
小腸經 2%
肺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脾經
肝經
膀胱經
腎經
膽經
三焦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益膽丸中加入鬱金,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項功效: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鬱金味苦辛、性涼,入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之效。膽囊炎常伴有肝氣鬱結、氣滯血瘀等症狀,鬱金可以疏肝理氣,緩解疼痛。
  2.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鬱金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有助於清除膽囊炎引發的熱毒,消散炎症,緩解疼痛。

總之,鬱金在益膽丸中起到疏肝理氣、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膽囊炎相關症狀。

益膽丸中加入玄參,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

玄參味甘苦,性寒,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膽囊炎多因濕熱、痰熱、瘀熱等病邪阻滯膽腑所致,而玄參能清熱解毒,瀉火涼血,可有效改善膽囊炎引起的發熱、疼痛、口苦、舌苔黃膩等症狀,同時還能消散熱毒,促進炎症消退。因此,益膽丸中加入玄參,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達到治療膽囊炎的目的。

益膽丸中添加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利濕化石:滑石性滑潤,味甘淡,入膀胱經,具利水滲濕、化石通淋之效。益膽丸主治濕熱蘊結所致之膽囊炎、膽石症等,滑石可促進濕熱排泄,並有助於化解膽石,減輕炎症。
  2. 清熱解毒:滑石亦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可輔助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清熱瀉火、利濕通淋之效,進一步緩解膽囊炎、膽石症等病症的症狀。

因此,益膽丸中添加滑石,有利於促進濕熱排泄,化解膽石,並減輕炎症,達到治療膽囊炎、膽石症等病症的效果。

益膽丸中包含白礬,主要是因為白礬具有以下特性:

  1. 燥濕止瀉: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脾、胃經,具有燥濕止瀉的功效,能有效抑制腸道內水分過多,減輕腹瀉症狀。
  2. 收斂止痛: 白礬具有收斂止痛作用,能緩解膽囊炎引起的疼痛,並抑制炎症發展。

因此,益膽丸中添加白礬,主要是為了發揮其燥濕止瀉和收斂止痛的功效,以達到治療膽囊炎的目的。

益膽丸方劑中包含金銀花,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

金銀花性寒,味甘,入肺、心、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的作用。膽囊炎常伴有發熱、疼痛等症狀,而金銀花能清熱解毒,緩解炎症,並能起到一定的止痛作用,因此有助於改善膽囊炎的症狀。

此外,金銀花還有利尿消腫的作用,對於膽汁淤積引起的黃疸也有改善作用。因此,金銀花在益膽丸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助於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改善膽囊炎的症狀。

益膽丸中包含芒硝,主要原因如下:

  1. 瀉火解毒: 芒硝性寒,味苦鹹,入肝、胃經,具有瀉火解毒、清熱通便的功效。益膽丸中加入芒硝,旨在清熱瀉火,消除肝膽濕熱,改善膽囊炎症,緩解疼痛和黃疸等症狀。
  2. 通利結石: 芒硝具有通利結石的作用,可以幫助溶解膽結石,促進其排出。在益膽丸中加入芒硝,可以輔助治療膽結石,緩解膽絞痛等症狀。

益膽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一、 緩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減少副作用的作用。益膽丸中其他藥材可能較為苦寒,加入甘草可以中和藥性,使藥物更易於服用,避免刺激腸胃。

二、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等功效,可以增強益膽丸的整體療效。對於膽囊炎、膽結石等疾病,甘草可以輔助消炎、止痛,促進膽汁分泌,有助於改善病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益膽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益膽丸在古代中醫理論中,主要用於治療各種結石症與相關炎症,其功效主治包括:

  1. 膽結石、膽囊炎:針對肝膽氣滯、濕熱蘊結所致的結石或炎症,以「行氣散結」為主,緩解右脅疼痛、黃疸等症狀。
  2. 腎結石、膀胱結石、尿道結石:通過「排石通淋」作用,化解下焦濕熱積聚形成的石淋,改善小便澀痛、血尿等問題。
  3. 阻塞性黃疸:疏利肝膽氣機,促進膽汁排泄,減輕因結石或炎症導致的膽道梗阻。
  4. 腎炎:可能用於濕熱型腎炎,藉滑石、明礬等清利濕熱,緩解水腫、小便不利。

此方結合「散結—通淋—清熱」三大方向,體現中醫「異病同治」原則,凡屬濕熱瘀阻的病機均可應用。


組成藥物與治療原理分析

1. 鬱金(120克)—行氣活血,利膽退黃

  • 為君藥,主入肝膽,辛散苦降,能解氣滯血瘀,促進膽汁分泌,針對結石的核心病機「氣滯濕阻」。

2. 玄參(100克)—清熱解毒,軟堅散結

  • 助鬱金清解熱毒,其鹹寒特性可軟化堅結,對結石的「硬質」特性有針對作用。

3. 滑石粉(100克)—利水通淋,清熱滲濕

  • 引濕熱從小便出,緩解尿道結石的小便澀痛,與明礬協同增強「通淋」效果。

4. 明礬(100克)—燥濕化痰,蝕瘡排石

  • 酸性收斂與燥濕並用,可能透過化學溶解(古稱「消礬化石」)輔助分解結石。

5. 金銀花(100克)—清熱解毒,抗炎

  • 針對膽囊、尿路的炎症反應,減少濕熱蘊結的繼發病理產物。

6. 火消(硝石,210克)—破堅散積,利尿瀉下

  • 為關鍵藥,硝石的硝酸鉀成分能刺激消化道與泌尿系蠕動,助結石排出,古方常用於「消石」。

7. 甘草(60克)—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 緩解平滑肌痙攣(如膽絞痛),並中和硝石、明礬的烈性。

方劑配伍邏輯與原理

  1. 「行氣+清熱」為主軸

    • 鬱金、玄參、金銀花疏肝膽鬱熱,解決氣滯與熱毒的基礎病機。
  2. 「溶石+排石」雙重機制

    • 明礬、硝石直接作用於結石結構(傳統認為可「化頑石」),滑石、甘草引石下行。
  3. 標本兼顧

    • 清熱解毒(治本防復發)與通淋止痛(治標緩急)並行,適用於急性發作與慢性調理。

此方體現「以通為用」的治療原則,透過藥物協同促進膽汁、尿液的排泄通路,化解有形實邪。其組合既有傳統理論支持(如鬱金—硝石配伍源於《聖惠方》),亦暗合現代藥理中部分成分的溶石、抗炎作用。

傳統服藥法


鬱金120克,玄參100克,滑石粉100克,明礬100克,金銀花100克,火消210克,甘草60克。
行氣散結,排石通淋。
上為末,為丸。
每服1.5克,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黃疸膽囊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尿道結石前列腺增生膽結石腎盂腎炎尿道膿傷黃熱病小便疼痛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益膽丸, 出處:《古今名方》。 組成:鬱金120g,玄參100g,滑石粉100g,明礬100g,金銀花100g,火消210g,甘草60g。 主治:行氣散結,排石通淋。主治:膽結石,腎結石,膀胱結石,尿道結石,阻塞性黃疸及腎炎,膽囊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