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抑肝清氣飲
YI GAN QING QI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內經拾遺》卷一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81)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抑肝清氣飲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香附味辛、苦,性平,歸肝、脾經。其具有行氣解鬱、活血止痛的功效,能夠疏通肝氣鬱結,緩解胸脅脹痛、脘腹疼痛等症狀。
- 調理脾胃,健脾和胃:香附還能健脾和胃,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緩解肝氣鬱結導致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因此,香附在抑肝清氣飲中起到疏肝解鬱、理氣止痛和調理脾胃的作用,幫助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多種症狀。
抑肝清氣飲中包含蒼朮,主要源於其疏肝理氣、燥濕健脾的功效。
蒼朮味苦辛,性溫,歸脾、胃、肝經,能疏肝解鬱,行氣止痛,且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方中肝氣鬱結、脾胃濕困,導致氣機不暢,蒼朮能疏理肝氣,健脾燥濕,促進氣機運行,達到清熱解毒、止痛止癢的功效。此外,蒼朮還能輔助其他藥物,提升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抑肝清氣飲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川芎性辛溫,入肝經,可疏肝解鬱,行氣止痛,對於肝氣鬱結、胸脅脹痛、頭暈目眩等症狀有較好療效。抑肝清氣飲主要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胸悶氣短、心煩失眠等症狀,川芎的疏肝解鬱作用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
-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川芎亦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之功效。肝鬱氣滯往往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進而出現瘀血阻滯,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配合其他藥物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抑肝清氣飲作為中醫學中用於調理肝氣鬱結、疏肝解鬱的方劑,其組成成分精妙而講究。其中,神麴作為一味重要草藥,其存在有其深遠意義。神麴,又稱為六神麴,是由多種中藥混合發酵製成,富含酵素及微生物活性物質,能助消化、增強脾胃功能,並可促進食物營養吸收。
在抑肝清氣飲中加入神麴,主要目的在於調和脾胃,防止因肝氣鬱結所導致的脾胃運化失常。肝主疏泄,若肝氣不舒,則影響脾的運化,進而造成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神麴的應用,恰到好處地解決了這一連鎖反應,不僅有助於肝氣的順暢,更確保了脾胃功能的正常運轉,從而達到疏肝理氣、健脾和胃的綜合療效。此方結合多味草藥,共同作用於人體,實現了中醫學中「肝脾同治」的理念,對於改善肝氣鬱結引起的各種不適具有顯著效果。
「抑肝清氣飲」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寧心安神: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心、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該方以清熱利濕為主,茯苓可助脾運化水濕,防止濕邪困脾,進而影響心神,達到清熱利濕、寧心安神之效。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茯苓與其他藥物配合,可增強療效。例如,茯苓與澤瀉、豬苓等配伍,利水滲濕更顯著;與百合、酸棗仁等配伍,寧心安神作用更佳。
抑肝清氣飲方中加入梔子,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寒,入肝經,能清泄肝膽之火,對於肝火上炎、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等症狀具有顯著效果。
- 涼血止血:梔子亦具涼血止血之功,可用於治療肝火旺盛導致的出血,如鼻衄、咯血等。
因此,抑肝清氣飲中加入梔子,可有效清泄肝火、涼血止血,達到清熱解毒、疏肝理氣之功效,改善肝火旺盛所致的各種症狀。
抑肝清氣飲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和燥濕止瀉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肝、胃經,具有清心火、瀉肝火、燥濕熱的功效。抑肝清氣飲常用於治療肝火旺盛、脾胃濕熱所致的口苦咽乾、牙齦腫痛、腹脹便溏、小便赤澀等症狀。
黃連能清泄肝火,緩解肝火上炎引起的口苦咽乾、牙齦腫痛等症狀。同時,黃連還能燥濕止瀉,抑制脾胃濕熱引起的腹脹便溏等症狀。因此,黃連在抑肝清氣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助於平衡肝脾,清熱解毒,達到治療目的。
抑肝清氣飲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肝理氣:枳實味苦酸,性寒,歸脾、胃經。其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散結之功效,可疏肝解鬱,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悶、脘腹痞滿等症狀。
- 降逆止嘔:枳實能降逆氣,對於肝氣犯胃所引起的嘔吐、噯氣、反酸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在抑肝清氣飲中加入枳實,有助於疏肝理氣、降逆止嘔,達到整體調和肝氣、清熱化痰的效果。
抑肝清氣飲中加入甘草,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抑肝清氣飲旨在清熱解毒,而其中某些藥材可能偏寒涼,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甘溫,入脾經,具有調和脾胃、緩解寒涼之弊的功效,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
- 增強藥效,提高療效:甘草味甘,能解毒,且具有補氣生津之效。它與其他藥材配伍,有助於增強清熱解毒、利濕化痰的療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總之,甘草在抑肝清氣飲中起到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以及增強藥效,提高療效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抑肝清氣飲中使用沉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降逆止嘔:沉香性溫,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之效。抑肝清氣飲針對肝氣上逆所致的胸悶、嘔吐等症狀,沉香可以幫助降逆氣,緩解不適。
- 行氣止痛:沉香能行氣止痛,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疼痛、脘腹脹痛等,沉香可以疏通氣機,緩解疼痛。
總之,沉香在抑肝清氣飲中,主要發揮降逆止嘔、行氣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清肝瀉火、理氣止痛之功效。
抑肝清氣飲中加入山楂,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消食化積,行氣止痛: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止痛之效。肝鬱氣滯常導致脾胃運化失常,出現食積不消、脘腹脹痛等症狀。山楂可消食積,助脾胃運化,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消化不良。
- 活血化瘀,散瘀止痛:山楂亦有活血化瘀之效,可改善肝鬱氣滯所致的瘀血阻滯,緩解胸脅疼痛、乳房脹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抑肝清氣飲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主治「怒氣傷肝而致煎厥,郁結痞悶」,乃針對情志不遂、肝氣橫逆所生之證。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若因暴怒或長期鬱怒,肝氣升發太過,化火上炎,可致「煎厥」——此處指氣火內燔、上沖頭目而引起的昏眩煩躁之症;肝鬱乘脾則氣機壅滯,中焦升降失司,故見胸膈痞悶、脘腹脹滿等症。
方劑組成與治療邏輯分析
疏肝解鬱,調暢氣機
- 香附(便制):主入肝經,為「氣病之總司」,製以童便則增強下行降火之效,善解肝鬱而理胸脘痞悶。
- 撫芎(即川芎):辛散上行,活血行氣,助香附疏肝,兼能調血以防氣滯血瘀。
- 沈香:質重沉降,降氣平逆,既防肝氣上沖,又解脘腹氣滯。
清瀉肝火,防鬱熱內燔
- 梔子(薑汁炒黑):炒黑增強清血分鬱熱之效,薑製緩其寒性,專瀉三焦火邪,尤善引火下行。
- 黃連(薑汁炒):薑製後減苦寒傷胃之弊,清心肝火熱,與梔子協同抑木平亢。
健脾化濕,理中焦之滯
- 蒼朮(泔浸):泔水浸後燥性稍緩,健脾燥濕以絕生痰之源,兼醒脾運脾。
- 白茯苓:滲濕健脾,助蒼朮運化水濕,杜絕痰濕內聚。
- 神曲、山楂:消食導滯,健胃和中,防肝氣犯胃致食積不化。
行氣消痞,通降為用
- 枳實(麩炒):麩炒緩其破氣之性,專於寬中下氣,消積除痞,與沈香共降逆氣。
- 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藥,緩肝急而護脾胃。
加減法之靈活配伍
- 脾胃虛弱減梔子(避苦寒傷中),加白朮、陳皮、白芍,意在培土抑木,柔肝健脾。
- 膈悶加桔梗、檳榔:一升一降,開宣肺氣以暢胸膈,降氣導滯以通腑氣。
- 痰凝加貝母:化痰散結,解肝鬱痰阻之候。
治療原理
本方以「抑肝」為核心,通過疏泄肝鬱、清降火熱、健脾調中三法並行,標本兼治。肝氣得疏則火不內鬱,脾胃得健則濕濁不生,氣機通暢則痞悶自消。全方寒溫並用,升降相因,契合「肝病傳脾」「木鬱達之」之旨,為治肝鬱化火兼氣滯濕阻之經典配伍。
傳統服藥法
香附(便制)1錢,蒼朮(泔浸)8分,撫芎7分,神曲(炒)8分,白茯苓(去皮)7分,梔子(薑汁炒黑)7分,黃連(薑汁炒)7分,枳實(麩炒)7分,甘草3分,沈香(磨水)2分,山楂7分。
如脾胃虛弱,暫減梔子,加土炒白朮、白芍、陳皮各8分;膈上脹悶,加桔梗、檳榔各5分;有痰,加貝母8分。
上水2鐘,加生薑3片,煎8分,食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疏肝理氣、和胃降逆的功效,適合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致的胸脅脹滿、噯氣、嘔吐、呃逆等症狀。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抑肝清氣飲, 出處:《內經拾遺》卷一。 組成:香附(便制)1錢,蒼朮(泔浸)8分,撫芎7分,神曲(炒)8分,白茯苓(去皮)7分,梔子(薑汁炒黑)7分,黃連(薑汁炒)7分,枳實(麸炒)7分,甘草3分,沉香(磨水)2分,山楂7分。 主治:怒氣傷肝而致煎厥,鬱結痞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