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四物湯

YI HAO SI W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肝經 21%
心經 18%
脾經 12%
膽經 5%
胃經 5%
小腸經 2%
膀胱經 2%
心包經 2%
腎經 2%
大腸經 2%
肺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膽經
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一號四物湯的組成中,包含當歸,是基於其補血活血的功效。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心、肝、脾經。其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安神之功效。在四物湯中,當歸主要起到補血活血的作用,與生地黃、川芎、白芍相輔相成,協調氣血,改善女性月經不調、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

同時,當歸也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緩解因氣血不足導致的便祕等問題,進一步促進身體健康。

一號四物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行氣,改善血瘀: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四物湯本身補血養血,但若血瘀阻滯,則補血效果難以發揮。川芎可改善血瘀,促進血液循環,使補血效果更佳。
  2. 疏散風邪,預防感冒: 川芎亦具有一定的疏散風邪功效,能預防因血虛所致的感冒。四物湯多用於氣血不足者,而體虛者易感風邪。加入川芎可兼顧補血與疏風,使藥效更全面。

一號四物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涼血: 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血生津的功效。一號四物湯主要用於治療血虛證,而生地黃能滋補陰血,涼血止血,有助於改善血虛所致的症狀,如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
  2. 配伍相宜: 一號四物湯的組成中,包括當歸、川芎、白芍等藥物,皆有補血活血的功效。而生地黃的滋陰涼血作用,能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起到協調陰陽、平衡血氣的作用,避免補血過於燥熱,達到更好的療效。

一號四物湯在傳統中醫學中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調整基礎四物湯配方後的一種變化形式。其基本組成為當歸、熟地黃、白芍、川芎,旨在補血調經,活血化瘀。加入荊芥於一號四物湯中,主要是因其獨特的性味與功效。荊芥性溫,味辛,能發汗解表,祛風散寒,對於因外感風寒而導致的頭痛、肢體酸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荊芥還具有活血行氣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增強一號四物湯補血養血的功效。在治療婦女月經不調、產後瘀血、痛經等病症時,荊芥的加入可使整體療效更為全面。它不僅能夠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還能調節體內氣血運行,達到病從淺治的效果,故在中醫臨床應用中,荊芥常被用作輔助藥材,配合四物湯使用,以增強其治療範圍和效果。

「一號四物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防風性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四物湯常用於補血調經,但若患者同時伴有風寒侵襲,如經期腹痛、腰痠背痛、四肢冰冷等症狀,則可加入防風,以疏解風寒,緩解疼痛不適。
  2. 增強補血效果: 防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有助於四物湯補血調經的作用。

因此,一號四物湯中加入防風,不僅能改善風寒症狀,還能加強補血效果,使治療更全面、更有效。

一號四物湯,作為中醫方劑的一種,其組成與傳統的四物湯有所不同,加入牛蒡子是為了增強其清熱解毒、散風消腫的功效。在中醫理論中,牛蒡子性寒、味甘而苦,歸肺、肝經,擅長於清肺熱、解肌膚之毒,對於風熱感冒引起的咽喉痛、咳嗽及皮膚病變有良好療效。此外,牛蒡子還能疏風散結,促進體內氣血流通,配合四物湯原有的補血調經、活血化瘀作用,可使整體方劑更適合用於治療因氣血不足導致的各種婦科疾病,或是因外感風熱所引發的複雜症狀。這種配方上的創新,既保留了四物湯滋養血脈的特點,又融入了牛蒡子的清熱解毒能力,使得一號四物湯在臨床應用上具有更廣泛的適應範圍和更好的治療效果。

一號四物湯是在傳統的四物湯基礎上進行加減變化的方劑。傳統四物湯由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四味藥材組成,主要功效為補血調經。若在一號四物湯中加入了連翹這味藥材,則其意圖通常在於增強清熱解毒的作用。

連翹性微寒,味苦,歸肝、膽、心小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瘡癰腫毒等病症。在一號四物湯中加入連翹,可能是基於患者具體病情的考量,例如患者除了血虛之外,還伴有熱毒或炎症的症狀。連翹的加入可以幫助清除體內的熱毒,從而輔助改善整體病情,使四物湯的療效更加全面。

值得注意的是,中醫治療強調辨證施治,因此具體使用哪種藥材以及藥量,均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確定,不宜自行隨意更改或添加藥材。

一號四物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理脾:四物湯滋陰補血,但易造成脾胃虛弱,影響藥物吸收。陳皮味辛性溫,具有行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可理氣健脾,助藥力通行,提升藥效。
  2. 緩解藥性:四物湯中含有當歸、川芎等藥材,性偏溫熱,易於上火。陳皮辛涼,可緩解藥性,避免燥熱傷陰,使藥物更加平和,適合體質偏虛寒者服用。

總而言之,陳皮在四物湯中的加入,不僅能提升藥效,更能避免藥物副作用,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一號四物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活血化瘀: 牡丹皮性寒,味苦酸,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在四物湯中,牡丹皮可有效緩解血瘀阻滯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等症狀。
  2. 涼血解毒: 牡丹皮還可清熱涼血,解毒消腫。對於因血熱妄行、熱毒蘊結所致的閉經、經行發熱、瘡瘍腫毒等症狀,牡丹皮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牡丹皮在「一號四物湯」中,既能活血化瘀,又能清熱解毒,有助於改善女性月經不調、血瘀等問題。

一號四物湯在傳統中醫學中,是一種改良自經典方劑「四物湯」的處方,其主要目的在於調理血氣、滋補肝腎。原方由當歸、川芎、白芍與熟地黃組成,針對婦女月經不調、血虛等症狀有著良好的療效。加入金銀花作為一號四物湯的配方之一,主要是考慮到金銀花的清熱解毒功效。

金銀花,又稱忍冬花,性寒味甘,歸肺、心、肝經,善於清熱解毒、疏風散邪,對於風熱感冒、喉嚨痛、瘡癰腫痛等有良好療效。在一號四物湯中,金銀花不僅能輔助調節體內熱度,預防因血熱導致的各種病變,還可以增強整體方劑的清熱涼血效果,特別適合於血熱引起的出血症狀,或是伴有熱象的婦科疾病。因此,金銀花的加入使一號四物湯具有更全面的治療作用,既可滋養血液,又能清熱解毒,達到血氣調和、身體康健的目的。

一號四物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是為了其 養血柔肝、斂陰止痛 的功效。

白芍性微寒,味酸苦,歸肝脾經。其酸苦之性,能 收斂肝血,抑制肝陽上亢,有助於改善因肝血不足或肝陽亢盛引起的頭暈目眩、心悸失眠、口燥咽乾等症狀。

同時,白芍還有 緩解疼痛 的作用,可以有效緩解腹痛、腰痛等症狀。對於婦科疾病,白芍可以 調經止痛、養血調經,有助於改善月經不調、痛經等問題。

總之,白芍在滋陰養血、柔肝止痛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是四物湯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一號四物湯,是在傳統的四物湯基礎上進行加減而成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調理婦女的血氣、改善月經不調、痛經等問題。在原本由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組成的四物湯中加入乳香,是為了增強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乳香,性溫味苦辛,入心、肝、脾經,有良好的行氣活血、散結止痛功效。對於因寒凝血瘀引起的痛經或產後腹痛,乳香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此外,乳香還具有一定的消炎作用,可輔助治療婦科炎症。因此,在一號四物湯中加入乳香,不僅可以提升方劑的療效,還能兼顧到婦科疾病的多種症狀,達到綜合調理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一號四物湯」

  • 藥方組成:當歸、川芎、生地黃、荊芥、防風、牛蒡子、連翹、陳皮、牡丹皮、金銀花、白芍、乳香。

  • 主治功效: 瘡癤:皮膚表面的膿腫感染,通常伴有疼痛、紅腫和發熱。 外傷感染:由於外傷引起的皮膚感染,通常伴有疼痛、紅腫和發熱。 頭疽初起:頭部皮膚的膿腫感染,通常伴有疼痛、紅腫和發熱。

  • 藥效分析: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功效。 陳皮: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防風: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金銀花:具有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解毒和透疹等功效。 荊芥: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連翹:具有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散結、排膿、利水消腫、止嘔等多種功效。 牡丹皮:具有清熱瀉火、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破血消癥、排膿、滋陰等功效。 牛蒡子: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肺熱利咽、利水消腫和清熱解毒等功效。 乳香:具有活血化瘀、化腐生肌、利水消腫、活絡止痛、清熱解毒等功效。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結論

一號四物湯是一種中藥方劑,具有瘡癤、外傷感染、頭疽初起的功效。該方劑由多種中藥組成,每種中藥具有不同的功效,相互配合,起到治病的效果。一號四物湯的使用應遵醫囑,請勿擅自服用。

傳統服藥法


當歸9克,川芎9克,生地9克,荊芥9克,防風牛蒡子9克,連翹9克,陳皮9克,丹皮9克,金銀花9克,白芍9克,乳香6克。
涼血清熱,祛風解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散結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一號四物湯, 出處:《古今名方》引《張八卦外科新編》。 組成:當歸9g,川芎9g,生地9g,荊芥9g,防風9g,牛蒡子9g,連翹9g,陳皮9g,丹皮9g,金銀花9g,白芍9g,乳香6g。 主治:涼血清熱,祛風解毒。主治:瘡癤,外傷感染,頭疽初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