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正陽散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發汗解表: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之功,能疏散風寒,宣通肺氣,用於治療風寒表證,如風寒感冒、鼻塞流涕、發熱無汗等。正陽散以麻黃為君藥,正是為了發揮其解表散寒之效,以解除患者表寒之邪,促進疾病康復。
- 溫肺化痰:麻黃除了發汗解表,還有溫肺化痰的作用,可宣肺通竅,利氣化痰,適用於寒邪客肺、痰阻氣道所致的咳嗽、氣喘、痰多等症狀。正陽散中麻黃的加入,一方面可以幫助患者排出寒邪,另一方面也能疏通肺氣,化解痰液,達到溫肺化痰的效果。
正陽散中加入附子,乃因其性溫熱,入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腎助陽、散寒止痛之功效。方中使用附子,旨在溫補陽氣,驅散寒邪,以達到治療陽虛寒凝之症。
附子藥性峻烈,需謹慎使用,方中常配伍其他藥物,以緩解其毒性,並發揮更佳療效。例如,附子與甘草配伍,可降低其毒性,並增強其溫陽作用。
正陽散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的功效。正陽散主要用於治療陽氣虛衰、寒邪內侵所致的諸證,如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四肢厥冷等。乾薑溫中散寒,能改善脾胃陽氣虛弱,驅散寒邪,恢復陽氣,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 促進氣血運行: 乾薑能促進血液循環,溫通經絡,有助於改善因寒邪凝滯而導致的氣血運行不暢,進而緩解疼痛、痺痛等症狀。
正陽散中加入半夏,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 半夏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化痰之效。正陽散主要用於治療寒濕阻肺,症見咳嗽痰多、胸悶氣短等。半夏可以化解寒濕,使痰液易於咳出,改善呼吸道症狀。
- 降逆止嘔: 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若寒濕阻肺,導致氣機不暢,容易出現噁心嘔吐。半夏能降逆止嘔,緩解嘔吐症狀,配合其他藥材,更有效地治療寒濕阻肺。
正陽散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
吳茱萸味辛、苦,性溫,歸肝、脾、胃經。其溫中散寒作用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寒邪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止痛止嘔作用可緩解胃寒引起的疼痛、嘔吐。
正陽散常用於治療寒邪客胃,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吳茱萸的加入,可有效溫中散寒,止痛止嘔,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目的。
正陽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通便,清熱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正陽散為治療熱毒壅盛、腸胃實熱證的方劑,大黃可迅速瀉熱通便,並將積存在腸胃中的熱毒排出體外,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
- 引導藥力下行: 正陽散中多用辛溫之品,如附子、肉桂等,易於上行。大黃性寒,可引導藥力下行,使藥效直達病所,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總之,大黃在正陽散中既可瀉熱通便、清熱解毒,又可引導藥力下行,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發揮最佳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正陽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所治為陰寒內盛、陽氣衰微之重症,主要症狀表現為:
- 面唇指甲青黑:寒凝血瘀,陽氣不能外達,血行滯澀所致。
- 心下結硬,臍腹築痛:陰寒凝聚於中焦,氣機不通,寒邪攻衝。
- 身如被杖,甚或昏不知人:寒邪深入,陽氣被遏,經脈拘急,甚則蒙蔽心神。
此證多見於傷寒陰證或寒邪直中三陰,屬陰寒內閉、陽氣欲脫之危候,亟需溫陽散寒、破陰回陽。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組成分析
麻黃(去節)
- 發汗解表,開泄腠理,驅散在表之寒邪。
- 與附子相配(麻附相伍),能溫通經脈,助陽氣外達,解除寒凝。
附子(炮)
- 大辛大熱,溫腎回陽,散逐沉寒。
- 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針對陰寒內盛、陽氣衰微之根本病機。
乾薑
- 溫中散寒,助附子回陽,增強溫里散寒之力(附子無薑不熱)。
- 協調中焦,解除「心下結硬」之寒凝氣滯。
半夏
-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 寒邪內阻易生痰濕,半夏可化痰開結,助氣機暢通。
吳茱萸
- 溫肝散寒,下氣止痛。
- 針對「臍腹築痛」,疏解厥陰肝經之寒滯,降濁陰上逆。
大黃
- 瀉下通腑,破結逐瘀。
- 在大量溫藥制約下,反佐用之,能疏通內結之寒瘀(「去性存用」),防止寒邪固結難化。
(二)配伍邏輯與方義
- 溫陽為主,兼通經逐寒:
附子、乾薑為君,直溫少陰、太陰之寒;麻黃、吳茱萸為臣,宣通表裏經脈之滯;半夏、大黃為佐,化痰瘀、通內結。 - 外發與內溫並行:
麻黃開表,附子溫裏,形成「表裏雙解」之勢,破除寒邪內外交困之局。 - 反佐大黃,防格拒:
大黃苦寒,在溫熱藥中起「逆向疏通」作用,避免純熱藥導致寒邪固結不散。
(三)特殊用法原理
「炒熨並縛臍」為外治法:
- 炒熱熨敷:借藥溫與熱力直接溫通經脈,促使氣血運行,緩解肢冷身痛。
- 縛臍(敷貼臍部):
臍為「神闕穴」,通五臟六腑,外敷可快速吸收藥性,溫散中下焦陰寒。
三、總結
正陽散通過溫陽散寒、表裏同治,針對陰寒內閉之重症,體現「急溫其裏,兼開其表」的治法。其組成以附子、乾薑回陽為核心,佐以麻黃透邪、吳萸疏肝、半夏化濁、大黃通瘀,外治與內服結合(原方未明示內服,但炒熨外用法推測亦可用於煎服),展現中醫「寒者熱之」「留者攻之」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麻黃(去節)、附子(炮)、乾薑、半夏、吳萸、大黃。
炒熨並縛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正陽散具有發散寒邪、溫陽散結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損傷正氣。此外,正陽散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可能引起心悸、胸悶、失眠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正陽散前,應先諮詢醫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正陽散, 出處:《理瀹》。 組成:麻黃(去節)、附子(炮)、乾薑、半夏、吳萸、大黃。 主治:陰症面唇指甲青黑,心下結硬,臍腹築痛,身如被杖,甚或昏不知人者。
正陽散, 出處:《聖惠》卷十一。 組成: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皂莢1停(去皮,塗酥炙令黃色,去子),乾薑1分(炮裂,銼),甘草1分(炙微赤,銼),麝香1錢(細研入)。 主治:陰毒傷寒,面青,張口出氣,心下硬,身不熱,隻額上有汗,煩渴不止,舌黑多睡,四肢俱冷;腎冷,陰痿縮。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