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陽散

ZHENG Y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理瀹》

熱性指數

29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胃經 14%
心經 11%
腎經 11%
肝經 11%
肺經 11%
大腸經 7%
小腸經 3%
膀胱經 3%
心包經 3%
三焦經 3%
脾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正陽散」,主要成分包括麻黃、附子、乾薑、半夏、吳茱萸和 大黃,具有溫裏散寒、溫中補陽、化痰止嘔、利水消腫、止痛止瀉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陰症、婦科疾病等。

麻黃性辛溫,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等功效。其中,發汗解表是麻黃的主要功效,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等表證疾病;利水消腫可治療風寒表實證所致之水腫、小便 不利;止咳平喘則用於治療外邪侵襲、肺氣不暢所致之喉癢咳嗽、咯痰不爽、或咳嗽緊迫、胸悶、氣喘等症;此外,麻黃還能散風寒,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等表證疾病。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能溫暖肺氣,使痰液化解,鎮咳祛痰,消除嘔吐,幫助降低血壓,減少水腫,散結消腫,適用於咳嗽、哮喘、嘔吐、腹脹、水腫等症狀。同時還可外用於治療皮膚腫瘤、毒蛇咬傷等。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 瀉火等功效。大黃清熱利尿,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大黃瀉下,可治療熱結便祕、實熱結而兼氣血虛虧、脾陽不足、冷積便祕、濕熱痢疾初起、食積腹痛等症。大黃止血,可治療血熱妄行所致之吐血、衄血等症。大黃活血化瘀,可治療產後瘀阻腹痛、惡露 不盡、瘀血腫痛等症。大黃清熱解毒,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 打損傷、水火燙傷等。大黃降氣,可治療腹痛、脹氣、嘔吐等消化系統問題。大黃清熱涼血,可治療血熱妄行之吐血、咳血、衄血等症。大黃清熱瀉火,能使感染所致發熱患者和致熱動物體溫明顯降低。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附子能溫暖身體, 促 進血循,增強心臟功能,加速新陳代謝,排毒。此外,附子能補腎陽、益火消陰,治療腎陽虛寒性陽萎宮冷、腰膝冷痛、夜尿頻多等症。另外,附子還能活絡止痛,治療寒邪內侵之胃腹疼痛、洩瀉,以及寒濕阻絡之痹痛。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感冒、腹痛、腰痛、脾胃寒證、消化不良、腹瀉、吐血、便血、崩漏、經血不調、痛經、月經過多、咳嗽氣喘痰多清稀等病症。乾薑 不僅具有藥用價值,還可以作為日常食品添加,具有 促 進消化、增強食慾、消炎止痛、促 進血液循環等作用。

吳茱萸具有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五種傳統代功效。吳茱萸辛散苦泄,性熱祛寒,能散肝經之寒邪,解肝氣之鬱滯,溫經散寒,溫脾益腎、助陽止瀉。吳茱萸還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調中 止瀉、散寒止痛,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止痛。

總之,中藥方劑「正陽散」具有溫裏散寒、溫中補陽、化痰止嘔、利水消腫、止痛止瀉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陰症、婦科疾病等。

傳統服藥法


麻黃(去節)、附子(炮)、乾薑、半夏、吳萸、大黃。
炒熨並縛臍。

方劑組成解釋


麻黃、附子、乾薑、半夏、吳茱萸、大黃等中藥均具有發散寒邪、溫陽散結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陰症面唇指甲青黑,心下結硬,臍腹築痛,身如被杖,甚或昏不知人等症狀。其中,麻黃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附子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乾薑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半夏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吳茱萸具有散寒止痛、溫經止血的功效;大黃具有瀉熱通便、涼血解毒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正陽散具有發散寒邪、溫陽散結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損傷正氣。此外,正陽散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可能引起心悸、胸悶、失眠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正陽散前,應先諮詢醫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正陽散, 出處:《理瀹》。 組成:麻黃(去節)、附子(炮)、乾薑、半夏、吳萸、大黃。 主治:陰症面唇指甲青黑,心下結硬,臍腹築痛,身如被杖,甚或昏不知人者。

正陽散, 出處:《聖惠》卷十一。 組成: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皂莢1停(去皮,塗酥炙令黃色,去子),乾薑1分(炮裂,銼),甘草1分(炙微赤,銼),麝香1錢(細研入)。 主治:陰毒傷寒,面青,張口出氣,心下硬,身不熱,隻額上有汗,煩渴不止,舌黑多睡,四肢俱冷;腎冷,陰痿縮。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