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首烏丸
HE SHOU W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赤水玄珠》卷二十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75)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何首烏丸」方劑以「何首烏」為主要藥材,原因如下:
- 主治功效相符: 何首烏性味甘苦寒,入肝腎經,具有補益精血、烏髮養顏、滋陰潤燥的功效。方劑中以何首烏為主藥,正是利用其藥性,針對肝腎不足、精血虧虛、頭髮早白、面色萎黃等症狀進行治療。
- 藥性相佐: 何首烏與其他藥材搭配使用,可以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例如,與生地黃、熟地黃等藥材配伍,可以增強其滋陰補血的效果。與枸杞子、桑葚等藥材配伍,可以加強其烏髮養顏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何首烏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久瘧陰虛,熱多寒少」,指長期瘧疾耗傷陰血,導致虛熱內生、陽氣偏亢之證。久瘧患者多見形體消瘦、午後潮熱、口乾舌燥、舌紅少苔等陰虛內熱之象。而「熱多寒少」更提示其病機以陰虛火旺為主,需以滋陰涼血、清透虛熱為治。
二、組成與配伍邏輯分析
1. 君藥:何首烏
- 用量:五兩(九蒸九曬),為全方主藥。
- 作用:制何首烏經反覆蒸曬,其性轉溫,功專補肝腎、益精血,兼能固表斂汗。針對久瘧傷陰之核心病機,通過滋補肝腎陰血,填補營陰之虛,從而調和陰陽,緩解虛熱。
2. 臣藥:薄荷、玄參(《普濟方》版本)
- 薄荷(四兩):辛涼透散,輕清上行,既能疏解血分伏熱,又可引藥上行,兼防何首烏滋膩滯邪。
- 玄參(《普濟方》增入):甘苦鹹寒,滋陰降火,涼血解毒,強化清虛熱、除瘧邪之效。
3. 佐藥:羊肉、皂莢
- 羊肉(半斤):甘溫質潤,益氣補血、溫中暖下。此處取其血肉有情之性,助何首烏滋養陰血,兼防薄荷、玄參寒涼傷中。
- 三種皂莢炮製法(三十挺):
- 酥炙皂莢:溫潤化痰,緩和皂莢峻烈之性,兼助祛痰通絡。
- 燒存性皂莢:炭藥可收斂止血,針對陰虛內熱可能伴隨的出血傾向。
- 生皂莢水:取其滌痰開竅、通利經絡之效,結合羊肉煎煮,化痰而不傷正。
4. 使藥:酒與薄荷湯
- 溫酒送服:酒性溫通,助藥力運行血脈,促進滋補藥物吸收。
- 薄荷湯下:加強清透虛熱之功,為陰虛內熱者提供另一選擇。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滋陰養血為主,清透痰熱為輔」為核心思路:
- 滋養陰血固本:重用何首烏配伍羊肉,填補久瘧耗傷之陰血,恢復營陰平衡。
- 清透伏熱治標:薄荷、玄參輕清涼散,透解血分鬱熱;皂莢化痰通絡,疏通痰熱壅滯。
- 標本兼顧:通過補益與清透並行,既能改善陰虛內熱之本,又化解痰熱膠結之標,契合「久瘧傷陰,熱多寒少」之複雜病機。
※ 組方特點
- 滋而不滯:何首烏得薄荷、皂莢之辛散,避免純補壅塞。
- 溫涼並用:羊肉甘溫與玄參甘寒相配,調和陰陽寒熱。
- 多維化痰:皂莢三種炮製法,針對痰濁的不同層次(痰瘀、痰火、痰濕)分消之。
此方體現中醫治療久瘧「扶正祛邪、標本同治」之智慧,後世《普濟方》增入玄參,更強化了清熱涼血之力,符合臨證化裁之靈活性。
傳統服藥法
何首烏5兩(9蒸9曬,搗羅為末),乾薄荷4兩(搗羅為末),羊肉半斤(去脂膜),皂莢30梃(不蛀者。10梃去黑皮,塗酥炙令黃色,搗羅為末;10梃燒候火焰將盡,以碗合蓋候冷,取出搗羅為末;10梃捶碎,用新汲水5升接取汁,生絹濾過)。
上先將皂莢水煮羊肉令爛,後取肉細研,入諸藥末,和搗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以溫酒送下,薄荷湯下亦得。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祛風丸」,有玄參四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何首烏丸,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六。 組成:何首烏。 主治:補虛截瘧。主治:久瘧陰虛,熱多寒少。
何首烏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 組成:何首烏(大片花紋者,細銼蓮子大)1斤,牛膝(細銼)1斤。 主治:風腳軟,腰膝疼,行履不得,遍身搔癢。
何首烏丸, 出處:《聖惠》卷六十六。 組成:何首烏2兩,崑布2兩(洗去鹹味),雀兒糞1兩(微炒),雄黃半兩(細研),麝香1分(細研),皂莢10梃(去黑皮,塗酥,炙令黃,去子)。 主治:氣毒,心膈壅滯,頸項生瘰癧,咽喉不利。
何首烏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八。 組成: 何首烏丸(《聖惠》卷九十八。)出處:《聖惠》卷九十八。組成:何首烏3斤(銼如棋子大),牛膝1斤(去苗,銼可1鬭許)。主治:補暖臟腑,祛風冷氣,利腰腳,強筋骨,黑髭鬓,駐顔容。 。 主治:補暖臟腑,祛風冷氣,利腰腳,強筋骨,黑髭鬢,駐顔容。
何首烏丸, 出處:《聖惠》卷六十六。 組成:何首烏5兩(9蒸9曬,搗羅爲末),乾薄荷4兩(搗羅爲末),羊肉半斤(去脂膜),皂莢30梃(不蛀者。10梃去黑皮,塗酥炙令黃色,搗羅爲末;10梃燒候火焰將盡,以碗合蓋候冷,取出搗羅爲末;10梃捶碎,用新汲水5升接取汁,生絹濾過)。 主治:風毒氣滯,頸腋結成瘰癧,腫核不消。
何首烏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八。 組成:何首烏半斤,熟乾地黃5兩,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牛膝3兩(去苗),桂心3兩,芸薹子1兩,桑椹子2兩,柏子仁2兩,五味子1兩,地骨皮4兩,薯蕷2兩,鹿茸2兩(去毛,塗酥炙微黃),肉蓯蓉3兩(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乾),菟絲子2兩(酒浸3日,曬乾,爲末)。 主治:補益下元,黑鬢發,駐顔容。主治:72般風冷,及腰腳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