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效小風丹
DA XIAO XIAO FENG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一一六引《衛生家寶》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熱 (3.00)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8%
肝經 28%
腎經 28%
脾經 14%
心經
肝經
腎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效小風丹」中含有烏頭,主要源於其祛風止痛的功效。烏頭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祛風除濕的功效,對於風寒濕痺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此外,烏頭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也有較好的效果。因此,在「大效小風丹」中加入烏頭,可以增強其祛風止痛的療效,並起到活血化瘀的輔助作用。
大效小風丹方中包含何首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肝腎,益精血:何首烏性微溫,味苦甘,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益精血、烏髮的功效。方中加入何首烏,可滋補肝腎,改善風寒引起的頭風、肢體麻木等症狀。
-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何首烏亦具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經絡瘀阻,進而緩解風寒引起的疼痛。
因此,大效小風丹中加入何首烏,不僅有助於補益肝腎,更能活血化瘀,達到治療風寒頭痛、肢體麻木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效小風丹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一切風疾」,此「風疾」泛指中醫「風邪」所引發之病症。風為百病之長,其性善行數變,可夾寒、濕、熱等邪氣致病,症狀包含:
- 外風:如頭痛、眩暈、肢體麻木、關節疼痛遊走不定(行痹)、皮膚瘙癢等。
- 內風:如中風後手足不遂、筋脈拘急,或因痰濕阻絡所致之顫抖、癱瘓。
古人認為此方可通行經絡,祛風逐濕,適用於風邪纏綿難癒之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分析
草烏頭(去皮尖)
- 性味功效:辛熱大毒,歸肝、腎、脾經,具強力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止痛之效。
- 作用核心:其辛熱之性可通散關節深處寒濕,尤善治「頑痺」(風寒濕邪久滯筋骨)。古人以酒浸減其毒性,增其活血通絡之能。
何首烏(酒浸)
- 性味功效:苦甘澀微溫,歸肝、腎經,傳統分生熟之別:
- 生首烏(本方應為生用):解毒消癰、潤腸通便,兼祛風活絡。
- 酒製:協同草烏通絡,兼顧養血滋肝,防風燥傷陰。
- 配伍意義:制草烏之燥烈,補而不滯,成「攻補兼施」之結構。
- 性味功效:苦甘澀微溫,歸肝、腎經,傳統分生熟之別:
方劑整體邏輯
- 藥對協同:
草烏主「攻」,逐風寒濕邪;何首烏主「守」,養血潤絡。二者一散一補,標本兼顧,契合「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 - 酒製增效:
以酒浸藥、酒糊為丸,借酒性辛溫通行十二經,助藥力直達病所,強化祛風活血之效。
可能作用機理
- 祛風通絡:草烏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何首烏調節免疫,減少風濕性炎症。
- 止痛鎮痙:草烏生物鹼抑制疼痛信號,何首烏多糖舒緩筋脈拘急。
- 扶正祛邪:何首烏保肝補血,緩解草烏潛在肝毒性,形成動態平衡。
臨床應用方向
- 風寒濕痺:關節冷痛、屈伸不利(如類風濕性關節炎)。
- 中風後遺:偏癱肢麻,屬痰瘀阻絡者。
- 皮膚風疾:慢性蕁麻疹、頑固瘙癢,需配伍其他藥味增效。
此方體現古人「以毒攻毒」與「調和陰陽」之智慧,然須強調,現代應用需嚴格遵循炮製與劑量規範。
傳統服藥法
草烏頭(去皮尖)、何首烏(以好酒同浸兩宿,取出淨洗)各等分。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丸,食後茶、酒任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大效小風丹, 出處:《普濟方》卷一一六引《衛生家寶》。 組成:草烏頭(去皮尖)、何首烏(以好酒同浸兩宿,取出淨洗)各等分。 主治:一切風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