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蒂湯

茄蒂湯

QIE DI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寒 (0.7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腎經 33%
心經 33%
肝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茄蒂湯中加入何首烏,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 滋陰補腎: 何首烏性微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烏髮黑髮、養血安神之效。茄蒂湯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主,加入何首烏可以滋陰補腎,避免清熱藥傷陰。

二、 協同作用: 何首烏與茄蒂同用,可以增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何首烏中的多酚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作用,與茄蒂的清熱解毒作用相互協同,達到更佳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茄蒂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茄蒂湯在傳統中醫典籍中被記載主治「對口疖」。對口疖是中醫外科病名,指發生於頸後髮際處正中的癰瘡,相當於西醫所稱的「頸後癤」或「癰」。其特徵為局部紅腫熱痛,嚴重者可潰破流膿。此方以「出膿」、「收口」為主要治療目標,具有排膿消腫、促進瘡口愈合之效。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解析

  1. 鮮茄蒂(7個):

    • 茄蒂為茄科植物茄的果蒂,性味甘寒,傳統認為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效。新鮮者藥力更強,尤其擅長治療癰疽瘡毒。
    • 《本草綱目》記載茄蒂能「治腸風下血不止及血痔」,說明其具收斂止血作用,對於瘡瘍後期收口階段有益。
  2. 鮮何首烏(與茄蒂等量):

    • 何首烏有生熟之分,此處用鮮品應指生首烏,性味苦甘澀、微溫,具有解毒消癰、潤腸通便之效。
    • 《開寶本草》言其「主瘰癧,消癰腫」,對於皮膚瘡癤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能促進組織修復。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解毒與托毒排膿

    • 茄蒂偏寒,何首烏微溫,二者配伍寒溫相濟,既能清解熱毒,又能托毒外出。鮮品汁液充足,更利於藥效發揮。
    • 此方劑量簡潔,鮮茄蒂7個約10-15克,與何首烏等量搭配,形成清解與托補並用的格局。
  2. 膿成期與收口期的雙重作用

    • 「1服出膿」:針對癰腫成膿期,兩藥協同促進膿液排出,減輕局部壓力。
    • 「再服收口」:何首烏的滋養作用與茄蒂的收斂特性共同促進創面愈合。
  3. 給藥方式特點

    • 採用「水2鐘,煎8分」的煎煮法,即用兩茶杯水量煎至八成(約剩1.6杯),這種濃煎法使藥液濃郁,利於有效成分溶出。
    • 服用後見效迅速,體現了外用藥內服法的獨特思路。

此方組成簡潔而針對性強,體現了中醫「簡、便、驗」的治療思想,特別適合對口疖從成膿到收口的全過程治療。

傳統服藥法


鮮茄蒂7個,鮮何首烏輕重等分。
水2鐘,煎8分,1服出膿,再取收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茄蒂湯, 出處:《廣筆記》卷三。 組成:鮮茄蒂7個,鮮何首烏輕重等分。 主治:對口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