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聖湯
ER SHE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古今醫鑑》卷十一引劉嵩臯方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中性 (1.00)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8%
肝經 15%
腎經 15%
脾經 13%
胃經 13%
肺經 13%
心經
肝經
腎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聖湯的組成中,包含何首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益精: 何首烏性味甘苦,性微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益精血、烏髮黑鬚的功效。二聖湯以滋陰養血為主,而何首烏的補腎益精作用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提升整體療效。
- 烏髮養顏: 何首烏除了補腎益精,還具有烏髮養顏的功效。二聖湯主要用於治療血虛、頭昏眼花、面色蒼白等症狀,而何首烏的烏髮養顏功效可以改善病患的外觀,提升整體治療效果。
二聖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二聖湯中包含黃芩、黃柏等苦寒之藥,甘草可以緩解其寒性,避免傷及脾胃,使藥性更為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 增強療效: 甘草除了調和藥性外,本身也具有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等功效。與二聖湯中其他藥物配合,可增強清熱利濕、瀉火解毒的療效,使藥效更為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聖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首載於《傅青主女科》,主治「血崩」,即突發性大量子宮出血。其病機可歸於肝腎陰虛、衝任不固,或氣血失調導致血不循經。傳統以何首烏補肝腎、益精血,甘草調和藥性,輔以黃酒溫通血脈,刺刺芽(小薊)涼血止血,共奏固攝衝任、調和氣血之效,針對血崩屬虛熱或氣血兩虧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何首烏
- 製何首烏擅補肝腎、益精血,生品兼能收斂止血。其澀補之性可固衝任,從本源調節陰血虧虛所致崩漏,契合「崩中為虛」之論。
臣藥:甘草
- 甘緩和中,既可制何首烏滋膩之性,又能緩急止痛,助脾胃化生氣血以攝血。李東垣言:「甘味入脾,脾統血」,此處用之強化氣血生化之源。
佐使:刺刺芽汁(小薊)
- 性涼味甘,為傳統涼血止血要藥,直接針對血熱妄行或血瘀出血。《本草拾遺》載其「破宿血,生新血」,與何首烏一清一補,標本兼顧。
黃酒煎藥
- 酒性溫通,助藥勢直達血分,促進活血止血之效,同時防何首烏滋膩礙胃,体现「通因通用」之巧思。
全方配伍核心
以「補肝腎、調氣血」為主軸:何首烏填精補虛以治本,小薊止血治標,甘草調和,黃酒為引。此方反映了「血病當調氣,崩中宜固攝」的治療思路,尤其適合陰血不足兼輕度血熱之崩漏,然臨床須辨明寒熱虛實加減。
補充考據
刺刺芽即小薊的民間別稱,華北地區常用。其止血功效與現代研究中小薊縮短凝血時間的作用相符,佐證傳統經驗。
傳統服藥法
何首烏(切)5錢,甘草3錢。
用黃酒1碗,煎至8分,取出,入刺刺芽汁1盞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聖湯,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一引劉嵩臯方。 組成:何首烏(切)5錢,甘草3錢。 主治:血崩。
二聖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五。 組成: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大黃(銼,炒)1兩。 主治:久心痛。
二聖湯, 出處:《普濟方》卷九十一引《海上名方》。 組成:白僵蠶半兩(直者,去絲嘴,炒黃色,爲末),附子1隻(重半兩以上者,生,去皮臍尖)。 主治:卒中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