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調中散

FU LING DIAO ZHO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肺經 22%
心經 16%
肝經 13%
胃經 8%
腎經 6%
膀胱經 3%
膽經 3%
脾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8

主治功效


茯苓調中散,是中醫常用的一種方劑,具有補益氣血、健脾養胃、清熱利濕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虛弱、潮熱、自汗等證。

茯苓調中散由九味中藥組成,分別是:前胡、細辛、人參、陳皮、當歸、白芍、茯苓、麥門冬、半夏。

前胡性辛溫,味苦,歸肺、脾經。具有清化熱痰、止咳化痰、散風熱、降氣的功效。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咳嗽、咳痰、胸悶、氣喘等證。

細辛性辛溫,味苦,歸肺、腎經。具有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塞、頭痛、身體痠痛、咳嗽、咳痰等證。

人參性甘,味微苦,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益氣、生津、止渴、補血、健脾胃的功效。用於治療虛弱、疲勞、氣短、食少、納差、神經衰弱等證。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用於治療胸悶、氣喘、咳嗽、咳痰、食積、消化不良、腹脹、腹痛等證。

當歸性溫,味甘、辛,歸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用於治療血虛、月經不調、痛經、產後血虛、瘀血阻絡、咳嗽、氣喘等證。

白芍性微寒,味酸、苦,歸肝、脾經。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用於治療肝火旺盛、頭痛、眩暈、抽搐、血虛、月經不調、痛經、脾胃虛弱、腹痛、泄瀉等證。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用於治療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風濕痹痛、關節炎、孕婦水腫、先兆流產、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失眠、多夢等證。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用於治療陰虛津虧的各種症狀,如乾咳少痰、口乾咽燥、舌紅少苔;心肺氣陰兩虛所致的咳嗽、氣喘、心悸、失眠;以及熱病津傷、煩躁、身熱、神昏等症狀。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能溫暖肺氣,使痰液化解,鎮咳祛痰,消除嘔吐,幫助降低血壓,減少水腫,散結消腫,適用於咳嗽、哮喘、嘔吐、腹脹、水腫等症狀。同時還可外用於治療皮膚腫瘤、毒蛇咬傷等。

茯苓調中散具有補益氣血、健脾養胃、清熱利濕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虛弱、潮熱、自汗等證。

虛弱:身體虛弱,缺乏力量或能量。證狀包括疲勞、乏力、氣短、食少、納差、面色蒼白等。

潮熱:身體陣陣發熱,通常伴隨著出汗。證狀包括面紅、耳赤、盜汗、心煩、失眠等。

自汗:不因勞動或活動而出的汗,是指在安靜狀態下就出汗的現象。證狀包括汗出不止、衣被盡濕、四肢厥冷等。

傳統服藥法


前胡1錢,細辛1錢,人參1錢,核心1錢,陳皮1錢,當歸1錢,白芍1錢,茯苓1錢,麥冬1錢,炙草1錢,半夏7分半。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中,前胡、細辛、人參、陳皮、當歸、白芍、茯苓、麥門冬、半夏等中藥均有益氣健脾、和中止汗的功效。前胡、細辛辛溫發散,能宣肺散寒、利咽開音;人參大補元氣,益氣健脾;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當歸補血和血;白芍養血柔肝;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和中;麥門冬養陰潤肺、益胃生津;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健脾、和中止汗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身體容易出汗身體發低熱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調中散, 出處:《嵩崖尊生》卷十一。 組成:前胡1錢,細辛1錢,人參1錢,核心1錢,陳皮1錢,當歸1錢,白芍1錢,茯苓1錢,麥冬1錢,炙草1錢,半夏7分半。 主治:虛弱,潮熱,自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