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調中散

FU LING DIAO ZHO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肺經 22%
心經 16%
肝經 13%
胃經 8%
腎經 6%
膀胱經 3%
膽經 3%
脾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調中散中添加前胡,主要考慮其疏散風寒、止咳化痰的功效。

前胡味辛、性微寒,入肺經,能宣肺解表散寒止咳,對於因風寒犯肺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同時,前胡還具有利氣化痰的作用,可以幫助痰液的排出,緩解呼吸道阻塞。

因此,在茯苓調中散中加入前胡,可以更好地宣肺解表、化痰止咳,達到治療風寒咳嗽的功效。

茯苓調中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脾散寒:細辛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茯苓調中散主要針對脾胃虛寒、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細辛的溫散作用可溫暖脾胃,改善脾胃陽氣不足,促進消化功能。
  2. 通竅止痛:細辛還具有通鼻竅、止痛的作用。茯苓調中散也用於治療鼻塞流涕等症,細辛可通暢鼻竅,緩解鼻塞症狀。

因此,細辛在茯苓調中散中起到溫脾散寒、通竅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茯苓調中散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脾益氣: 茯苓擅長利水滲濕,但其性質偏寒,容易傷脾陽。人參性溫,能補氣益脾,與茯苓相配,可避免茯苓過寒傷脾,同時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
  2. 扶正祛邪: 茯苓調中散主要針對脾虛濕盛所致的脘腹脹滿、食少便溏等症。人參具有補氣固本的作用,能提升人體正氣,增強抵抗力,有助於抵抗濕邪的侵襲,使脾胃功能得以恢復。

茯苓調中散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性溫,具有行氣解鬱、健脾消食之功效,能促進脾胃氣機的正常運作,有助於消除脾胃濕濁,改善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茯苓則能健脾利濕,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理氣健脾、化濕消脹的作用。
  2. 調和藥性:茯苓味甘、性平,偏於滋補脾胃,而陳皮性溫,可調節茯苓偏於寒涼的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過於滋補或寒涼,更利於脾胃的調養。

茯苓調中散方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調經:當歸為補血活血之要藥,可改善因氣血不足導致的脾胃虛弱,促進脾胃運化功能,配合茯苓健脾利濕,有助於整體調理脾胃,緩解因脾胃失調引起的各種症狀。
  2. 活血化瘀:當歸能活血化瘀,改善氣血運行,有助於消除因氣血瘀滯導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此功效與茯苓利水消腫的作用相輔相成,共同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茯苓調中散中包含白芍,主要有兩大原因:

  1. 緩解脾胃氣虛,調和脾胃功能: 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急止痛之效。其能緩解脾胃氣虛所致的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與茯苓、蒼朮等藥物共同作用,協調脾胃功能,促進食慾,健脾和胃。
  2. 滋陰養血,緩解肝脾不調: 白芍能滋陰養血,調節肝脾氣血運行,緩解肝脾不調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與茯苓等藥物配合,共奏滋陰健脾、調和氣血之功,改善整體機體狀態。

茯苓調中散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1.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方中以茯苓為主藥,能健脾益氣,利濕化痰,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水濕代謝,從而達到調中和胃的作用。
  2. 利水滲濕: 茯苓利水滲濕之力較強,可利水滲濕,消腫止痛,改善水腫、腹脹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更能發揮其利水消腫的作用,達到調中散的作用。

茯苓調中散方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燥:麥門冬性寒味甘,入心、肺經,具滋陰生津、潤肺止咳之效。茯苓調中散以茯苓健脾利濕為主,但脾虛易導致津液不足,而麥門冬可滋陰潤燥,協調茯苓健脾功效,避免燥性過強,更能調和脾胃,達到整體的平衡。
  2. 清熱化痰:麥門冬亦具清熱化痰之效。當脾胃濕熱,或伴隨咳嗽痰多時,麥門冬可清熱化痰,配合茯苓健脾利濕,共同改善脾胃濕熱所致的症狀,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茯苓調中散中加入半夏,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茯苓調中散主治脾胃濕濁,痰飲內阻,而半夏能有效化解濕痰,使脾胃氣機通暢,達到和胃止嘔的效果。
  2. 降逆止嘔: 半夏能降胃氣,止嘔吐。茯苓調中散方中常配伍生薑,共同達到溫中止嘔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弱、濕濁中阻引起的嘔吐、腹瀉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主治功效


茯苓調中散,是中醫常用的一種方劑,具有補益氣血、健脾養胃、清熱利濕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虛弱、潮熱、自汗等證。

茯苓調中散由九味中藥組成,分別是:前胡、細辛、人參、陳皮、當歸、白芍、茯苓、麥門冬、半夏。

前胡性辛溫,味苦,歸肺、脾經。具有清化熱痰、止咳化痰、散風熱、降氣的功效。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咳嗽、咳痰、胸悶、氣喘等證。

細辛性辛溫,味苦,歸肺、腎經。具有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塞、頭痛、身體痠痛、咳嗽、咳痰等證。

人參性甘,味微苦,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益氣、生津、止渴、補血、健脾胃的功效。用於治療虛弱、疲勞、氣短、食少、納差、神經衰弱等證。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用於治療胸悶、氣喘、咳嗽、咳痰、食積、消化不良、腹脹、腹痛等證。

當歸性溫,味甘、辛,歸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用於治療血虛、月經不調、痛經、產後血虛、瘀血阻絡、咳嗽、氣喘等證。

白芍性微寒,味酸、苦,歸肝、脾經。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用於治療肝火旺盛、頭痛、眩暈、抽搐、血虛、月經不調、痛經、脾胃虛弱、腹痛、泄瀉等證。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用於治療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風濕痹痛、關節炎、孕婦水腫、先兆流產、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失眠、多夢等證。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用於治療陰虛津虧的各種症狀,如乾咳少痰、口乾咽燥、舌紅少苔;心肺氣陰兩虛所致的咳嗽、氣喘、心悸、失眠;以及熱病津傷、煩躁、身熱、神昏等症狀。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能溫暖肺氣,使痰液化解,鎮咳祛痰,消除嘔吐,幫助降低血壓,減少水腫,散結消腫,適用於咳嗽、哮喘、嘔吐、腹脹、水腫等症狀。同時還可外用於治療皮膚腫瘤、毒蛇咬傷等。

茯苓調中散具有補益氣血、健脾養胃、清熱利濕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虛弱、潮熱、自汗等證。

虛弱:身體虛弱,缺乏力量或能量。證狀包括疲勞、乏力、氣短、食少、納差、面色蒼白等。

潮熱:身體陣陣發熱,通常伴隨著出汗。證狀包括面紅、耳赤、盜汗、心煩、失眠等。

自汗:不因勞動或活動而出的汗,是指在安靜狀態下就出汗的現象。證狀包括汗出不止、衣被盡濕、四肢厥冷等。

傳統服藥法


前胡1錢,細辛1錢,人參1錢,核心1錢,陳皮1錢,當歸1錢,白芍1錢,茯苓1錢,麥冬1錢,炙草1錢,半夏7分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身體容易出汗身體發低熱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調中散, 出處:《嵩崖尊生》卷十一。 組成:前胡1錢,細辛1錢,人參1錢,核心1錢,陳皮1錢,當歸1錢,白芍1錢,茯苓1錢,麥冬1錢,炙草1錢,半夏7分半。 主治:虛弱,潮熱,自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