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升麻解表湯的組成中包含升麻,主要原因有二:
- 解表散寒:升麻性微寒,味甘,具有解表散寒、透疹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表證,如發熱惡寒、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狀,升麻可以疏散風寒,宣通表氣,達到解表散寒的效果。
- 升陽舉陷:升麻亦具升陽舉陷之效,可以提振陽氣,使氣血上行,對於風邪入侵導致的氣虛表弱,升麻可以扶正祛邪,增強抵抗力,促進康復。
升麻解表湯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解肌透疹:葛根味甘、辛,性涼,具有解肌發表、透疹生津的功效。與升麻、柴胡等藥物合用,可更有效地疏散風邪,使表邪外解,達到解表退熱的效果。
- 升陽解表,兼顧氣機升降:升麻解表湯旨在宣發肺氣,使邪氣外解。葛根能升清降濁,使陽氣上升,氣機通暢,有助於促進體內氣血循環,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升麻解表湯中加入羌活,主要是利用其 疏散風寒,祛風止痛 的功效。
羌活性溫,味辛,入膀胱經,能 疏散外邪,特別針對風寒之邪入侵所致的頭痛、鼻塞、肢體疼痛等症狀。同時,羌活又能 通絡止痛,對於風寒引起的腰背、四肢疼痛亦有較佳療效。
升麻解表湯以升麻、葛根為君藥,主治風寒表證,羌活作為佐藥,配合君藥加強疏散風寒之力,並輔助止痛,使整體藥效更為顯著。
升麻解表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協同解表散風: 升麻解表湯主治風寒表證,以升麻、葛根等藥物解表散寒。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可與升麻、葛根相輔相成,共同達到解表散風之效。
- 固表止汗: 防風具有固表止汗的作用,可防止解表後汗出過多,導致正氣耗散,不利於疾病的康復。升麻解表湯中加入防風,可有效防止汗出過多,鞏固療效。
升麻解表湯中包含柴胡,主要原因如下:
- 疏肝解鬱,和解表裏: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和解表裏之效。升麻解表湯以升麻、葛根解表,柴胡可協同疏散風邪,防止表邪鬱於肝經,並促進氣血運行,利於解表藥物深入肌膚,達到解表散寒之功。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升麻解表湯以升麻、葛根解表,但藥性偏涼,柴胡性微寒,可緩和藥性,避免過於寒涼,同時柴胡疏肝解鬱之效,可防止解表藥物過於燥烈,更利於病邪外解。
升麻解表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助升麻解表: 升麻解表湯主治風寒束表、氣機鬱滯之證,枳殼味苦性寒,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之功。其理氣作用可助升麻解表,使藥力直達肌表,散寒解表,緩解表證。
- 調和藥性,防止升麻過於燥烈: 升麻性燥烈,若單用易傷津液,加入枳殼,其寒性可制約升麻的燥烈,使藥力平和,避免傷陰耗津,更利於解表散寒。
升麻解表湯中加入厚朴,主要有以下原因:
- 厚朴行氣化濕:升麻解表湯主治風寒表證,伴有胸悶、脘痞等症狀,厚朴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行氣化濕、消食止痛的功效,可助升麻解表,解除胸悶、脘痞之症,使藥力更易於透達表裏。
- 厚朴降逆止嘔:厚朴還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風寒表證伴有嘔吐者,可以起到輔助止嘔的作用,使患者更易於接受藥物,提高療效。
升麻解表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理氣健脾,助升麻解表: 陳皮味辛性溫,能理氣健脾,和胃止嘔,有助於升麻解表散寒之效。升麻解表湯中,升麻、柴胡、葛根等藥材多偏於清熱解表,陳皮的加入,可以避免藥性偏寒,使藥力更加平和,更易於達至解表之功。
- 行氣導藥,促進藥效: 陳皮入脾經,有行氣導藥的作用,可以促進其他藥物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吸收和發揮藥效。對於一些脾胃虛弱、氣機不暢的患者,陳皮可以幫助藥物更好地到達病竈,提高治療效果。
升麻解表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升麻解表湯以升麻、柴胡等辛涼解表藥為主,藥性較烈,甘草味甘性平,可緩和藥性,避免傷正氣。
- 增強療效:甘草味甘性平,可調和脾胃,增強藥物吸收,並有和解藥毒、解毒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提升解表藥的療效。
總之,甘草在升麻解表湯中起著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升麻解表湯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和解表裏:升麻解表湯主治風寒表証,但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濕濁內阻,導致表邪不易透達。半夏性溫,辛散能化濕,能促進表邪外出,同時解除濕邪對脾胃的阻礙,使藥物更易發揮功效。
- 降逆止嘔:風寒表証常伴有惡寒、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不適。半夏能降逆止嘔,緩解患者的胃部不適,提高藥物的耐受性,促進藥效發揮。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升麻解表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發熱胸滿,表邪不解,夾食外感」,屬表裏同病之證。其病機核心為外感風寒邪氣鬱表(發熱、表邪不解),兼胃氣壅滯(胸滿、夾食)。表邪未解則營衛不和,胃陽不布則氣機升降失司,故需解表散邪與調理中焦並行。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解表散邪為主
- 升麻、葛根:辛涼透表,解肌退熱,升發陽氣以助邪外達。
- 羌活、防風:辛溫散風祛濕,針對表寒濕邪,開腠理以逐邪。
- 柴胡:和解少陽,疏達半表半裏之邪,兼能疏肝調氣。
此四藥協同,解決「表邪不解」之病機,兼顧風寒與陽鬱化熱之可能(升麻、葛根性涼,羌活、防風性溫)。
2. 理氣化滯為輔
- 枳殼、厚朴:行氣寬中,破滯除滿,針對「胸滿夾食」之裏證,通降胃氣。
- 廣皮(陳皮)、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助消食積,防痰濕內阻。
- 甘草:調和諸藥,緩和辛散峻烈之性。
此組藥物梳理中焦氣機,恢復胃氣敷布(「升發胃氣,敷布胃陽」),使表解後裏無滯礙,氣暢則邪無所附。
3. 表裏雙解之配伍特點
全方以解表(升麻、葛根、羌活、防風)與理氣(枳殼、厚朴、陳皮、半夏)並重,體現「解表不礙裏,調裏不戀邪」的治療思路。表邪得散則發熱自退,中焦氣行則胸滿得消,符合「作汗散表」之效。
綜論
升麻解表湯的設計,反映古醫對「表裏同病」的處理智慧:外感初起若兼中焦氣滯(如食積、濕阻),單解表則裏滯更甚,單治裏則表邪內陷。方中解表藥偏辛散,理氣藥偏溫燥,故適用於風寒表證兼氣滯濕阻者,若純熱證或陰虛者則非所宜。其「敷布胃陽」之效,實為通過調暢中焦,使衛氣得充,自然汗出邪退。
傳統服藥法
升麻、葛根、羌活、防風、柴胡、枳殼、厚朴、廣皮、甘草、半夏。
升發胃氣,敷布胃陽,作汗散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味辛溫,有發散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含有甘草,長期服用可能會引起水腫、高血壓等副作用,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升麻解表湯, 出處:《傷寒大白》卷四。 組成:升麻、葛根、羌活、防風、柴胡、枳殼、厚朴、廣皮、甘草、半夏。 主治:升發胃氣,敷布胃陽,作汗散表。主治:發熱胸滿,表邪不解,夾食外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