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祛風益膽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疏肝解鬱,調暢氣機: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舉陷之功效。膽氣鬱結,可導致肝氣不舒,氣機阻滯,進而影響膽汁分泌及排泄。柴胡疏肝解鬱,可使肝氣順暢,膽氣疏泄,解除肝膽之鬱結,改善膽囊功能。
二、解表退熱,調和氣血: 柴胡兼具解表退熱之效,可針對風寒襲表、肝膽氣鬱導致的發熱、寒熱交替等症狀。柴胡與其他藥物配伍,可協同解表退熱,調和氣血,達到祛風益膽之目的。
祛風益膽湯中加入鬱李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鬱李仁味甘性平,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緩解肝氣鬱結引起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等症狀,同時也能改善膽氣鬱滯所致的膽囊炎、膽石症等疾病。
- 潤腸通便,利水消腫:鬱李仁還具有潤腸通便、利水消腫的作用,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祕,並有利於消除水腫。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肢體麻木等症狀,鬱李仁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因此,在祛風益膽湯中加入鬱李仁,既能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又能潤腸通便,利水消腫,有助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各種疾病。
祛風益膽湯中加入烏梅,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斂肺止咳,降逆止嘔: 烏梅性酸斂,入肺經,能斂肺氣,止咳喘,並能降逆止嘔,適用於風寒外襲、肺氣上逆所致的咳嗽、氣喘、嘔吐等症狀。
- 酸味入肝,疏肝理氣: 烏梅的酸味入肝經,可疏肝理氣,有助於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膽氣不舒、胸悶脅痛等症狀。
因此,烏梅在祛風益膽湯中,既可緩解風寒所致的咳嗽、氣喘,又能疏肝理氣,使膽氣順暢,達到祛風益膽的目的。
祛風益膽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養血安神: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養血安神之功效。對於風邪侵襲導致的肝血不足、心神不寧、膽氣虛弱等症狀,當歸能起到滋養肝血、安神定志的作用,從而起到祛風益膽的功效。
- 引藥入肝,協調藥性:當歸味甘,能引藥入肝,有助於其他藥物發揮其治療作用。同時,當歸能調和藥性,與其他藥物相配伍,使藥效更加協調,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祛風益膽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行氣活血: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具有行氣活血、祛風止痛的功效。方中以川芎行氣活血,改善肝膽氣血流通,有助於消除風邪入侵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
2. 通經絡: 川芎能通經絡,疏通肝膽經氣,解除肝膽氣鬱,對於肝膽氣鬱所致的胸悶、脅痛、心悸等症狀也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祛風益膽湯」中包含麥門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燥,養心安神: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滋陰潤燥、養心安神之效。此方常用於治療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肝膽氣逆、心神不安等症狀。麥門冬能滋養心陰,緩解肝膽氣逆,進而達到安神定志的功效。
- 清熱解毒,緩解肝膽熱盛:風寒濕邪侵襲易導致肝膽氣逆,更甚者可能引發肝膽熱盛。麥門冬清熱解毒,可以緩解肝膽熱盛,配合其他藥物,達到祛風益膽的功效。
祛風益膽湯中加入沙參,主要是考慮其以下兩點功效:
- 養陰清熱,潤肺止咳:沙參性微寒,味甘,入肺、腎經,具有養陰清熱、潤肺止咳的功效。在祛風益膽湯中,沙參可以緩解因風邪侵襲所致的肺熱、燥咳,並滋養肺陰,改善因膽氣不順引起的胸悶、心煩等症狀。
- 解毒消腫,利咽開音:沙參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作用,對於由風熱引起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沙參可以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總體而言,沙參在祛風益膽湯中,能夠起到清熱潤肺、解毒消腫、緩解膽氣不順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祛風益膽湯中加入竹茹,是為了其清熱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
竹茹為淡竹莖之乾燥竹筩,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其清熱化痰作用,能有效清除因風熱、痰熱所致的胸悶、咳嗽、痰多等症狀;而降逆止嘔之效,則能緩解因胃氣上逆所引起的噁心嘔吐,進而達到益膽的效果。
因此,竹茹在祛風益膽湯中,起到清熱化痰、降逆止嘔的作用,有助於改善風熱痰阻、胃氣上逆所致的各種不適。
祛風益膽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祛風益膽湯中可能含有性味偏寒或燥烈的藥材,甘草可以中和這些藥材的寒燥之性,使藥性平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
- 補益脾胃: 甘草入脾經,具有健脾益氣、和胃止嘔的作用。祛風益膽湯往往用於治療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疾病,脾胃虛弱容易導致疾病遷延難愈。甘草可以補益脾胃,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恢復。
祛風益膽湯中加入白芥子,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 祛風散寒: 白芥子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溫肺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寒侵襲所致的頭痛、頭昏、肢體麻木等症狀,白芥子能有效祛除風寒,改善症狀。
- 益膽止嘔: 白芥子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對於因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呃逆等症狀,白芥子能有效溫暖脾胃,降逆止嘔。
因此,白芥子在祛風益膽湯中起到祛風散寒、益膽止嘔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組成方劑,達到治療風寒侵襲、膽氣不足所致的各種症狀的功效。
「祛風益膽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作用。可改善脾胃氣機不暢,助消化,並能化解痰濕,有助於改善風邪引起的痰濕阻滯。
- 疏肝解鬱,和胃降逆:陳皮亦有疏肝解鬱的作用,能緩解肝氣鬱結,並可降逆止嘔,有助於緩解風邪引起的頭暈目眩、噁心嘔吐等症狀。
因此,陳皮在「祛風益膽湯」中可起到理氣健脾、化痰降逆,以及疏肝解鬱的作用,輔助藥物更有效地祛風益膽。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祛風益膽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膽虛風襲」所致之精神形體失調,主證聚焦於以下特點:
- 神志不寧:如「心顫神懾,如處孤壘」等描述,反映膽氣虛弱導致心神無主,呈現驚懼不安之狀,與《內經》「膽主決斷」功能失調相關。
- 感官功能紊亂:目不能視(眵眵無所見)、耳不能聽(愦愦無所聞),乃膽經氣血不暢,風邪上擾清竅所致。
- 睡眠障礙:「達旦不能寐」「欲少閉睫不可得」,膽虛影響肝魂潛藏,陰陽交接失調。
此證病機核心為 「膽氣虛弱,風邪內擾」,風動則顫,膽虛則神怯,故治法需瀉風邪、補膽體,兼調氣血陰液。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疏風瀉膽,調暢氣機
- 柴胡(2錢):疏泄少陽膽經鬱滯,引藥入膽,兼散風邪。
- 鬱李仁(1錢):潤燥通下,助膽腑通降,與柴胡一升一降,調和膽氣。
- 烏梅(1個):酸收斂膽,防柴胡疏散太過,且「肝膽相照」,烏梅柔肝以助膽氣安穩。
養血滋陰,補膽之體
- 當歸(1兩)、川芎(3錢):重用當歸配伍川芎,養血活血,膽附於肝,肝血足則膽氣自旺。
- 麥冬(5錢)、沙參(3錢):滋養肺胃之陰,金能制木,防膽火亢盛,且陰液充則風邪易熄。
化痰和胃,安神定顫
- 白芥子(2錢)、陳皮(5分):化痰通絡,膽虛易生痰濁,痰去則經絡通暢,顫懾自止。
- 竹茹(1錢):清膽和胃,降逆除煩,針對「不能寐」之兼證。
調和諸藥,緩急安中
- 甘草(1錢):緩急和中,協調諸藥寒熱升降之性。
全方配伍特點
- 瀉中寓補:以柴胡、鬱李仁瀉膽之邪,當歸、麥冬補膽之虛,符合「六腑以通為補」之理。
- 動靜相宜:川芎行血、烏梅收斂,白芥子辛散、沙參滋潤,使風邪去而正氣不傷。
- 標本兼治:治風治顫為標(柴胡、白芥子),養血滋陰為本(當歸、麥冬),層次分明。
治療原理總結
通過疏風通絡、養血滋陰、化痰安神,恢復膽的「中正決斷」之職,使風熄顫止、神歸目明,符合「膽者,中正之官」的古典臟象理論。
傳統服藥法
柴胡2錢,鬱李仁1錢,烏梅1個,當歸1兩,川芎3錢,麥冬5錢,沙參3錢,竹茹1錢,甘草1錢,白芥子2錢,陳皮5分。
瀉膽木之風邪,助膽木之真氣。
水煎服。連服2劑而顫懾止,再服2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祛風益膽湯, 出處:《辨證錄》卷四。 組成:柴胡2錢,鬱李仁1錢,烏梅1個,當歸1兩,川芎3錢,麥冬5錢,沙參3錢,竹茹1錢,甘草1錢,白芥子2錢,陳皮5分。 主治:瀉膽木之風邪,助膽木之真氣。主治:膽虛風襲,心顫神懾,如處孤壘,而四面受敵,達旦不能寐,目眵眵無所見,耳憒憒無所聞,欲少閉睫而不可多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