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散

大通散

DA TO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0.4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7%
脾經 17%
心經 17%
肝經 12%
大腸經 12%
心包經 6%
小腸經 6%
三焦經 6%
肺經 5%
胃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通散中包含大黃,其原因如下:

  1.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效。大通散主治濕熱蘊結,腸胃積滯,腹脹便祕等症,大黃可通過瀉熱通便,使積滯得以降解,解除腸胃不適。
  2. 活血化瘀: 大黃兼具活血化瘀之效。大通散中加入大黃,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消散瘀血,改善因瘀血阻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大通散中包含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下通便: 枳實味苦性寒,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其能促進腸道蠕動,排除宿便,緩解便祕,有助於消除腸道積滯,使氣血流通。
  2. 理氣消脹: 枳實亦有理氣消脹之效,能解除胸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大通散常用於治療腸胃積滯、腹脹便祕等病症,枳實的加入有助於緩解氣機阻滯,促進消化,達到通暢氣血的效果。

大通散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毒性:甘草性味甘平,具有調和諸藥、解毒之功效。大通散為峻下逐水之劑,藥性較烈,加入甘草可緩解藥性,防止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度刺激,起到保護腸胃的作用。
  2. 增強藥效,協調作用:甘草與其他藥材搭配,能增強藥效,發揮協同作用。例如,甘草與芒硝、芫花等藥物配伍,可增強瀉下逐水之力,促進體內水分代謝,達到治療水腫、腹水等疾病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分析中藥方劑「大通散」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大通散」主要用於治療兩類實熱證候:

  1. 陽明熱盛發狂:因傷寒邪熱傳裡,或誤服過量熱藥,導致胃中熾熱上擾神明,出現「狂言、棄衣而走、登高而歌」等類似《傷寒論》中「陽明發狂」的症狀,屬熱極擾神的表現。
  2. 熱迫血行下血:熱毒蘊結於腸胃,灼傷血絡,造成「腹痛下血」,此為熱邪迫血妄行之證。

綜觀其主治,此方針對 實熱壅盛、氣血兩燔 之急症,尤其偏重於 瀉熱通腑、涼血解毒,使邪熱從下而解。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可分為四組核心藥物,協同發揮功效:

  1. 瀉下逐水:甘遂(麩炒)

    • 甘遂苦寒,峻下熱結,通利二便,藉麩炒減緩毒性,專攻 痰熱壅滯、結實內停
  2. 涼血養陰:生乾地黃

    • 生地甘寒,與甘遂同搗後焙乾,既能清熱涼血以制火毒,又可滋陰防瀉下傷津,針對熱迫血行之出血及狂躁。
  3. 行氣導滯:檳榔、麥糵

    • 檳榔破氣消積,助甘遂通腑瀉濁;麥糵(麥芽)炒用健脾和中,緩和峻下藥的傷胃之弊,兼助消化積滯。
  4. 鎮驚清熱:鉛白霜(研)

    • 鉛白霜(醋酸鉛)性寒沉降,傳統用於 鎮驚安神、清熱解毒,對狂躁、痰熱上攻有抑制作用(古代用於急症,現代需注意重金屬毒性)。

配伍思路

  • 攻補兼施:甘遂瀉熱為主,生地滋陰為輔,防瀉下傷正。
  • 氣血並治:生地涼血止血,檳榔行氣導滯,調和氣血壅滯。
  • 標本兼顧:鉛白霜鎮驚治標,麥糵護胃固本。

治療原理
透過 通腑瀉熱、涼血行氣,使體內壅塞之熱毒從二便排出,津液得存,神志自安。適用於 陽明腑實血分熱盛 之證,屬「釜底抽薪」之法。

三、現代應用考量
此方為古代急救峻劑,若需臨床參考,應注意:

  • 甘遂、鉛白霜等藥的毒性與劑量控制;
  • 實熱證需嚴格辨證,虛寒者禁用;
  • 可結合現代醫學診斷,如急性腸炎、中毒性精神病等屬熱證者,但須調整用藥安全性。

(註:依原要求省略注意事項,此處分析純屬學術探討。)

傳統服藥法


甘遂(麩炒)1分,生乾地黃1兩(與甘遂一處同搗,焙乾),檳榔(銼)2枚,麥糵(微炒)0.5兩,鉛白霜(研)1分。
上為末。
看虛實,用龍腦、漿水調下半錢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大黃用量較大,有瀉下作用,服用時應注意觀察大便情況,以免發生腹瀉。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相關疾病


腹痛氣喘胰臟炎腳氣病膽囊炎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麻疹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嘔吐胃腸出血咳嗽心情煩燥

相同名稱方劑


大通散, 出處:《扁鵲心書·神方》。 組成:大黃2錢,枳實(麸炒)2錢,甘草1錢。 主治:傷寒胃中有熱,或服熱藥太多,狂言,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腹痛下血,但實熱者。

大通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二。 組成:甘遂(麸炒)1分,生乾地黃1兩(與甘遂一處同搗,焙乾),檳榔(銼)2枚,麥糵(微炒)半兩,鉛白霜(研)1分。 主治:傷寒結胸,及瘡疹後毒氣攻心,咳嗽喘急。

大通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三。 組成:沉香(銼)1分,木香1分,白朮1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分,桑根白皮(銼)1分,木通(銼)1分,胡椒1錢1字,黑牽牛3兩(半生半炒,搗取粉1兩半,餘者不用)。 主治:痃癖積聚,腹脹氣逆,煩滿嘔逆;腳氣嘔逆,心胸煩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