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芍湯

CAN SHAO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6%
脾經 26%
肺經 21%
腎經 15%
肝經 5%
胃經 5%
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參芍湯中包含人參,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補氣益血:人參為補氣藥之首,能補益元氣,振奮心脾,而芍藥則養血柔肝,兩者相配,可起到補氣益血,滋養心脾的作用。

2. 調和陰陽:人參屬陽性藥,可溫補陽氣,而芍藥屬陰性藥,可滋陰養血,二者合用,可使陰陽平衡,相互協調,達到陰陽相濟的功效。

參芍湯中使用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疼痛,養血柔肝:白芍性微寒,味苦酸,歸肝脾經。其具有養血柔肝、緩解疼痛的作用。在參芍湯中,白芍可與人參協同作用,緩解因氣血不足引起的疼痛,同時滋養肝血,改善肝臟功能,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2. 收斂止血,調和脾胃:白芍還具有收斂止血、調和脾胃的作用。在一些情況下,參芍湯中加入白芍可以起到止血作用,同時也能改善脾胃功能,促進營養吸收,增強患者體質。

總之,白芍在參芍湯中,扮演著緩解疼痛、滋養肝血、收斂止血、調和脾胃的重要角色,使其成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參芍湯中加入附子,是因其寒性較重,需要溫陽散寒。參、芍兩味藥性偏涼,用於補氣養血,但若單用則易傷陽氣。附子性溫,可溫補腎陽,與參芍相配,既能補益氣血,又能溫陽散寒,達到溫補兼顧的效果。同時,附子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藥物吸收,增強藥效。因此,參芍湯中加入附子,是為了平衡藥性,增強藥效,更好地治療寒邪侵襲所致的氣血虧虛之症。

參芍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效。參芍湯中以人參、白芍補氣養血,但若脾虛濕困,則難以氣血運行,茯苓可助脾運化,利水滲濕,使補氣養血功效更有效地發揮。
  2. 和中調和: 參芍湯中以人參補氣,白芍養血,兩藥性偏溫,易燥,茯苓性平,能和中調和,避免藥性過於偏燥,使藥物更平和,利於患者服用。

參芍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固本培元: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之功效。參芍湯以人參、白芍等滋補氣血,而五味子可進一步固護元氣,防止補益過度而耗氣傷陰。
  2. 調和脾胃:五味子可助脾胃運化,促進營養吸收,避免補氣藥物過於燥烈,損傷脾胃。同時,五味子亦可緩解因氣血不足而引起的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等症狀,增強藥效。

參芍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參芍湯以人參、白芍為君藥,補氣養血,但藥性偏溫,容易燥熱。甘草性甘平,能緩和人參、白芍的燥熱之性,使藥性平和,避免燥熱傷陰。
  2.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能調和脾胃,增強人參、白芍的補氣養血功效。同時,甘草還有解毒、止痛的作用,能輔助人參、白芍治療氣血不足、虛勞乏力等症狀。

總之,甘草在參芍湯中發揮着重要的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使藥效更佳,使用更安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參芍湯」

組成:

  • 人參: 補氣、益氣、生津止渴、補血、健脾胃

  • 白芍: 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附子: 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 茯苓: 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五味子: 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

  • 甘草: 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主治功效:

  • 慢性痢疾,經年不愈

  • 下腹部陰陽兩虛,不能收斂

  • 少腹氣體結聚,類似於癥瘕

方劑組成介紹:

  • 甘草: 味甘平,補益中氣、調和諸藥。

  • 白芍: 味酸微寒,養血柔肝、清熱涼血。

  • 茯苓: 味甘淡,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 附子: 味辛甘,大熱,溫腎助陽、散寒止痛。

  • 人參: 味甘,益氣補虛、生津止渴。

  • 五味子: 味酸澀,斂肺止咳、固腎生精。

總結:

參芍湯是一種中藥方劑,具有補氣、養血、健脾、利水、止痢等功效。常用於治療慢性痢疾,經年不愈,下腹部陰陽兩虛,不能收斂,少腹氣體結聚,類似於癥瘕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人參、白芍、附子、茯苓、炙甘草、五味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休息痢,經年不癒,下焦陰陽皆虛,不能收攝,少腹氣結,有似癥瘕。如果有發熱、口渴、尿黃等症狀,則不宜使用本方。

相關疾病


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

相同名稱方劑


參芍湯, 出處:《溫病條辨》卷三。 組成:人參、白芍、附子、茯苓、炙甘草、五味子。 主治:休息痢,經年不癒,下焦陰陽皆虛,不能收攝,少腹氣結,有似癥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