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參遠湯中包含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益氣: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氣、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參遠湯主要用於治療氣虛所致的諸多症狀,如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食少便溏等,而人參能補益元氣,提升人體免疫力,改善氣虛症狀。
- 佐藥增效:參遠湯中其他藥材,如黃芪、當歸等,也具有補氣活血的作用,人參與之搭配,可增強補氣效果,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更佳的療效。同時,人參亦可緩解部分藥材的副作用,提升整體藥效的安全性。
參遠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和,味甘淡,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參遠湯中常包含一些滋補藥物,如人參、黃芪等,容易導致脾胃濕氣過重,茯苓的加入可健脾利濕,使藥物更容易被吸收,避免滋膩礙脾。
- 配合人參: 參遠湯以人參為君藥,人參補氣益血,但性偏溫燥,易傷津液。茯苓性涼,可與人參相配,起到滋陰降火、平衡藥性之作用,避免補氣過度而產生燥熱之弊。
綜上所述,茯苓在參遠湯中既能健脾利濕,又能平衡藥性,起到協調作用,使藥物效力更佳。
參遠湯中包含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疼痛: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參遠湯主要用於治療肝腎陰虛,腰膝酸軟,筋骨疼痛等症狀,而白芍可以緩解因肝腎陰虛導致的疼痛,起到舒筋活絡、止痛的作用。
- 滋養肝腎: 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可以滋養肝腎,補益精血。參遠湯中也含有其他滋補肝腎的藥材,白芍可以協同作用,增強藥效,達到溫和滋補的效果。
參遠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參遠湯主治熱邪壅盛、心煩口渴、小便不利等症,黃連可清泄心火,降解熱邪,緩解患者的熱症狀。
2. 抑制邪氣: 參遠湯中其他藥物,如人參、遠志等,多具補益、安神之效。黃連的清熱瀉火作用,可以抑制熱邪,防止其阻礙補益藥物的功效發揮,使藥效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總之,黃連在參遠湯中,起到清熱瀉火、抑制邪氣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參遠湯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參遠湯以人參為主藥,性溫燥,而甘草性甘平,能緩解人參的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而傷陰。同時,甘草亦能調和藥性,使各味藥材協同作用,發揮最佳療效。
2. 緩解毒性:參遠湯中部分藥材,如附子等,性峻烈,具有一定的毒性。甘草能解毒,減輕藥物的毒副作用,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參遠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肝經風木挾邪」所致急症,其核心症狀為:
- 腹中大痛,手不可按:反映肝氣橫逆,克犯脾胃,氣機壅滯不通,屬實證劇痛。
- 大瀉不止,完穀不化:肝邪乘脾,脾陽失運,水穀直趨而下,非單純脾虛,而是「木邪疏泄太過」之象。
- 飲食下喉即出:胃氣上逆,肝風夾邪擾動胃腑,升降失常。
此證關鍵在於肝風夾邪(可能為濕熱或寒邪)內迫脾胃,導致氣機逆亂、飧泄暴作,屬急重證候,非尋常脾虛泄瀉可比。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結構解析
君藥:白芍(2兩)
- 柔肝緩急:大劑量白芍酸收,直瀉肝木之橫逆,制約風木過亢,緩解「腹中攣痛」。
- 合甘草(1錢)為「芍藥甘草湯」:酸甘化陰,舒筋解痙,針對腹痛拒按之急症。
臣藥:黃連(3錢)、茯苓(1兩)
- 黃連:苦寒降泄,清肝胃鬱火(若挾熱邪),兼燥濕止瀉,防肝風化熱。
- 茯苓:健脾滲濕,分利水濕以實大便,針對「大瀉完穀不化」。
佐使藥:人參(1兩)
- 益氣固脫:大瀉耗氣,人參急補脾肺之氣,防元氣暴脫,但非主攻補虛,而是「扶正以祛邪」。
治療原理
- 抑木扶土:以白芍瀉肝為主,人參、茯苓健脾為輔,黃連佐制肝熱,契合「肝強脾弱」病機。
- 標本兼治:既解肝急(芍藥)、清邪熱(黃連),又健運中焦(茯苓、人參),復其升降之常。
- 急症配伍特點:白芍用量獨重,凸顯「急則治標」思路;黃連輕用,免苦寒傷中,針對「挾邪」而非純熱證。
推論延伸
此方若見舌紅苔黃膩,可佐證肝熱夾濕;若舌淡苔白滑,則需考慮原方是否含溫藥(如原方缺載)。然其組方重心在於「調肝為本,兼顧脾胃」,符合中醫「治瀉調肝」之變通思維。
傳統服藥法
人參1兩,茯苓1兩,白芍2兩,黃連3錢,甘草1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參遠湯, 出處:《辨證錄》卷七。 組成:人參1兩,茯苓1兩,白芍2兩,黃連3錢,甘草1錢。 主治:肝經風木挾邪,腹中大痛,手不可按,一時大瀉,飲食下喉即出,完谷不化,不可止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