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逆挽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扶正固本: 逆挽湯主治虛寒證,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效,可補益元氣,扶正祛邪,抵禦外邪侵襲。
- 增強藥力: 逆挽湯中其他藥物如黃芪、白朮等也具有補氣健脾之效,人參與之相配伍,可增強補氣健脾之力,協同藥效,使治療效果更顯著。
逆挽湯中包含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逆挽湯常用於治療脾腎陽虛、水濕內停導致的腹水、浮腫等病症,茯苓可助其利水消腫,改善病患水腫、腹脹等症狀。
- 健脾益氣:茯苓亦有健脾益氣之功效,可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濕代謝,增強機體抵抗力。逆挽湯在利水消腫的同時,也需兼顧脾胃功能,茯苓的健脾益氣作用可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者康復。
逆挽湯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下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逆挽湯常用於治療熱結便祕,大黃可有效瀉去腸道積熱,促使排便通暢,解除便祕症狀。
- 引導藥物下行: 逆挽湯常配伍其他藥物,大黃的瀉下作用可以引導其他藥物下行,使其更好地發揮藥效。例如,若配伍清熱解毒藥物,大黃可將其帶入腸道,更有效地清除腸道熱毒。
逆挽湯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之功效,可針對心火亢盛、熱毒熾盛等病症,如心煩、口渴、心悸等。逆挽湯多用於治療熱病、熱毒、實熱證,黃連可有效控制熱勢,降低體內火氣。
- 解毒消炎: 黃連還有解毒消炎之效,可抑制細菌生長,對炎症有緩解作用。逆挽湯中常配伍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黃連可以協同其他藥材,增強解毒消炎作用,幫助病患快速恢復健康。
逆挽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針對特定的病症發揮作用。
- 清熱瀉火,解毒消腫: 梔子性寒,入心、肝、肺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可針對因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口渴、咽痛、目赤、皮膚紅腫等症狀,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逆挽湯中其他藥物如黃連、黃芩等也具有清熱瀉火之功效,梔子的加入可以增強藥物的清熱解毒作用,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逆挽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逆挽湯多用辛溫燥烈之藥,容易傷陰耗氣。甘草性甘溫,味甘緩和,能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峻猛,防止傷及正氣。
- 增強藥效: 甘草能調和脾胃,增強藥物吸收,使藥效更好地發揮。同時,甘草有補氣益氣的作用,可增強患者體力,有助於疾病的恢復。
主治功效
逆挽湯主治功效分析
逆挽湯為一急救方劑,諸家醫案記載其主治症狀多為下痢急迫,腹痛劇烈,甚至危及性命之危急重症。綜觀《辨證奇聞》、《辨證錄》、《產科發蒙》、《中國內科醫鑑》等醫籍記載,其治療對象多為脾胃虛弱,兼夾寒熱,以瀉下為主症,且瀉下頻數,病情危急的患者。
臨牀表現: 古籍描述的症狀包括腹中大痛,按之不能,瀉下不止,飲食下嚥即出,完谷不化,瀉下頻率極高(一日一夜可達百次),甚至危及生命。 《產科發蒙》中提及的案例,患者每日瀉下三十餘次,白膿帶血,腹痛劇烈,裡急後重,病情危急。這些臨牀表現共同指向一個核心問題:腸胃功能嚴重紊亂,正氣衰敗,邪氣盛行。
治療原理: 逆挽湯的組方精妙之處在於扶正祛邪兼施,通過溫補脾胃,迅速止瀉,達到搶救生命的目的。
扶正: 方中以人參為主藥,功效為大補元氣,固護脾胃之氣。脾胃為後天之本,元氣衰敗,則諸症難以緩解。人參能迅速提升患者的正氣,為後續治療奠定基礎。 諸家醫案皆強調人參固脾胃之氣,避免元氣驟脫之危。
祛邪: 方中大黃峻下,瀉熱通便,迅速清除腸胃中的積熱邪氣。此瀉下非普通瀉下,而是針對“火留於腸胃”的病機,迅速瀉除積滯,使水液流通,緩解腹痛。 若僅用大黃,恐傷正氣,故配伍黃連、梔子清熱瀉火,以制約大黃之峻猛,防止傷及脾胃。黃連苦寒,清泄心火胃火;梔子苦寒,清熱利濕,瀉火通腑,與大黃相配,則瀉下之勢更為和緩。
調和: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保護脾胃,使藥力平和,不傷正氣。
總之,逆挽湯的治療機理是通過人參補益脾胃,迅速恢復元氣,並配合大黃、黃連、梔子等藥物,迅速清除腸胃中的積熱邪氣,使腸胃功能恢復正常。甘草則起到協調各藥的作用,避免藥物損傷脾胃。此方藥效迅猛,適用於病情危急,需迅速止瀉的急症。 各家醫案中雖用藥劑量略有差異,但核心組成及治療思路一致。 方中大黃的應用最為關鍵,它在迅速清熱瀉火,通利腸腑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必須在人參扶正的基礎上,才能避免傷及脾胃。
從各家醫案來看,逆挽湯主要治療的是一種急性、劇烈的腸胃疾病,以瀉下、腹痛為主要症狀,並且病情危重,需要緊急搶救。 其治療策略是扶正祛邪並施,迅速止瀉,挽救生命。 方劑的成功之處,也在於其精準地把握了病機,並選擇了恰當的藥物和劑量,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苦寒,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逆挽湯, 出處:《辨證錄》卷七。 組成:人參1兩,茯苓2兩,大黃1兩,黃連3錢,梔子3錢,甘草3錢。 主治:腹中大痛,手不可按,一時大瀉,飲食下喉即出,完谷不化,勢如奔馬不可止抑,頃刻之間瀉數十次,一日一夜約至百次,死亡呼吸,此肝經風不挾邪而大瀉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