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挽湯

NI W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七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19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0%
脾經 17%
肺經 13%
胃經 12%
肝經 9%
三焦經 6%
大腸經 6%
心包經 3%
小腸經 3%
腎經 3%
膽經 2%
心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三焦經
大腸經
心包經
小腸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5

方劑組成解釋

逆挽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扶正固本: 逆挽湯主治虛寒證,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效,可補益元氣,扶正祛邪,抵禦外邪侵襲。
  2. 增強藥力: 逆挽湯中其他藥物如黃芪、白朮等也具有補氣健脾之效,人參與之相配伍,可增強補氣健脾之力,協同藥效,使治療效果更顯著。

逆挽湯中包含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逆挽湯常用於治療脾腎陽虛、水濕內停導致的腹水、浮腫等病症,茯苓可助其利水消腫,改善病患水腫、腹脹等症狀。
  2. 健脾益氣:茯苓亦有健脾益氣之功效,可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濕代謝,增強機體抵抗力。逆挽湯在利水消腫的同時,也需兼顧脾胃功能,茯苓的健脾益氣作用可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者康復。

逆挽湯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下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逆挽湯常用於治療熱結便祕,大黃可有效瀉去腸道積熱,促使排便通暢,解除便祕症狀。
  2. 引導藥物下行: 逆挽湯常配伍其他藥物,大黃的瀉下作用可以引導其他藥物下行,使其更好地發揮藥效。例如,若配伍清熱解毒藥物,大黃可將其帶入腸道,更有效地清除腸道熱毒。

逆挽湯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之功效,可針對心火亢盛、熱毒熾盛等病症,如心煩、口渴、心悸等。逆挽湯多用於治療熱病、熱毒、實熱證,黃連可有效控制熱勢,降低體內火氣。
  2. 解毒消炎: 黃連還有解毒消炎之效,可抑制細菌生長,對炎症有緩解作用。逆挽湯中常配伍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黃連可以協同其他藥材,增強解毒消炎作用,幫助病患快速恢復健康。

逆挽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針對特定的病症發揮作用。

  1. 清熱瀉火,解毒消腫: 梔子性寒,入心、肝、肺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可針對因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口渴、咽痛、目赤、皮膚紅腫等症狀,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逆挽湯中其他藥物如黃連、黃芩等也具有清熱瀉火之功效,梔子的加入可以增強藥物的清熱解毒作用,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逆挽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逆挽湯多用辛溫燥烈之藥,容易傷陰耗氣。甘草性甘溫,味甘緩和,能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峻猛,防止傷及正氣。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調和脾胃,增強藥物吸收,使藥效更好地發揮。同時,甘草有補氣益氣的作用,可增強患者體力,有助於疾病的恢復。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逆挽湯」,主要成分有人參、茯苓、大黃、黃連、梔子、甘草。

人參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等功效。

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

梔子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包括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逆挽湯主治功效是肚子非常疼痛,手按下去也按不住,一下子大瀉不止,吃喝的東西一進喉嚨就拉出來,成塊的穀物沒有消化,就像奔騰的駿馬一樣不能停止或抑制,不到一會兒的時間就拉了幾十次,一天一夜拉了大約一百次,馬上就要死亡了,這是肝經受風邪侵襲而引起的大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苦寒,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逆挽湯, 出處:《辨證錄》卷七。 組成:人參1兩,茯苓2兩,大黃1兩,黃連3錢,梔子3錢,甘草3錢。 主治:腹中大痛,手不可按,一時大瀉,飲食下喉即出,完谷不化,勢如奔馬不可止抑,頃刻之間瀉數十次,一日一夜約至百次,死亡呼吸,此肝經風不挾邪而大瀉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