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參耆四聖散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氣固本:人參味甘性溫,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的功效。參耆四聖散多用於氣虛乏力、面色蒼白、心悸氣短、脾胃虛弱等症,人參可補益氣血,提升機體抵抗力,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
- 調和藥性:參耆四聖散中包含黃耆、當歸等藥材,偏於補血、益氣,但若單用容易偏於燥熱。人參性溫和,可中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使藥性更加平和,更利於患者吸收和利用。
參耆四聖散中包含黃耆,主要原因有二:
- 補氣固表: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效。與方中人參、白朮、茯苓等藥材相配,可補益脾胃之氣,固護肌表,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抵抗力。
- 提升藥效:黃耆可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如與人參同用,可增強補氣作用;與白朮同用,可增強健脾益氣之效;與茯苓同用,可增強利水滲濕之效。
參耆四聖散以黃耆為君藥,配合其他藥材,可起到補氣固表、益氣健脾的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弱、氣虛乏力、面色蒼白、容易感冒等症狀。
參耆四聖散中包含白朮,主要由於其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
白朮味甘苦,性溫,入脾胃經。其健脾益氣,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水濕代謝正常;燥濕利水,可祛除體內過多水濕,改善水腫、腹脹等症。
參耆四聖散多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水濕停滯所致的腹脹、泄瀉、食少乏力等症。白朮的加入,可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達到整體調理脾胃,改善病症的作用。
參耆四聖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能改善水濕停滯於體內的情況,有助於消除水腫,促進代謝。參耆四聖散多用於脾虛濕盛、氣血不足等症狀,而茯苓的利水滲濕作用,能配合其他藥材,共同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氣血生化。
- 健脾寧心:茯苓除了利水滲濕之外,還有健脾寧心之效。參耆四聖散中加入茯苓,除了改善水濕問題外,還能穩定心神,緩解因脾虛濕盛所導致的失眠、心悸等症狀,使整體療效更顯著。
參耆四聖散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功效。此方以補氣為主,但氣虛常伴血虛,故加入當歸以補血,改善氣血不足,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更全面地治療氣血兩虛之證。
- 潤腸通便,利水消腫: 當歸亦有潤腸通便、利水消腫之效,可改善因氣血不足引起的便祕、水腫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使整體療效更佳。
參耆四聖散中加入白芍,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與方劑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 緩解氣血虛弱,滋陰養血: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的功效。參耆四聖散以補氣健脾為主,但同時也需兼顧氣血虛弱之症。白芍的加入,可補益氣血,緩解氣血不足所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等症狀。
- 調和營衛,防止燥烈:參耆四聖散中,人參、黃芪等補氣藥材性偏燥烈,容易耗傷陰血。白芍性微寒,能緩解補氣藥材的燥熱之性,使補氣力量更加溫和,防止燥烈傷陰,達到陰陽調和,氣血雙補的效果。
參耆四聖散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方劑中參、耆補氣健脾,但若氣機不暢,則難以達至補益效果。川芎加入,有助於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使補益之功更顯著。
- 緩解頭身疼痛: 參耆四聖散用於治療氣虛血瘀所致的頭身疼痛、腰膝酸軟等症狀。川芎能改善頭部血液循環,緩解頭痛,同時能舒筋活絡,緩解腰膝酸軟等症狀,與方劑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佳的療效。
參耆四聖散中包含紫草,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活血祛瘀的功效。
紫草性寒,味甘,入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對於熱毒血瘀引起的各種病症有較好的療效。參耆四聖散常用於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瘡瘍腫痛、跌打損傷等症,而紫草能有效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參耆四聖散是一個在中醫中廣泛應用的方劑,其主要成分包括人參、黃耆、白朮、甘草等,這些成分通常用以補氣健脾,增強體力和免疫力。而紅花的加入,則是基於其特有的藥理作用。
紅花是一種活血化瘀的中藥,主要用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並能作為栓塞、血瘀等病症的輔助療法。在參耆四聖散中加入紅花,可以增強方劑的活血效果,協調氣血的運行,使得補氣的同時不至於造成氣滯。這樣的配伍,使得參耆四聖散在治療虛弱及血瘀結合的病例中,能更為有效,尤其適合於面對因長期疾病或手術後虛弱患者的調理需求。
總之,紅花的加入不僅得以平衡其他成分的效用,增強整體療效,更能適應臨牀上更多樣化的病症需求。
參耆四聖散是中醫經典方劑,主要用於益氣健脾、滋陰補榮、防治虛弱等症狀。其組成中包含木通,原因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首先,木通性甘、苦,具清熱利尿、通暢膀胱的功效。當身體出現水腫或尿少的情況時,木通能有效促進尿液排出,幫助清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
其次,木通在中醫中有疏通經絡的作用,能夠改善氣血運行,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協調方劑的整體效果。這對於虛弱、氣滯的患者尤其重要,能夠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改善營養供應。
最後,木通的使用還可以平衡方劑中的甘味與苦味,調和藥性的強烈程度,使整體方劑的效果更加和諧。因此,木通在參耆四聖散的組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既能協同增強療效,又能調理身體。
參耆四聖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散寒,解表止痛: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解表之功。參耆四聖散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所致的感冒症狀,如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防風能有效驅散外邪,緩解這些症狀。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參耆四聖散中,人參、黃耆等藥性偏溫補,容易燥熱。防風的辛溫之性,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偏燥,使藥效更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提高療效。
參耆四聖散中加入糯米,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補益脾胃: 糯米性溫和,味甘,入脾經,具有補益脾胃、固精止汗的功效。參耆四聖散本身偏於清熱解毒,加入糯米可以起到平衡作用,避免藥性過寒,同時增強藥效,更好地達到補中益氣、固表止汗的目的。
- 調和藥性: 糯米可以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同時,糯米黏性較高,有助於藥物在體內停留更長時間,提高藥效。
總之,參耆四聖散中加入糯米,是為了更好地發揮藥效,達到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參耆四聖散」
參耆四聖散為中醫方劑之一,具有清熱涼血、消腫止痛、利水消腫、補氣健脾之功效。主要用於痘疹發熱,出現於出疹後的第6-7天,不能長滿,不化膿,或引起搔癢。
組成藥物介紹
- 人參:
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補中益氣功效。
- 黃耆:
具有益氣固表、利水消腫、生津止渴功效。
- 白朮:
具有健脾燥濕、補氣祛風功效。
- 茯苓:
具有健脾化濕、利水滲濕功效。
- 當歸:
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功效。
- 白芍:
具有清熱涼血、養血益肝功效。
- 川芎:
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功效。
- 紫草:
具有清熱涼血、活血解毒功效。
- 紅花:
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功效。
- 木通:
具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功效。
- 防風:
具有祛風散寒、解表透疹功效。
- 糯米:
具有益氣補虛、健脾止瀉功效。
主治功效
**清熱涼血:**紫草、紅花、當歸
**消腫止痛:**人參、白芍、防風
**利水消腫:**黃耆、茯苓、木通
**補氣健脾:**人參、白朮、糯米
應用
本方藥性平和,適用於痘疹發熱,出現於出疹後的第6-7天,不能長滿,不化膿,或引起搔癢。
用法
一般用法:口服,一次6克,一日3次。
禁忌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兒童及老人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服用本藥期間應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總結
參耆四聖散為中醫常用方劑之一,具有清熱涼血、消腫止痛、利水消腫、補氣健脾之功效。主要用於痘疹發熱,出現於出疹後的第6-7天,不能長滿,不化膿,或引起搔癢。
傳統服藥法
人參5分,黃耆(炒)5分,白朮(炒)5分,茯苓5分,當歸5分,芍藥5分,川芎5分,紫草(如無,紅花代之)3分,木通3分,防風3分,糯米200粒。
上用水一盞,前半蓋,徐徐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參耆四聖散,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五。 組成:人參1錢,黃耆1錢,白朮1錢,紫草茸8錢,茯苓8錢,芍藥8錢,當歸7分,木通6分,防風5分,甘草5分,川芎5分,粳米1撮。 主治:痘。胃虛少食,發熱作渴而起發遲。
參耆四聖散, 出處:《小兒痘疹》。 組成:人參5分,黃耆(炒)5分,白朮(炒)5分,茯苓5分,當歸5分,芍藥5分,川芎5分,紫草(如無,紅花代之)3分,木通3分,防風3分,糯米200粒。 主治:痘疹有熱,出至6-7日,不能長,不生膿,或作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