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香墨丸方中含有墨,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墨具清熱解毒之效。古方中常用墨治火毒瘡瘍,因其性寒涼,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且墨中含炭,可吸附毒素,故可內服外用,治療熱毒熾盛之症。
二、墨與香藥配伍,增強療效。墨能引導香藥直達病竈,並抑制其燥烈之性,使其發揮更好的療效。如香墨丸主治風熱感冒,墨能清熱解毒,而香藥則能解表散寒,二者相輔相成,效果更佳。
香墨丸中加入芫花,主要基於其祛風止痛及利水消腫的功效。芫花性溫,味辛,入肺、膀胱經,善於散寒止痛,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頭痛、身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同時,芫花也能利水消腫,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也有輔助作用。
因此,香墨丸中加入芫花,可有效改善風寒濕邪引起的各種疼痛,並促進水液代謝,達到祛風止痛、利水消腫的療效。
香墨丸中加入大黃,主要是針對其瀉火解毒的功效。
大黃味苦寒,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涼血解毒的作用。香墨丸主要用於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
大黃在此方中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香墨丸中加入青礞石,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化痰止咳:青礞石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之功效。香墨丸主要用於治療熱邪鬱肺,痰熱壅盛所致的咳嗽、氣喘、咯痰黃稠等症,青礞石可清熱解毒,化解痰熱,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 降逆止嘔:青礞石能降氣止嘔,對於熱邪犯胃,痰熱上逆所致的嘔吐也有輔助治療作用。香墨丸中也常加入其他降氣止嘔藥物,如半夏、陳皮等,與青礞石配合,可更有效地止嘔。
香墨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為巴豆。巴豆是一種具有獨特藥理作用的植物,在中醫中廣泛用於治療多種病症。首先,巴豆具有強烈的瀉下作用,能有效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除體內的積滯和毒素,因此在香墨丸中,巴豆的添加有助於加強其通便效果,適應於便祕、腹脹等症狀。
此外,巴豆中的有效成分如巴豆素,被認為擁有一定的抗炎和解毒作用,能夠改善腸道環境,促進消化。這對於由於飲食不當或腸道功能失調引起的問題特別有效。由於香墨丸的配方通常針對各種消化系統不適,巴豆的加入使其療效更加突出,進一步提升了方劑的整體功效。
不過,由於巴豆性熱,過量使用可能引起不適,因此在臨牀應用中需謹慎掌握劑量,確保安全有效。總之,巴豆作為香墨丸的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了中醫復方治療的綜合性和協同性。
香墨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等症狀。其組成中包含硇砂,這是一種重要的藥材,具有獨特的藥用價值。硇砂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其成分中的某些礦物質能夠促進腸道蠕動,從而改善消化功能,增強食慾。
在香墨丸的配方中,硇砂的添加不僅是為了調和其他藥材的效果,還能增強整體方劑的療效。特別是對脾胃虛弱引起的腸胃不適,硇砂能夠發揮其特有的作用,改善患者的消化狀況。透過清熱和解毒的功能,硇砂有助於清除體內的積滯,讓患者恢復正常的食慾與消化能力。而且,硇砂也是中藥方劑中常用的輔助藥材,能夠平衡其他藥材的功效,使整個方劑更加和諧,從而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香墨丸]主治「婦人積年食癥及血氣」,其病機核心為「積滯鬱結」。
- 「食癥」:指飲食停滯日久,化為有形癥塊,屬中醫「癥瘕」範疇,表現為腹中硬塊、脹痛拒按、食少噯腐等,多因氣滯、痰濕、瘀血互結所致。
- 「血氣」:此處應指血氣不通,乃至瘀血內停,可能伴見月經閉阻、經行不暢或腹中刺痛。古人認為,食積與血瘀可相互影響,積滯阻礙氣機,久則血行不暢成瘀。
此方針對「積滯夾瘀」之證,以攻逐消積、破血通滯為法,屬峻下之劑,適用於體實邪盛者。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君藥:巴豆、甘遂
- 巴豆(去皮心,壓去油):辛熱大毒,峻下冷積,破癥瘕、逐痰癖,其性「斬關奪門」,力推腸胃有形實邪。
- 甘遂(煨黃):苦寒有毒,專攻水飲積聚,煨製緩其峻烈之性,協同巴豆開通隧絡,消除腹中頑積。
兩者相須為用,攻逐之力倍增,針對「食癥」之實邪。
臣藥:川大黃、甜葶藶
- 川大黃(微炒):瀉熱通便、破瘀血,炒後減其寒性,存其推蕩之功,助君藥通下積滯,兼化瘀血。
- 甜葶藶(隔紙炒紫):瀉肺降氣、利水消腫,炒紫增強行血之效,與大黃共調氣血,導瘀濁從二便出。
此組宣上通下,氣血水積並治。
佐藥:細香墨、前胡
- 細香墨:古法以松煙墨入藥,性辛平,能散瘀止血、化痰解毒,此處用之防峻攻傷絡,兼化瘀滯。
- 前胡(去蘆頭):降氣化痰、開鬱散結,輔助疏通中焦氣機,使攻邪不礙脾運。
兩者緩和峻藥之烈性,並協調氣機升降。
使藥:蜂蜜
- 煉蜜為丸,既可緩和巴豆、甘遂毒性,又能潤滑腸道,助藥力緩緩釋放。
2. 治療原理
全方以「通瀉」為主軸,融「逐水、破血、行氣、消積」於一爐:
- 巴豆+甘遂直攻宿積,開通閉塞;
- 大黃+葶藶從氣血分消,導瘀熱下行;
- 香墨+前胡調和藥性,防過傷正氣。
諸藥協同,使「食癥」得消、「血氣」得通,符合《內經》「留者攻之」「結者散之」之則。
3. 適用證候推論
臨牀可能見於:
- 婦人腹中積塊堅硬,按之痛甚,久治不效;
- 兼見大便不通或溏滯不爽,舌暗苔厚,脈沉實。
此方峻烈,應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總結:[香墨丸]以「攻逐」為大法,通過蟲蟻搜剔與氣血並調,破除積年癥結,體現古人「峻藥緩投」的製方智慧。
傳統服藥法
細香墨半兩,甘遂半兩(煨令黃),甜葶藶半兩(隔紙炒令紫色),前胡1兩(去蘆頭),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巴豆半兩(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上為末,入巴豆更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丸,臨臥以粥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孕婦及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香墨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九。 組成:香墨1錢,麝香1錢(同研細)。 主治:産難,胞衣不下,心腹痛。
香墨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一。 組成:香墨半兩,硫黃半兩,硇砂半兩,朱砂半兩,麝香1分,巴豆半兩(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主治:婦人癥痞。
香墨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二。 組成:香墨半兩,芫花1兩(醋拌妙令乾),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青礞石半兩,巴豆1兩(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硇砂半兩(研細)。 主治:婦人積年食癥及血氣。
香墨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六。 組成:細香墨半兩,甘遂半兩(煨令黃),甜葶藶半兩(隔紙炒令紫色),前胡1兩(去蘆頭),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巴豆半兩(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主治:咳嗽,喉中呀呷聲。
香墨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九。 組成:香墨半兩,芫花半兩(醋拌炒令乾),京三棱1兩(微煨,銼),硇砂半兩(研細),巴豆1分(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桃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狗膽2枚(乾者)。 主治:産後血痕,腹脅疼痛,經脈不利。
香墨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九。 組成:香墨3分,肉豆蔻3分(去殼),檳榔3分,甘遂3分(麸炒微黃),續随子半錢,朱砂1錢(研細),麝香1錢(研細),巴豆1分(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木香3分,豬牙皂莢1錢(去黑皮,塗酥炙焦黃,去子)。 主治:食不消化,結聚成癥癖塊,頭面浮腫,腹脹不能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